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甘肃省为消费者挽回损失?甘肃消费者怎么投诉?不懂就往下看,情感精细讲解“甘肃省为消费者挽回损失”的内容如下:
全文目录一览:
品质消费有什么意义?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之际,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今年消费维权年主题为“品质消费 美好生活”。中消协更新发布的报告表明,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超72万件,解决55万余件,投诉解决率76%,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2亿元。其中,因经营者有欺诈行为得到加倍赔偿的投诉4898件,加倍赔偿金额达825万元。
通过电子地图投诉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近日透露,为确保投诉渠道畅通无阻,升级版的12315互联网平台在3月15日上线运行,消费者可通过电子地图投诉,工商总局通过大数据在线处理举报问题。
张茅介绍,消费者可以点击在哪儿购买的商品,不用详细掌握哪一个企业、全称是什么等资料,工商总局通过大数据和在线处理解决举报问题。他还表示,工商总局正积极推进网上购物“7日无理由退货”和实体购物、线下购物的无理由退货等问题。
旅游投诉成新热点
过去的一年中,消费领域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事件屡屡出现。其中,旅游市场中酒店业表现令人堪忧。从快捷酒店、民宿到星级酒店,严重卫生问题屡被曝光,受到了消费者频频吐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今年要整治酒店卫生问题,需要社会多方参与。除监管外,消费者、媒体和行业协会都应发挥作用,协同共治,促进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017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花费达1152.9亿美元,相比2016年1098亿美元增长5%;出境旅游呈现“消费升级、品质旅游”的特征与趋势。
调查显示,中国游客在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更需要“行中服务”。签证、汇率、航班三大因素经常困扰着旅游者,专家建议这一方面需要旅游部门花力气给消费者维权。
像治酒驾一样治假货
过去一年,“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的呼吁逐渐形成全社会共识,并获得了司法执法部门、法学界、消费者保护组织等各个方面的持续支持。今年全国两会,这个话题也再次在代表委员中引发热议。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余留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在打假方面,尤其是涉及食品安全这一块,我觉得要对造假的这些人重打重罚,就像其他国家那样,把他打得倾家荡产。他敢假冒,他就死路一条。”
作为进城务工的全国人大代表、被盛赞“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米雪梅,也在两会上指出,打工21年来“更痛恨假货”。来自甘肃的米雪梅,做过女保安、跟单员,现在是一家服饰公司的客户服务部总监。她说,制假所用的伪劣原材料危害人身健康,制售假货对诚信经营的企业也不公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持续在两会“打假”,呼吁加大对制售假的打击力度,降低制售假入刑门槛,共同推进制假直接入刑。
酒店的“开瓶费”是否合法啊?
不合法,消费者有权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这属于强加式的消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九条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由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时指出:
第十四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
第十五条 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中消协去年受理投诉超百万件
中消协去年受理投诉超百万件
中消协去年受理投诉超百万件,中消协首次以年度报告形式全面梳理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发展进程。中消协梳理了去年重点领域消费侵权现象,中消协去年受理投诉超百万件。
中消协去年受理投诉超百万件1
4月2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2021年全年受理消费者投诉数量同比增长,挽回经济损失15.2亿元。在报告中,吉野家、大润发等发生食安事件的企业被点名,食品安全风险仍需警惕。报告中同时提到,社交分享型营销、盲盒营销等新业态新模式下,消费者保护面临新挑战。
报告显示,2021年全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04.5万件,同比增长6.4%,解决83.6万件,投诉解决率8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2亿元。2021年食品安全风险仍需警惕,某些知名品牌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如吉野家被曝用发臭肉末儿、大润发超市隔夜臭肉铰成肉馅灌香肠等。
对2021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情况分析显示,重点领域消费侵权现象依然不容忽视,过度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汽车产品质量缺陷、预付费消费违约跑路、教育培训虚假宣传、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大数据杀熟”等现象需重点关注。
报告中还提到,网络交易消费者保护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平台主体责任落实需要改进,在社交分享型营销、盲盒营销、独立站跨境电商、二手交易平台、沉浸式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下消费者保护制度适用与治理手段面临新挑战。
中消协去年受理投诉超百万件2
据中消协官网4月22日消息,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这也是中消协首次以年度报告形式全面梳理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发展进程。
图源 中消协官网
梳理去年重点领域消费侵权现象
在《报告》中,中消协梳理了去年重点领域消费侵权现象,包括过度收集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食品安全风险仍需警惕、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引发维权新问题、预付式消费领域退费难问题突出、未成年人与老年人被侵权形式多样复杂等。
食品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有:食物变质过期、餐饮场所卫生条件差、操作不规范;部分网购食品属三无产品;个别不法商家篡改生产日期;炒作概念虚假宣传;网红产品流量美食过度营销,品质稳定性较差等。
一些知名品牌被曝食品安全事件:星巴克私换配料标签使用过期食材,吉野家用发臭肉末,小龙坎后厨脏乱差用扫帚捣制冰机,大润发超市隔夜臭肉绞成肉馅灌香肠,“奈雪的茶”使用腐烂水果,“胖哥俩”肉蟹煲死蟹冒充活蟹。
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引发维权新问题,包括汽车安全问题,如行驶中突然加速、熄火、漏油、发动机异响、刹车转向失灵等;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纠纷新发问题多,维权存在难点。
《报告》提及2021年4月上海车展特斯拉车主维权的事件,11月广州车展车主现场维权事件,反映出消费者在汽车领域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仍然存在维权痛点、难点和堵点。
此外, 还有二手车销售信息与实际不符、交易后汽车出现质量问题;明码标价之外加价才能提车,已成为部分高端、“紧俏”车型销售“潜规则”。
六大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解决
《报告》指出,六大问题影响消费环境改善,需要进一步推进解决。
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未能如期出台、消费投诉公示制度与信用机制建设有待深入推进、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及“职业打假人”诉求裁判标准不一、消费者集体诉讼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消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尚需提升、科学消费和理性消费理念有待巩固加强等。
《报告》还指出,大数据杀熟、“小众业态”维权成本高,困扰网络消费者。“大数据杀熟”监管存在难题,“杀熟”行为在交易层面带来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限制了消费者价格选择自由,可能诱发消费者对市场定价机制的不信任;
二是形成了事实上的价格歧视,可能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三是个性化定价扩展了经营者实施价格竞争策略的多样性,但也可能产生限制竞争的效果。
江苏多个案例和做法入选《报告》
《报告》还披露了2021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大事记。其中,江苏消费者维权方面的多个案例入选大事记。包括:
3月24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就江苏省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诉乐融致新电子科技公司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作出终审判决,该案系全国首例“开机广告”一键关闭公益诉讼案。
五月的大事记包括5月13日,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江苏省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提起的假冒“星巴克”咖啡侵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该案系国内首例被判赔巨额赔偿的公益诉讼案。
此外,还有多个江苏做法在《报告》中被提及,包括《江苏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针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范围界定、生产加工和经营、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进一步厘清;
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江苏省养老方式及服务需求研究报告》;江苏省消保委与省人民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制定《江苏省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赔偿金管理暂行办法》,着力打通惩罚性赔偿公益诉讼“更后一公里”等。
中消协去年受理投诉超百万件3
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天(22日)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1)》显示,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不断完善消费投诉处理机制,提高投诉处理效率,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04.5万件,同比增长6.4%,解决83.6万件,投诉解决率8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2亿元。
《年度报告》对2021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情况分析显示,消费者保护制度建设、体制机制保障、司法环境优化、消费基础设施完善等消费环境改善方面还存在不足。
重点领域消费侵权现象依然不容忽视,过度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汽车产品质量缺陷、预付费消费违约跑路、教育培训虚假宣传、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大数据杀熟”等消费侵权现象需重点关注。
网络交易消费者保护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平台主体责任落实需要改进,社交分享型营销、盲盒营销、独立站跨境电商、二手交易平台、沉浸式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下消费者保护制度适用与治理手段面临新挑战。
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朱剑桥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修改或制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典》等法律,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权益行政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消费环境改善有序推进;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不断加强,消协组织履行公益性职责取得显著成绩。
2013年至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投诉590.7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7.6亿元。2013年至2020年间,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96万余件,受理消费者投诉2176.8万件,为消费者挽回损失214.0亿元,比1995年至2012年受理投诉总数和挽回消费者损失总额分别增长118.1%和105.3%。
家电投诉更有效方法
家电质量不合格问题的维权,既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也要维护生产厂家的利益,不是单方面维护的。那么,当你提出产品质量不合格,应当持有说服力的证据。按照该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只要有其中一项没有达到部颁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才可以称之不合格。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客户没有弄清楚产品的性能、使用环境而买错了规格,比如,在客厅装一排风扇,你的想法是10分钟内就要把室内烟雾排干净,而买来的排风扇,半小时也没排干净,这种情况就不能随便说不合格,而是按照产品说明书上,该排风扇每小时排风量多少,达到或者超过了这个量,就算合格了。当然,确实有质量问题,你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才能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维权:
1、你必须持有交易时的正规发票,时间、数量、单价、金额等要素相符,并有财务印章。
2、维权投诉必须在该产品保修期内提出。
3、确认产品没有人为损坏,或者拆卸、改装和破坏了产品封印标记。
4、产品没有经过销售商或销售商授权以外的人员维修过。
具备以上条件,你可以写一份投诉状,简要说明购买过程,产品哪些指标不合格,并可提出你的维权要求,比如退货、赔偿、更换、改进等等。附上你的发票复印件递交。联系电话:12315,当然还要附上你的身份证复印件,联系电话。
下面给大家提供5种维权方法。
1、向交易平台投诉。如果您是网购的,可以向交易平台提出投诉,并提供自己所掌握的证据,包括实物、聊天记录、发票、交易记录等,一般的网购平台都有相应投诉机制,投诉属实的,会有严厉处罚机制,可以挽回自身损失。
2、向消协投诉。不管是网购还是实体店,都一样,都可向12315消协投诉。同样消费者也应保存好购物凭证等证据。需要提醒,网购经销商多在外地,消费者收货时要注意查看票据公章,按属地原则向票据公章所在地消协投诉。
3、向快递公司投诉。有时商品是在寄送环节出了问题,并非商家有意欺骗,商品受损也应该由快递公司承担责任,就可以打电话投诉快递公司。在国家邮政局等网站上专门有投诉平台,也可以得到赔付。
4、向12345投诉。各地政府部门为加强公共服务,设立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市民拨打热线后,受理员会将投诉及时转交相关部门办理。相关部门办理后会回复市民。因为相关部门还必须将办理结果反馈给市民服务热线,纳入考核,所以投诉一般能得到较好解决。
5、向公安机关投诉报案。当欺骗情节比较严重,涉及金额比较多时,构成网购诈骗,触犯法律,就需要向公安部门报案,请求公安部门介入,不仅可避免更多消费者上当受骗,也可为自己争取减少财产损失的可能。
【总结】甘肃省为消费者挽回损失?甘肃消费者怎么投诉?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更多关于“甘肃消费者怎么投诉”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