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明朝太子南下能挽回局势吗?明朝太子能出宫吗?看透不说破,做到心中有数“明朝太子南下能挽回局势吗”的内容如下:
全文目录一览:
- 1、为何崇祯不南迁也不让太子南下监国,以至于南明无主可奉呢?
- 2、明朝末年的南迁计划,若真的成功,可以挽救大明的灭亡命运吗?
- 3、崇祯为何不同意太子南下监国,他不应该以大局为重吗?
- 4、明朝灭亡后崇祯如果去了南方,历史会怎样发展呢?
- 5、假如崇祯没自杀,而是逃到了南京,是否能保住半壁江山?
为何崇祯不南迁也不让太子南下监国,以至于南明无主可奉呢?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大军攻破京城,意味着国祚276年明朝灭亡,而王朝覆灭之时,也上演了一幕幕悲惨的画面,崇祯帝不只是选择了自缢以身殉国,在自缢之前,是先将太子、永王、定王三个儿子送于戚臣周奎和田弘遇处,然后为了避免皇室女眷受辱,崇祯帝命皇后自尽,同时剑击自己的两个女儿,造成幼女昭仁公主死去,长平公主虽然重伤侥幸活下来,不久也郁郁而终。
可以说亡国之际的明朝皇室是相当惨烈的,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崇祯帝不南迁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崇祯帝不南迁,不只是造成自己一家死的死失踪的失踪,更是因为没有派太子南下监国,导致南明无主可奉,只能拥立近支藩王,因为血统问题,一直出现内乱情况。
纵观史书,崇祯帝不南迁,并且不做以防万一的打算派太子南下监国,其实不仅仅是因为自身权力欲望大,害怕出现两个权力中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明朝之前有着京城被兵围的情况,虽然崇祯帝认为这次也可以渡过危机。
面对李自成的大军,崇祯帝其实还是想南迁的,而还做了陆路和海路两个准备,在天津准备好了二百多艘船,以当时情况来看,南迁无疑是无奈中的更有利的选择,但崇祯帝更后并没有南迁。
原因有两点,一是很多北方籍大臣不舍得自己在京城及其北方的产业,所以反对南迁。二是崇祯帝想让手下大臣主动提出南迁,让大臣来担负这个弃都而逃的罪名,但崇祯帝在位十七年年,诛总督七人,巡抚被戮者亦有十一人,可以说是一个暴脾气的皇帝,下面的大臣谁也不愿意背南迁这个锅,不然南迁以后,崇祯帝为了推卸责任,必定会卸磨杀驴的。
虽然南迁更后并没有得以实施,但讨论过程中派太子南下监国是一个很好的折中办法,当时的督师大学士李建泰、大学士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等都支持太子南下监国,崇祯帝虽然犹豫不决,但也有同意的迹象。
但这时候主张留守京城的愤青光时亨说道:“幸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意思是当年安史之乱,唐玄宗西逃,结果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如今你们这样支持太子南下监国,是不是有这种打算?
犹豫不决的崇祯帝一听,自然害怕这种情况,所以太子南下监国的事情自然不了了之。
其实以当时情况来看,无论光时亨说不说这话,崇祯帝也明白自己跟大臣关系闹那么僵,如果派太子南下监国,那么自己十有八九被被抛弃,这些人肯定会拥立太子的,所以他才犹豫不决,等到光时亨说出那句话以后,于是下定决心不再让太子南下监国,免得出现两个权力中心,甚至自己被架空的情况。
明朝末年的南迁计划,若真的成功,可以挽救大明的灭亡命运吗?
自从万历登上皇位之后,又随着张居正的改革失败,可以说这个时候,明朝已经逐渐走向了衰落,难以恢复到曾经的辉煌了。整个国家也慢慢的陷入了一种危机,这个危机甚至已经严重到危及整个国家的存亡。并且在外有女真族迅速崛起之后,对明朝的疯狂打压,内部还有无休无止的党内之争和财政缺少带来的隐患。这个时候百姓们的生活也可以用苦不堪言来形容,明朝也彻底的站在了生死存亡的挣扎线上。
到这个时候大家都开始想象如何对现在的明朝进行救亡图存的运动,但是明王朝的政治基础已经基本上所剩无几。但是大家还是心中抱有的几分希望都在热烈地讨论对于明朝的救亡图存运动应该如何进行下去,结果讨论来讨论去,也就想到了把都城迁至南京这个打算。因为南京地理位置四通八达,并且非常的富庶,很多人都称南京为江南鱼米之乡。这样一个拥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城市,就吸引了很多官员。
更重要的是,曾经一个王朝的辉煌发家史正好就是在南京这个地方发生的。从这样来看,把都城迁至南京似乎天时地利人和。但迁都这个想法确实很美好,现实却并没有大家所想的那么简单。很多朝廷的官员都贪污腐败,并且十分喜欢推卸责任。在这样一个局势下,就算是迁都又如何改变了位置,却改变不了人心啊!所以明朝的毁灭,似乎已成定局。
崇祯为何不同意太子南下监国,他不应该以大局为重吗?
1644年,崇祯皇帝非常地煎熬,眼看着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就要打进来了,他不得不决定以后该怎么走。这时,大学士李明睿给崇祯提出了一个建议,建议崇祯迁都。崇祯思考了几天,就关于谁坐阵京城,谁带领人迁都和各位大臣进行了商议,只是两次商议都无果。其中,第二次商议的时候,大臣们建议让太子南下监国,由崇祯在京城坚守,但是崇祯不同意这样做,我认为他不同意是因为害怕太子他日自行登基,自己只能成为无权的太上皇。
太子监国有前车之鉴,天上皇的日子不好过。崇祯作为皇帝,当然是打心眼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地坐在皇位上。如果天子南下监国了,他日京城事情有变,太子在大臣的簇拥下登基,自己就只能成为太上皇,这是崇祯不愿意看到的。想当年李隆基逃跑到四川避难,让太子李亨北上作战,更后太子李亨就自行登基了,把远在四川的李隆基尊为太上皇。就算李隆基后来回到了长安,李亨也没有把皇位还给李隆基,李隆基处于一种软禁的状态。
大臣们为了各自利益,没有力劝崇祯。崇祯一时难以接受太子监国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崇祯并不是完全不为大局考虑的人。我认为当时只要有大臣再为崇祯分析利弊,说明太子南下监国是大明更后的希望,崇祯还是有可能会同意太子南下的。只是当时朝廷并没有这种臣子,大家决定都留在京城,等着李自成杀进京城来。
崇祯更后在李自成攻进来之前,选择在煤山自杀,以身殉国,太子在出逃的时候被李自成抓住,之后就不知所踪了。
明朝灭亡后崇祯如果去了南方,历史会怎样发展呢?
在明朝历史上,相较之下,崇祯还是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其性格又是更复杂的一位。一方面勤政、立志,另一方面驭臣既多疑又苛刻;加上重用宦官,造成朝廷内部离心离德。外部天灾携人祸,导致各地农民起义以及后金政权肆虐辽东,此起彼伏。
南逃之后的逻辑链变化
首先如果崇祯直接带着部队往南跑去,跑的多快都会直面李自成的部队,而以崇祯当时的状态,想要对抗李自成几乎不可能。好的,问题的关键就来了,李自成极有可能击杀崇祯帝,杀崇祯之后顺势就闯到了北京城。而从李自成闯到北京城到满清再一次鼓足气力向南进攻,中间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足够天下易主了。但是请注意我们这几句话全都是如果,全都是假如,因为历史一旦有了假如它的后续所有事情通通都是假如。
南京可以作为翻盘的大本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定都南京,因此南京的地位仅次于北京。李自成的起义军始终在北方活动,因此南京并未受到起义军的影响,南京作为临时的国都没有任何问题,加上崇祯帝的正统地位,将南方局面稳稳的控制住还是比较轻松的,南迁后崇祯帝定然会吸取北方丢失的教训,全力协调好南方士族的关系以图未来,只要南方局势可以稳定下来,明朝还有和清朝周旋的机会。
南明福王政权一年就垮台了
在当时的皇位继承的合法性来说,是以与崇祯的血缘关系为判断依据,就是说,谁的血缘与崇祯更近,谁就更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到了南京的话,崇祯可以继续当皇帝,如果崇祯没有逃到南京,而是他的儿子逃到了南京,那么继承顺序就是,第二位为崇祯的太子朱慈烺,第三位为崇祯三子朱慈炯,第四位为崇祯四子朱慈炤。如果是崇祯或者是崇祯的儿子,那么他们继承皇位没有任何争议。
大明之亡,无力回天
明朝的覆灭,其根本原因是明朝整个王朝制度的失败。从李自成攻破北京和清军南下的过程来看,大明王朝就已经被历史所抛弃了。若不是清朝统治者残暴的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可能历史上都不会有南明十几年的历史。十七世纪的大明王朝,就如同一艘正在下沉的巨轮,君臣离心离德,而百姓饿殍遍地,这样的王朝无论是谁当政,都已经无力回天。
假如崇祯没自杀,而是逃到了南京,是否能保住半壁江山?
历史虽然没有假设,但是假设的历史却能激发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和讨论!试想:如果崇祯皇帝迁都,能不能延续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是历史上一个较有风骨的朝代,史称其“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驱除蒙古而建国,“得国更正,莫过于明”。的确,明朝对外政策上是十分强硬的,不称臣、不割地,而且为抵御蒙元残余而定都北京,就是有天子亲自为百姓镇守国家大门的意味。
自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朱元璋钦定的南京搬到自己当燕王时候的大本营北京之后,大明皇帝就在北京待了200多年,基本没有挪过窝儿。
明英宗被俘
就连土木堡之变时候,明英宗傻乎乎的当了瓦刺的俘虏,朝臣也在于谦的主持下,高喊“敢言迁都者斩”,因此大明站住了脚跟。可到了明末,眼瞅着国事是一天一天的败坏,崇祯帝慌了,他开始琢磨着迁都事宜。不过,这事后来当然是没成,而且没过多久,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理论上大明也就亡了。
崇祯帝的上吊,令人钦佩,钦佩的是他殉国的精神,同时也让人惋惜,为何不肯南逃以图东山再起?不过,虽然没迁都,但我们不妨碍设想一下,如果崇祯帝迁都,大明王朝能不能就此延续下去呢?
先说说为什么要迁都?这就要一路追溯当时的形势。当时从全国来看,北方已经糜烂了。
东北方向:
明朝与后金也就是满清打了几十年,战况是一年不如一年。天启之前,明军还能把清军挡在关外,结果到了崇祯年,启用袁崇焕之后,吹下了“五年平辽”的大话,然后崇祯二年清军就杀到北京城下了,史称“己巳之变”。
自此,北京以及周边河北的防御体系就成了破烂。之后清军先后五次入关劫掠,更远的一次打到了济南,怎么说呢各位看官,现在就是坐高铁从北京到济南也得俩小时呢,可见当时京冀地区的防御已经很残破不堪了。
西边:
因为连年天灾,粮食绝收,老农民们没了活路只能造反了,虽然在崇祯中期一度依靠卢象升、孙传庭等军事人才俘虏高迎祥、把李自成追杀得跑进大山里,也压制住了流民起义,但是由于对清战事的连连失败,各路名将也先后牺牲,此时的大明就像是一个暂时康复的巨人,被外面冷风一吹,旧伤又复发了。李自成重新起兵,很快席卷数万人占据甘陕,进驻山西,虎视京城。
所以看当时的崇祯帝,留在北京只能等死,当时的他留在北京还有三大劣势:
其一,军力微弱,无兵无将
大明有战斗力的军队早就在崇祯十三年的松锦大战里打光了,名将洪承畴被俘虏,贴心的大学生杨嗣昌因为没追上张献忠,导致襄王被杀而引咎自杀,卢象升在与清军交战时战死,孙传庭潼关与李自成决战后兵败战死,而武将如吴三桂远在山海关而且还要防备清军,可以说手里头一点枪杆子都没有了。
其二,天灾疫病,财政崩溃
明末的天灾之频繁,可以说是上天都不眷顾华夏子民,根据气候学家的研究,当时是进入了“小冰河期”,气候转冷、降水减少,水旱频发,明朝的北方本就不富裕,政府的防灾救灾又不力,朝堂大臣只顾着党争、贪腐。旱灾引发蝗灾、粮食绝产后百姓流亡,这又引发了疫病,当时山西就爆发过鼠疫,京城也因为瘟疫死了大批人。据记载:当时瘟疫爆发的三个月,总共人口也不过八十万人的北京城死了二十万人,这灾劫之烈可见一斑。
其三,人心离散,朝臣背主
崇祯帝提出过迁都,但是群臣都没有响应他的,当时的大臣都已经丧失了风骨,只为了自己的官位而不顾国事,他们心里想着换了谁当皇帝他们都继续当官。崇祯让自己的阁臣捐钱填补财政时候,魏德藻带头捐了80两银子,李自成进京后他却赶着去投降拜见,李自成抄了他的家搜出数万两白银,这只是现钱还不包括田产、商铺!
而崇祯帝如果南迁的话,有什么好处呢?容笔者一一道来:
首先:在政治上南京是陪都,大明朝的制度很有特色,行两京十二部制度,也就是说北京有一套政府班子,南京也有对应的一套六部。崇祯到了南京,不用发愁没有人重建政府来运转。
第二:在经济上江南地区比较富裕,人口密集。在原本大明的二百多年历史上,北方特别是北京,都是靠南方用漕运把赋税运到北方去来生活的,而漕运也因此成了贪腐的集中地,所以崇祯南迁,可以趁着北方战乱断了漕运,对自己是省了一大笔钱,对敌人,无论是谁占了北京,少了漕运都是一笔大负担。而崇祯却可以在南方从容的利用江南地区经济优势来徐徐发展,自身军队的补给问题也变得方便。
第三:军事形势上转变。原本崇祯帝在北京,面对的是东有狼,西有虎的局面,但一旦南迁,将本就是糜烂的北方扔给李自成和满清去争夺,自身却可以在南方坐山观虎斗。
而历史进程上,南明小朝廷确实度过了一段安定的时期,就是因为满清和李自成双方大打出手。而且长江天险,坐拥地利,北方人不擅长水战,而且当时也不习惯南方气候,说不定历史上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旧事就可能上演。
虽然有这么多看起来的好处,但崇祯南迁也未必就能让明朝延续下去,在真实的历史上,南明弘光小朝廷依旧陷入了官僚内斗、武将无能这一旧循环中更终灭亡。但我们也要正视一些区别,那就是在临死前已经醒悟过来文臣都不是好人的崇祯帝,倘若不死,很可能会压制的住南京官僚集团,而且凭借多年的皇帝积威,是很有可能树立威信的。更起码,历史上南明几个藩王各自称帝,甚至内斗相攻这种局面是不会出现的。
结论:
所以综合来看:崇祯帝如果南迁,对崇祯帝本人而言,至少不会比留在北京等死的局面更差,对大明江山社稷而言,很有可能,明朝就重现了南宋的局面也未可知。
【概述】明朝太子南下能挽回局势吗?明朝太子能出宫吗?情感困惑联系客服,更多“明朝太子能出宫吗”的解读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