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谈恋爱三部曲?什么是恋爱三部曲?来看看情感百科,找到情感思路“谈恋爱三部曲”的内容如下:
全文目录一览:
- 1、恋爱定位三部曲顺序
- 2、恋爱三部曲是什么意思
- 3、巴金“爱情”三部曲,都是什么?
- 4、巴金“爱情”三部曲《雾》
- 5、恋爱三部曲是什么
恋爱定位三部曲顺序
第一步,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恋爱三部曲是什么意思
每一对恋人都会经过相知,相识,然后相爱,这就是恋爱三部曲。
巴金“爱情”三部曲,都是什么?
主要指的是《雾》、《雨》、《电》三篇中篇。
作品简介
《雾》、《雨》、《电》是三篇有连续关系又各自独立的中篇小说组成。《雾》初载1931年《东方杂志》第28卷第19至23号。同年11月上海新中国书局初版。收《付排题记》1篇,列为“新中国文艺丛书”。《雨》1933年1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收《自序》1篇,列为““良友文学丛书第3种”。《电》1935年3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收《序》1篇,附录《雷》,列为“良友文学丛书第17种”。1936年4月,《雾》、《雨》、《雷》、《电》合刊,以《爱情三部曲》命名,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收《总序》1篇,附录刘西谓《〈雾〉〈雨〉与〈电〉——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巴金《〈爱情三部曲〉自白》。
《雾》的主人公周如水是一个性格软弱,优柔寡断的童话作家。从日本留学归来,在海滨避暑,邂逅并热烈地爱上了温柔娇美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女大学生张若兰,渴望与她“共同创造”一种新的事业,却怯于向她表露真情。原因是家里有一个父母包办不被他爱的妻子和“一个他所不认识的儿子”。一年后,当他成了鳏夫,旧地重游,寻觅失去的爱情时,张若兰已是别人的妻子了。
《雨》是《雾》的续篇。《雾》中的主要人物周如水终因爱情的再次失败而自杀。另一重要人物陈真不幸被汽车轧死。《雨》的主人公吴仁民是一个热情,又略带粗暴、浮躁的青年。妻子瑶珠病死,使他莫名悲哀。好友陈真惨死,更激起他对旧社会的仇恨。他知道被压迫者联合起来,可以砸碎旧世界,却又脱离群众,陷入孤立。他瞧不起躲进书斋著书立说的革命家李剑虹,憎恶高唱“教育救国”的洋绅士张小川,自己却没有参加实际斗争的行动。在苦闷矛盾中,他又陷进三角恋爱漩涡。更后,吴仁民从爱情纠葛中清醒过来,决心摆脱烦恼,“轰轰烈烈地做一番事情”,“去追求那光明的将来”。
《电》是《三部曲》更后一部。写一群知识青年以工会、妇女协会、报馆、学校为阵地同反动统治者展开英勇斗争并且惨遭杀害的故事。在《电》里,吴仁民热情中增强了理智,把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转变为对革命理想的追求,获得了青年们的拥戴。而李佩珠则成长为革命活动的指导者。更后,活动地点被查封,一部分同志不幸牺牲。大部分人撤向农村,去开始新的斗争。
巴金说:“这三本小书是为我自己写的。”小说意图借助恋爱关系,描写青年人的性格、活动与死亡。《雾》写的是一种模糊的、优柔寡断的性格;《雨》写的是一种热情却又粗暴、浮躁的性格。《电》描写一种近乎健全的性格。《爱情三部曲》在大革命的背景上,形象地描写了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反抗新老军阀,在现实斗争的漩涡中寻找光明出路的历程。既肯定他们追求光明、勇敢斗争、献身信仰的精神,也批判他们软弱、犹疑、浮躁、脱离实际和恋爱至上的弱点,对当时尚未觉醒或已经觉醒的青年都具有启迪和诱导的意义。《爱情三部曲》以波浪式的结构,起伏跌宕向前推进。热情洋溢,文笔酣畅。以“雾”、“雨”、“电”命名,象征3部小说意境氛围和人物性格,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审美意蕴。
参考文献:马良春 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929页.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
《雾》,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的第一部,出版于1931年,出版社为新中国书局。讲述了旧社会时期一个留学归来学子在旅馆的一段遭遇,反应了旧社会时期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的相互抗争,凸显了当时的社会特性。
内容梗概
周如水从日本留学归来,他认为建设乡村比城市重要。周如水在旅馆巧遇从前仰慕过的女子张若兰,一个美丽温柔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双方互有好感,但周如水却没有勇气表白。他的两个朋友来看望他,一个是叛离了温暖富裕的家庭,以一种苦行式的生活为事业献身的陈真,另一个是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吴仁民,两人都鼓励他从狭窄的爱情中挣脱出来。
周如水在家乡有个没有爱情的丑妻,是他十七岁时父母为他娶的,为此他拒绝了几次可能的幸福。陈真告诉张若兰真相,鼓励她主动向周表白并帮助他摆脱家庭束缚。周如水此时接到父亲来信,说其母病想见他,并要求他回去当官,软弱的周如水拒绝了张若兰的爱情,但也没有勇气回家。
一年后,周如水又回到这个旅馆,此时他才接到家信得知家中妻子早于两年前病死,但张若兰早已离去,只剩下他在海边独自悔恨。
人物介绍
周如水:日本海归学子,认为建设乡村比城市重要,性格优柔寡断,家中有父母为其所娶文盲妻子。
张若兰:周如水故知,从前一直仰慕周如水,在朋友的劝说下勇敢表达爱意,遭到拒绝后离开。
陈真:周如水的朋友,叛离了温暖富裕的家庭,以一种苦行式的生活为事业献身的青年。
吴仁民: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一个人。
创作历程
《爱情的三部曲》是巴金《雾》、《雨》、《电》三个长篇小说的总称。《雾》的写作很偶然,那时他住在闸北宝山路宝光里,住处较宽敞,一个从日本回来的朋友曾借住在此,他向巴金讲起对一个江苏小姐的爱情,他一直想念她,对朋友们讲了又讲,总没有一个结果。巴金爱这个朋友,却不能宽恕他的性格。于是想写一部小说,如实写出他的面目,让他照照镜子。这小说就是《雾》。《雨》是《雾》的续篇。在《雨》中,周如水向李佩珠求爱被拒绝后投水自杀了。《电》在三部曲中内容更丰满,它是全书的高潮,写的是一群青年的性格、活动与死亡。巴金在这样的背景上用血和泪为他的熟人、朋友塑像,留下了他们永久的身影。
《雾》读书笔记
《雾》,中篇小说,字数不多,两个晚上就已粗略读完。故事讲述主人公周如水与刘若兰之间的爱在朋友的帮助下浮出水面,但却因周如水的“良心”而夭折······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这篇 读后感 难以写下去,虽然从图书馆回来的路上心中有着千万条感概要说,但此时忘记了要说什么······
在《雾》的开始,两人互相暗示,刘如兰说自己喜欢梅,周如水也说自己喜欢梅。周如水说自己常想把梅折一枝插在自己的写字台前,只是每当自己想采摘时,却已只剩空枝。刘如兰回应道:那只怪周先生不能趁早, 更何况花开日少,花也不能等人,难道不明白“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道理。那一次的对话,两人互相暗示,然而这些话却表明了他们的结局。在读这段的时候,我深受感概,思索着:爱情似乎常是如此。其实在读到这段话之前,他们两人的相约看日出,吃饭,以及散步至森林里深深的触动着我的心,这种情形似曾相识却又似乎不曾有过······
写到这里,我又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在回来时有着千言万语,此时却又不知可以说什么。仔细想想,读时已把自己幻想成半个周如水,回来后完完全全只剩一个自己,于是对于《雾》里的爱情,我只成了一个看客。已不再亲身去感受,故而心情已平和。
但是,对于《雾》,我始终有着话想说。读时,我在想,我是不是也有点像周如水一样;读完后,我依然会思索,我是不是一个周如水。周如水这个角色虽是与时代背景有关,然而周如水的性格在现在这个时代不一定完全消失。文章中,周如水的朋友说他优柔寡断,一辈子也做不出一个决定。我虽不会胜过周如水,然而会比他好多少?当陈真向李若兰说明周如水的心思和他的为难后,陈真让李若兰主动向周如水表明心意后。主动的李若兰却让周如水的“良心”不敢接受 ,换来的是两人的永别。巴金先生在他们分别后并未多说什么,只留在更后一节写到周如水一年后再次来到海滨旅馆,更后一节也充分的反映了周如水的可伶。家里那个“不爱”的妻子其实在周、李分别之前已经逝去。更后一节写到周如水手里的一封,信中说汝妻两年前已病故,怕汝伤心,故未告之。
周如水的不幸,可谓是他坚守的良心造成的。年少时,被父母操办婚姻;离家后,因为担任对着家中妻子的责任和对父母的孝心,对自己喜欢的人,只好眼睁睁的看着她们成为他人妻子。周如水不该坚持的“良心”是不是也被别人坚持着。有时候,我会想,我在坚持的是什么,是不是真的该去坚持。看着周如水的不幸,我深深地为我自己思索。姐夫曾说我:你不是找不到女朋友,你是不会谈恋爱。
是的,我深知自己不善于谈恋爱,我也不知自己的坚持对不对,甚至对自己在坚持的东西也已渐渐模糊。有时,我不知道我自己是快乐还是不快乐,自己的心情早已难有以前的那种跌宕起伏,开始使我分辨不出好心情与坏心情。我渐渐的发觉自己的文字习惯性的带着愁容而自己却不知。习惯真的很可怕。也许,我该放弃一些东西,留下一片空白,去容纳新的事物,但是我该不该舍弃。突然感觉自己很可笑了,成了一个周如水。
看别人的故事,多能看得一清二楚,自己的却难有头绪。岁月的流逝总该带着我有所成长,也许某一天,我就会明白,只希望那时,不会太晚!
恋爱三部曲是什么
第一步,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综合】谈恋爱三部曲?什么是恋爱三部曲?读完后秒懂了,更多关于“什么是恋爱三部曲”的知识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