【导读】汉献帝为什么能挽回东汉?汉献帝更后怎么了?全网经典解读,解决你的疑惑“汉献帝为什么能挽回东汉”的内容如下:
全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汉献帝能善终呢?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汉室倾颓覆灭已是大势所趋,历年来大家的眼光永远聚焦在董李之乱、魏吴蜀之争中,大家似乎都忘记了这个在夹缝中挣扎的汉献帝。他的一生只被轻描淡写的"傀儡皇帝"代过,这背后的隐忍、挣扎和血色都被漫天的尘埃给掩埋了。
刘协,大家可熟悉多了,因为《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刘协也成了人们眼中的傀儡皇帝的代名词。刘协是汉灵帝刘宏的儿子,汉少帝刘辩的弟弟,本不应该成为皇帝的他却成为了东汉的末代皇帝。
汉献帝刘协影视形象
刘协的幼年是不幸的,是痛苦的,在他出生后第七天,母亲被毒杀,父亲也不待见他,将他送到后宫暴室交给下人抚养。后来,他才得到父亲怜悯,才拥有了疼爱自己的祖母。
可是好景不长,在他八岁时,父亲病逝,随后掌政的大将军何进又将能照顾自己的蹇硕诛杀,表叔董重也入狱身死,祖母不久也一命呜呼。在偌大的皇宫之中,顿时没有了可以依赖的人!
刘协自幼举止端庄,皇后儿子刘辨则粗俗鄙夷,汉灵帝因其为嫡长子,犹豫再三没有确子封立之事,不久便因病而亡。
汉灵帝死后,刘辩成为了新的皇帝,伴随着新帝的登基,朝廷之中的斗争也愈演愈烈。何进与宦官势力的斗争逐渐爆发了,更后张让等人杀害何进,但是却被袁绍等人一网打尽。此时从西北来的军阀董卓却摘取了胜利果实,控制了朝政,并且废了刘辩,另立刘协为帝。刘协因此成为了东汉帝国的皇帝。
董卓影视形象
在董卓秉政的三年里,刘协受尽了屈辱,董卓丝毫不把刘协放在眼里,而刘协能做的只有忍辱负重。
董卓得势之后,自封相国,又加封太师,四处横行,纵容军士烧杀抢掠,汉献帝虽心怀不满,也只得忍气吞声。正在这时,各地军阀纷纷起兵反对董卓,他们共推四世三公的袁绍为盟主,发兵围攻洛阳。董卓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至长安。接着司徒王允与中郎将吕布谋划杀死了董卓。自此董卓之乱算是得以告终。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死,虽然摆脱董卓的控制的刘协,此刻也不得安宁,董卓开了头,起了个榜样,各大有实力的军头,都想协天子以令诸侯,谁叫他就叫刘协呢?
诛杀董卓的第一功臣——司徒王允觉得自己再造了大汉。他得到了炙手可热的权力和众人的崇拜,难以抑制地飘了起来。他玩弄权术,将皇甫嵩送上高位但不授予兵权,对掌兵的吕布则只当做一个剑客来对待,在国家大事上从不尊重吕布的意见。在微妙的平衡下,王允成功地把朝廷搞成了自己的一言堂。
王允
史书上说因为王允居功自傲,开会时总是绷着一张老脸,渐渐地不再受到大家待见。这种说法是给王允留面子,实际上从蔡邕被王允整死的那一刻起,王允就一丁点儿都不值得崇拜了。
后来董卓部将牛辅军中发生叛乱,牛辅被杀,校尉李傕、郭汜奏请王允免军士之罪,却被拒绝。李傕集结十万大军攻打长安,随后王允被叛军杀死,汉献帝又落入李傕、郭汜手中。公元195年,李傕与郭汜内部发生矛盾,李傕抢先把献帝劫走,汉献帝在惊恐中度过段时日,幸运地逃回了洛阳,哪想军阀之争是愈演愈烈。
这几年,刘协一直在逃避各种要协,一直到196年。期间,194年长安闹饥荒,刘协竭尽全力拯救灾民,可见还是一个有良心的皇帝。
建安元年(196),刘协在流落街头一段时间后被曹操接到了许昌,我想,对于当时的刘协来说,许昌对他来说应该是梦幻般的田园——没有战争,没有胁迫,没有叛乱。可是刘协慢慢的发现,自己又成为了一个傀儡,和之前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如今的他锦衣玉食,过得好了一点罢了。
挟天子而令诸侯
自曹操统一了北方,自封为丞相,更加狂妄。董承之女是汉献帝贵人,她也受父亲株连被曹操所害。董贵人当时已有身孕,汉献帝含泪恳求曹操饶其一命,却被粗暴拒绝,堂堂天子,被曹操肆意欺凌,心中的悲愤可想而知。
汉献帝也曾想抗争过,但是力量终究太过微弱,难以改变局势。他的结局注定是受欺凌,悲惨的。
200年的时候,刘协不满曹操大权独揽,不甘心作为傀儡,乃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董承遂与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一起密谋,结果事情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怀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伏皇后畏惧曹操,于是写信给她的父亲伏完,尽数曹操残暴不仁之事,希望伏完能够效仿董承,铲除权臣,但伏完始终未敢行动。
曹操影视形象
公元213年,曹操自立为魏公,汉献帝已经感觉到他代汉自立的日子不远了。汉献帝的皇后姓伏,是伏完之女。伏皇后目睹了曹操的残暴,预感到了汉室江山危在旦夕,偷偷写信给父亲,请求伏完带兵推翻曹操。伏完不敢以卵击石,密信却仍被泄露。
曹操大怒代献帝写好废后诏书,命献帝废后,又派御史大夫郄虑尚书令华歆捉拿伏皇后。伏皇后被华歆从夹墙拖出。披头散发、赤裸双脚向航帝哭诉道:"你是一国之主啊,就不能给我求情留条命吗?"
曹操怎会理睬献帝的哀求呢?伏皇后被幽闭而死,随后她的两个皇子也被毒死,可谓是覆巢之下无完卵。汉献帝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儿被一个个地残忍伤害,却对此而无能为力,痛苦地、煎熬地活着。他的心情将是何等的凄凉。汉献帝应该也早已知道更大的变动正等待着他。
曹操未必有让献帝禅让的意思,一来曹操早年是很认同大汉的,多少有点不想自己亲手篡汉的意思。二来曹操登基的好处不如他儿子登基多,儿子可以借此立威,更好的接班。曹操也说了若天命在他,他为周文王,看得出有把机会留给儿子的打算,也有一丝对汉朝的感情在里面。
和曹操不同的是:曹丕需要让他禅位了,曹操一走,曹魏集团需要一个领导人来凝聚内部,而新领导人也需要威望来得到各方的认可,怎么得到威望?曹操是打出来的威望,自己拉了一群手下,自然对曹操比较服帖。曹丕上台后的做法是让献帝禅让,立九品中正向士族让利,得到威望和减少士族对他也是对他家统治的反对。
汉献帝怎么想不重要,对曹丕来说,就算汉献帝怎么想都是什么都难做的,曹丕既然计划好了,汉献帝是难以违抗的。不是为什么汉献帝不让曹操,让了曹丕,而是为什么曹操不让汉献帝禅让而曹丕让汉献帝禅让。
曹丕影视形象
果不其然,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逼献帝将皇位禅让给他。献帝被迫无奈,也只得依从。又过了十年,汉献帝走完了他孤苦而又无奈一生。
一个皇帝一生都活在别人的监视与管制当中,汉献帝刘协的一生算是非常凄苦的,但这也是形势所逼,笼中金丝雀,殿内傀儡皇,空有大智慧,无处展谋略。汉献帝之所以能够善终,都是因为他根本没有能力对曹家的江山造成威胁。
谈到亡国之君,汉献帝无疑是其中更特殊的一位。在国家灭亡之后,汉献帝不但能够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而且更后还正常死亡。纵观汉献帝的生平,他的所作所为也算是英明。甚至可以说,汉朝的灭亡和汉献帝根本没有关系。只是大势已去,即使换一个更聪明的人坐在献帝的位置上,他也无法复兴汉朝。
为什么汉献帝能善终?
董卓
提及亡国君主基本给人留下的是死于非命或惨死他手的悲惨结局,纵观历史朝局很少有善终者,自夏商周以来的数千年间光景里,可以说能够保全性命而得善果者寥寥数人而已,亡国君主并不一定是昏君但是他们都面临了一个无法破解的困局,面对江河日下的政治危机,很少有人能够力挽狂澜于既倒再造一个新朝,汉献帝亦是如此,汉末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更为混乱的时代之一,数百年大汉朝所积压的危机和问题集中爆发了,汉献帝在以往的小说或演义的描述中给我们留下的是庸庸碌碌的一个君主,实则不然,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刘协聪慧有大志却奈于形势而无法发挥而已,或许在太平之世他会是一个不错的守成之主,但他却生在了王朝末年不得已而成为亡国君主。
汉献帝刘协其实一开始并不是朝廷所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本是可以一生平安的去做自己的陈留王,汉献帝自小聪慧和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刘辩比起来更加沉稳,而少帝刘辩有些轻佻,自小因藏于民间而没有王者之气度,汉灵帝在位的晚年曾一直考虑是否更换太子,却无法违背传统的嫡长为先的惯例而罢了。当灵帝去世后,宦官和朝臣开始了一次内斗,同时外戚何进大将军大肆杀戮太监,更后杀猪出身的何进被张让、段珪等宦官杀死,整个洛阳可以称得上是哀鸿遍野,乱成麻团,为了诛杀十常侍维护汉朝政局,还没死之前的何进召集了驻军凉州的董卓,董卓此人非常鲁莽,堪称一奇葩,因参与黄巾起义平叛和凉州之乱中表现俱佳而被朝廷所器重。
董卓进入洛阳后没有停止杀戮,为了掌控朝局他废了汉少帝刘辩而改刘协为皇帝,实则为傀儡和旗号,以此号令天下,后来的曹操或许就是学的这一招。当时仅有8岁的汉献帝登上大位后可以说什么都不懂,只能任由董卓来摆弄,董卓得势后不得人心所做之事罄竹难书,后各地州牧纷纷举兵而讨伐董卓。后董卓被自己的干儿子吕布所杀,汉献帝入到其他诸侯军阀手中,汉献帝爱民如子,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长安城中发生了人相食的事件,为了安抚百姓,刘协亲下令派人为百姓煮粥救济,这在王朝末年的君主实在难能可贵。
可以说汉献帝在遇到曹操之前一直过得都是颠沛流离的生活,公元196年曹操迎天子入洛阳后又要挟刘协去许都,虽然后世对曹操劫持天子的行为所不耻,却因此保全了汉献帝的生命安全,汉献帝在曹操的掌控之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傀儡,他曾设计诛杀曹操却失败,曹操虽杀了参与之人却也放过了汉献帝。当伏寿皇后被幽闭而死之后,曹操索性将自己的女儿曹节嫁予献帝为后,汉献帝在当时的社会里虽有天子之名却无法挽回已经分崩离析的东汉王朝,更后于公元220年被迫禅让皇帝位于曹丕,之后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允许刘协建造汉室宗庙奉汉朔,有一次曹丕和刘协一起还曾这样说过“天下的好东西,我可以跟你一起享用”。
汉献帝禅让后去了封地山阳公国(今河南焦作市附近)国都为浊鹿郡,而且刘协在这里善终,同时子孙也是平安无事,自曹魏封的山阳公国开始一直到西晋末年的五胡乱中华时才被灭掉,前后绵延了近百年时间,实属不易。刘协失去帝位后和山阳夫人也即曹节(曹操女儿,曹丕妹)及家眷一起来到这里生活,刘协在山阳公国里潜心为百姓疾苦奔走,没有了往日光环的刘协更是放下了身份,现在大家所知道的很多称呼都和汉献帝刘协有着密切的关系。
曹节
这些典故中描述,当年刘协被曹丕贬后,他大彻大悟,与民同甘共苦,聪慧的刘协早年对中医有研究,所以在山阳公国他悬壶济世,深受百姓爱戴,其中被人们称为父亲的“大”和母亲的“美”都源自汉献帝刘协。当时在山阳公国,刘协被百姓称为“大人”,而曹节被称为“美人”,尊称他们为自己的父母,简称“大”和“美”,在如今的焦作地区上了年纪的人中对父母依然是这样的称呼。
另外的“外公”、“外婆”也是出自汉献帝,当年曹操逼死伏皇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协,虽说汉献帝没有实权一直被当做傀儡对待,曹节对自己的丈夫还是非常的好,两人恩爱有加相敬如宾,后来刘协和曹节生了儿女自然曹操成为了他们的外祖父,而尚在皇帝位时的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因此在山阳公国的百姓(焦作)效仿曹节儿女对曹操“魏公”的称呼,同时把外祖母称为“魏婆”,后来蔚然成风,一直延续至今。
汉献帝刘协之所以没有像后来的亡国君主得到了非常惨的下场,归根来讲在于他的聪慧和睿智,特别是早年刺杀曹操失败的事件在其心理埋下了深深的烙印,自知大汉朝的国运已去非自己一人之力可以挽回的情况下,刘协选择了主动退让,在被曹操控制的时间里一直听由曹操使唤,同时对很多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者当时被曹丕胁迫退位的时候,刘协表现的毅然决然,成为山阳公后,他潜心民间疾苦而不干涉政事,所以能够自保。更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大汉朝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第一个大一统时代,虽然现代学者将东汉和西汉非常明确的进行区分,但不可否认,刘氏王朝统治中国四百年已经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故后来的继承者为了能够笼络人心不能做出诛杀东汉亡国君的事,这样才能服德天下。究汉献帝能够善终,原因很多,所以必须要将他的一生归宿和时代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分析出其中的缘由。
汉献帝刘协明明是个亡国之君,可他为什么能善终?
首先汉献帝并没有善终,其次是因为可以挟他令诸侯,所以他才会活下来。
【概括】汉献帝为什么能挽回东汉?汉献帝更后怎么了?如果有帮到你,记得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 了解更多“汉献帝更后怎么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