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诸葛亮怎样挽回蜀国的人?蜀国百姓恨诸葛亮吗?不懂就往下看,情感精细讲解“诸葛亮怎样挽回蜀国的人”的内容如下:
全文目录一览:
- 1、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是怎样拯救蜀汉江山的?
- 2、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是怎样挽救蜀国的呢?
- 3、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是如何力挽狂澜让蜀汉回到正轨的?
- 4、蜀国夷陵惨败,六年后却再度强盛,诸葛亮究竟是怎样将其起死回生的?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是怎样拯救蜀汉江山的?
公园223年,刘备病逝,临终时托孤于诸葛亮。当时蜀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中。诸葛亮接手的蜀汉帝国已经是千疮百孔。益州本是民殷国富的天府之国,可是经历连年战火以后,早已经民生凋零、疲敝不堪。再加上夷陵之战蜀汉一下子损失4万精锐,这对刚刚经历惨胜如败的汉中之战又失去荆州和东三郡以后实力本就衰落的蜀汉而言是致命的打击。
汉中之战是一场被低估的血战,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在汉中争夺长达数年,其规模绝对不亚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刘备为了夺取汉中可谓竭尽国力,投入十余万兵力,军用物资不计其数,其人力物力的投入远远超过了超过了之后夷陵之战。刘备集团当时已经到了全民皆兵的地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汉中之战的前期,刘备打的并不顺利,张飞、马超进攻武都,陈式进攻马鸣阁道皆遭失败,刘备大军在阳平关与夏侯渊对峙也是寸步难行。直到黄忠阵斩夏侯渊,成为汉中之战的转折点,刘备集团这才反败为胜。
可是,俗话说:惨胜如败,而且曹操已经将汉中及相邻的武都、阴平二郡人口尽数迁移。刘备集团付出了巨大代价,却"虽得其地,不得其人"。以至于虽然在隆中对中有提到‘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二路分兵计划,实际运作起来却出现了问题。当关羽进攻樊城、襄阳之时,刘备居然按兵不动。刘备之所以按兵不动,是因为汉中之战已经耗尽了益州人力、物力,刘备必须休养生息,无力再次发动战争进攻秦川。汉中之战五月份结束,关羽七月份就发动了樊襄之战,刘备不是不愿意出兵响应,实在是无能为力呀。
山雨欲来风满楼,大概天不佑汉,经历汉中惨胜,荆州失守,夷陵之败还不够,接下来又是汉中叛乱。南中地方官员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发动叛乱,而且还与南中豪强孟获结盟,勾结了战力强悍的南蛮人,甚至勾结了孙权公然与蜀汉朝廷对立。这时候蜀汉是什么处境呢:国内精锐损失殆尽,民生凋零。北方面临宿敌曹魏威胁,东边与孙权同盟破裂随时可能再启战端,南边面临三郡叛乱。此时的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诸葛亮如何挽蜀汉江山于既倒,扶汉室大厦于将倾呢?
首先他依据早在隆中就定下的“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基本方针,力排众议派遣邓芝出使东吴。孙权背叛盟约,袭取荆州,导致荆州失守、关羽毁败。而后夷陵之战的一把火又摧毁了刘备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四方之精锐,摧毁了蜀汉兴复汉室的希望。按理说,蜀汉应该与东吴势不两立才对?然而蜀汉如今国力衰微,单独面对魏吴任何一国都难以招架,何况两国联军呢?因此为大局为重,诸葛亮必须不计前嫌,与东吴结盟,共同抗衡曹魏。孙权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自然欣然同意与蜀汉再立盟约。吴蜀再度结盟,蜀汉一方面不再面临东吴的威胁,一方面将南中叛军孤立起来,一方面也可利用东吴抗衡曹魏,使得曹魏不会轻易发兵攻打蜀汉,诸葛亮此举可谓一举三得。
接下来诸葛亮是如何解决南中叛乱问题呢?诸葛亮深知凭借蜀汉现在这点剩余的军力,根本无力剿灭叛军。于是诸葛亮一面对叛军采取了安抚政策,一面暗中训练士兵。叛军以为蜀汉朝廷对他们无计可施,诸葛亮承认了自己的地位,更加肆无忌惮起来。然而他们没想到诸葛亮只是缓兵之计。在蜀汉政权与叛变政权共存两年以后,诸葛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分三路讨伐叛军,很快就平定了南中叛变。接着又深入南中地区,击败孟获,将南中地区彻底划入蜀汉版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是怎样挽救蜀国的呢?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6月10日,蜀国精神领袖刘备,彻底告别了自己一生都在奋斗的战场,撒手人寰,病逝白帝城。临死前急诏诸葛亮前来,托以后事。从此,诸葛亮便肩负起了挽救蜀国命运的重担。
面对,夷陵大败,国力空虚,人才凋零;面对,领袖病亡,各地生异;面对,权力交接,人心浮动;面对,军力大损,魏吴虎视;面对,初掌遗命,难服众望等一系列的不利局面,诸葛亮又是如何用实际行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继而挽救蜀国岌岌可危的险局?
一、诸葛亮、李严皆为刘备托孤重臣,为何单单急诏诸葛亮前来,嘱以后事
大家皆知,“稳”,虽然偶尔会成为诸葛亮人生的一个小小污点,但总体来说仍然是其更大的优点。就是因为这个“稳”字,刘备才更加看重诸葛亮。
因此,刘备夷陵大败后,自卧床以来,绝对会思考蜀国的出路。倘若,自己命大,病愈而起,将会如何?倘若,自己不幸,一病不起,将又会如何?虽然,并没有历史资料证明这一点,但是任何一个人身处如此境况,能不想这些吗?重要的是,病床上的刘备,又无法理事,思考自然成为其,每日所做更多的一门功课。
刘备征战一生,自然明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目前,蜀国的国库军力,敌对势力的情况,怕早就存于刘备之心。因而,当刘备病逝后,蜀国则更需要的是一个求“稳”的政权主导者,而不是一个求“战”的主导者。稳,基业可保;战,基业易失。之所以,刘备急诏诸葛亮亲至,当面托以身后之事,应为政治权重的交接,也是一种国策理念信号的导向。同时,又再托孤给李严,乃为以防万一之策,万一自己看走眼,诸葛亮生有异心,以李严的领军之能便可制之。
所以,不得不说,枭雄思维,相当缜密,考虑更加长远。
二、整合一国执政权力,难度会有多大,难以想象
俗话说:“师傅多了房建歪。”更何况一国的管理,自然不能一政多出。
诸葛亮对于刘备榻前托孤于己,目的何在,心中自当十分明白。但是,诸葛亮接手刘备的摊子后,首先面对的就是政权的整合。刘备在日,一切事务自有刘备裁之,无有不从。而今,自己突然接手,不知会有多少反对者,多少不忿者,多少不屑者。当这些不利因素出现时,何人可贬,何人可罪,何人可宽?皆需掌握一个精准的处置之度,反之必乱。
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是如何力挽狂澜让蜀汉回到正轨的?
刘备留给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其实是千疮百孔的,关羽毁败,荆州失守,孟达叛魏,东三郡得而复失,夷陵之战,蜀汉精锐损失殆尽,黄权降魏,马良殉国,蜀汉出现人才断层,至刘备病逝百白帝城,蜀汉政权仅仅保有益州一州之地,民间传说的五虎上将只剩下赵云。人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孝直子初亡一人则汉室难兴,这时候凤雏(庞统),孝直(法正),子初(刘巴)都相继身死,只留下卧龙(诸葛亮)一人独立支撑起蜀汉政权,孙刘联盟名存实亡,隆中对化为泡影,南中四郡起兵叛变。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力挽狂澜,挽救蜀汉基业的呢?
不计前嫌连吴抗曹
虽然孙权背叛盟约,袭取荆州。(这点真的要为刘备正名一下,历史上的刘备并没有借荆州,只是借了半个南郡,荆南四郡是刘备自己夺取的,而且后来湘水划界,刘备已经用两个郡交换了江陵,新的盟约已经约定了瓜分荆州。所以这次真的是孙权背叛盟约见利忘义)但是此时的蜀汉政权已经岌岌可危,正如出师表说的“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北有曹操的威胁,南中四郡中的三个郡已经脱离蜀汉控制,只有一个郡还在坚决抵抗,东面再不和孙权联盟就真的是四面楚歌了,蜀汉本来就已经是更弱的了,联合东吴对抗曹魏是唯一的选择。诸葛亮力排众议,不计前嫌,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促成孙刘第二次联盟,魏国因此不敢轻易进攻蜀汉,诸葛亮得以能够全力平定叛变。
养精蓄锐南征平叛
虽然和东吴重新签订了盟约,蜀汉暂时不用面临东吴的威胁,有东吴在也减轻了魏国对汉中方向的压力,但是夷陵之战以后,蜀汉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更多剩下一万精兵还得留守汉中,留下的都是少数老弱残兵,蜀汉举国之力,可能还不如联合了南王孟获的南中叛军。所以诸葛亮等待了几年,直到刘备病逝两年以后,才出征平叛。诸葛亮这几年时间也没有闲着,一直在养精蓄锐,招兵买马,训练士卒,积蓄军用物资,准备好了以后的诸葛亮兵分三路进军南中,一路势如破竹,收复南中各郡。收复南中以后诸葛亮也没有停下步伐,而是渡过沪水,深入不毛之地,进攻南蛮王孟获,七擒七纵,使得南人归心,原本不属于益州的南蛮之地也划入蜀汉版图。(三国志对此记载十分简略,关于平定南中七擒孟获得详细记载出于汉晋春秋,后被资治通引用)
器能政理富国强兵
诸葛亮在经济上“务农植谷,闭关息民 ”,通过鼓励生产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又大力提倡发展蜀锦,当时蜀锦畅销海内外,魏国朝廷封赏将士都常常赐予蜀锦,蜀锦被称为“决敌之资”,蜀汉虽然几乎家家户户生产蜀锦,蜀锦依然供不应求价格昂贵。诸葛亮又派遣专门的官员征调一千二百人常驻都江堰,维护蜀汉农业的命脉。蜀汉多山地,林业、盐业、矿产资源丰富。诸葛亮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制盐、制铁等产业。又以公平公正的法律治理蜀地。三国志称,诸葛亮治理蜀汉,使得“民虚国疲”的蜀汉“国以富饶”。又推行军屯政策,即军队平时不打战的时候参与屯田(诸葛亮更后一次北伐就直接不用从益州运粮了,直接屯田渭滨),减轻民众负担。史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陈寿夸赞诸葛亮: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
正是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如果没有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维护千疮百孔的蜀汉,恐怕蜀汉会提前灭亡数十年。
蜀国夷陵惨败,六年后却再度强盛,诸葛亮究竟是怎样将其起死回生的?
三国时期的西蜀,在一度经历了国运的上升期后,经过了夷陵之战的惨败,国力出现了极大衰弱。然而诸葛亮却用了六年的时间力挽狂澜使虚弱的蜀汉再度强弱,并且展开震惊曹魏的第一次北伐。原因是诸葛亮重新采用了联吴抗曹的外交策略,保证的国内的稳定,促进农业的发展。
在夷陵之战惨败以后,相继关羽,张飞两员猛将的去世,刘备也在伐吴的途中死于白帝城。并且荆州的作为蜀汉更为精锐的军队也消耗殆尽。况且蜀汉内部也出现了叛乱,外部还有虎视之势的东吴和曹魏。蜀汉此刻可谓内忧外患。但是千万别忘了蜀汉还有作为栋梁之臣的诸葛亮,就是因为他杰出的治国治民之才,更终在六年的时间里,蜀国又再度恢复了强盛。
诸葛亮能深刻地意识到只有联吴抗曹才能保住蜀国的平定,还能够更大限度地压制曹魏的力量。于是主动地再次请求东吴建立联盟。东吴自然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便立刻接受了。在国内诸葛亮亲自率军深入南中,平定了南中的叛乱。为蜀汉奠定了一个稳固的后方。在平定叛乱中,诸葛亮也收获了很多的将领以及精锐的士兵,提升了蜀汉的军力。
除此以外,粮食作为一个国家安定的根基,促进农业的发展便显得十分重要。诸葛亮也非常重视农业上的丰收。于是设立了非常多的机构,花费了很多人力来促进农业上的生产。这也为后来的北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诸葛亮力挽狂澜,空虚的蜀国再是焕发出的生机。让人不得不敬佩诸葛亮优异的军事才能以及治国之才。
【综述】诸葛亮怎样挽回蜀国的人?蜀国百姓恨诸葛亮吗?不懂就看,不知就学,更多关于“蜀国百姓恨诸葛亮吗”的答案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