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纸能挽回明朝吗?袁崇纸能挽回明朝吗知乎

桃花朵朵 122 0

👉注意《在线测算》付款后显示结果!

【引言】袁崇纸能挽回明朝吗?袁崇纸能挽回明朝吗知乎?映森情感整理,获取情感知识“袁崇纸能挽回明朝吗”的内容如下:

全文目录一览:

目前更权威的对袁崇焕的评价是什么

        目前比较权威的评价就是袁崇焕是一个爱国英雄,而不是一个卖国贼。关于袁崇焕功罪的争论,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依然存在着争论不休的“挺袁”和“倒袁”两派。      倒袁派以草根为主,多是依据各种史料证据中袁崇焕寡谋、损兵、丢粮、不救、议和、献媚、暮气、资敌、斩帅、纵敌、败阵、苟且等劣迹对其提出质疑。

  挺袁派中不乏名人,如康有为、梁启超、金庸、阎崇年等,挺袁派则多以《明史》为依托,其中更为犀利的就是“反间计”和“冤杀”。

挺袁派部分言论摘录:

努尔哈赤:“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杨惟和:“十余年奴氛孔炽,士卒畏敌,不畏将帅。袁崇焕一振起之,而将士始用其命,军民始安其生,天下壮之,真今之方叔也 ”

余大成:“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允绝,圣世谁复为《金陀粹编》者?可叹也!”

王在晋:“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

唐甄:“当是之时,非无贤才也,袁崇焕以间诛,孙传庭以迫败,卢象升以嫉丧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将,国之宝也,不得尽其才而枉陷于死,使当日者有一张居正为之相,则间必不行,师出有时,嫉无所施,各尽其才,而明之天下犹可不至于亡。”

谈迁:“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藤县(袁崇焕)之于东陲,亦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

计六奇:“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

朱舜水:“奴虏种类,原自不蕃。先年李宁远以奴隶儿子畜之,玩之掌股,使其长养内地,知我虚实情形;又加以龙虎将军名号,使得控崇别部,狡焉启疆,失于防御,遂灭北关、白羊骨诸种,益致彼猖。又贼臣杨镐、袁崇焕前后卖国,继丧辽阳、广宁,滋蔓难图;然犹二十年蹂躏,三韩、燕云屹然无恙。即曾两入朔易山东,未敢公然盘踞。祗因流寇攻陷京城,惨杀文武。吴三桂愚呆竖子,失于较计,欲报家仇,勾引入寇;逆虏遂令三桂为导,乘机掩袭北京。”

夏允彝:“自有辽事,所用人,鲜能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为庶几;而武臣如刘綎、杜松、满桂、祖大寿、吴三桂,其更着也。”

张廷玉:“崇焕智虽疏,差有胆略,庄烈帝又以谗间诛之。”

乾隆帝:“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汪荣宝:“明自用兵以来,督师者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辈,皆以盖世之才,能称其职;而诸将委身许国,效死不屈者亦前后相望。”

韩文举:“以叔季衰亡之国,撄犬羊暴起之众,自有历史以来,未有能取胜者,能取胜自督师始。且不徒取胜而已,实足制敌死命而无难,是中经营惨淡,殆非寻常英雄所能胜任。夫知敌所长而避之,侦敌所短而乘之,难矣;然犹非至难也。大败之后,人无固志,胡尘乍起,望风而逃,于此而欲振作士气,俾将卒去其畏敌之心,起其灭敌之望,宁非难中之至难者哉?以此而论督师,殆天人不可及欤!”

康有为:“若吾粤袁督师之丧于谗间也,天下震动,鬼神号泣,明社遂屋,余祸烈烈,波荡至今。呜呼,天下才臣名将多矣,谗死亦至伙,而恻恻于人心,震惕于敌国,非止以一身之生死系一姓之存亡,实以一身之生命关中国之全局,则岂惟杜邮、钟室、凉风、金牌之凄感也。……假若间不行而能尽其才,明或不亡。”

梁启超:“使督师以前而有督师其人者,则满洲军将不能越辽河一步,使督师以后而能有督师其人者,则满洲军犹不能越榆关一步,故袁督师一日不去,则满洲万不能得志于中国,后金军之处心积虑,以谋督师宜也。而独怪乎明之朝廷自坏长城,为敌复仇,以快群小一日之意见,而与之俱尽,古今冤狱虽多,语其关系之重大,殆未有袁督师若者也。”“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萧一山:“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皆以盖世之才,治辽事而有余,然或内毁于阉党,外罹于反间,不终其位。”

李济深:“论明清间事者,佥以为督师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

孟森:“庶知三百年公论不定,一翻明末人当时之记载,愈坠云雾中。论史者将谓今日之人不应妄断古人之狱,惟有求之故纸,凭耳目所及者之言以为信。岂知明季之事,惟耳目相及之人,恩怨是非尤为纠葛。”

阎崇年

〇“袁崇焕的死是一场悲剧。从哲理来说,生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个大境界。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袁崇焕也如此。袁崇焕之死,唤起万千人奋起,笑洒碧血振乾坤。如鲁迅所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〇“袁崇焕是一位历史人物,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与性格的局限性,也有其军事失误和举措失当之处,且成为他罹祸的‘口实’。然而,瑕不掩瑜。袁崇焕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的爱国英雄而永垂史册,万古流芳。”

〇“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因阉孽诬陷、后金设间、崇祯昏庸而被含冤磔死。崇祯帝在自毁长城。”

金庸

〇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〇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之时,满清的兵势正处于巅峰状态,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也正处于腐败绝顶的状态。以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把努尔哈赤打死了,打三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十分罕有的。

〇希腊史诗《伊里亚特》记述赫克托和亚契力斯绕城大战这一段中,描写众天神拿了天平来秤这两个英雄的命运,小时候我读到赫克托这一端沉了下去,天神们决定他必须战败而死,感到非常难过,“那不公平!那不公平!”过了许多岁月,当我读到满清的皇太极怎样设反间计、崇祯和他的大臣们怎样商量要不要杀死袁崇焕,同样有剧烈的凄怆之感。

相关争议

    袁崇焕的事迹、评论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时期历史记载十分混乱,即使是与其耳目相关的人,其恩怨纠葛也尤其复杂。其中,主要争议的集中点是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学者之一的朱舜水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里,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 明末将领徐石麒也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清朝学士张廷玉在撰写《明史》时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

    清乾隆皇帝觉得袁崇焕的死值得怜悯,民国初年,梁启超在《袁崇焕传》中对袁崇焕大加赞赏,认为他是能影响国家安危、民族兴亡的人。1952年,北京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建设时,叶恭绰等联名上毛泽东,请求保护袁墓,毛泽东在回复中称袁崇焕为“明末爱国领袖”。

     袁崇焕因为行事作风的问题,曾经让器重他的孙承宗大为震怒, 擒杀毛文龙也是袁崇焕擅自主张。他的同事王在晋认为袁崇焕虽然死于国法,但是他的功劳不可淹没, 但同时,他也认为袁崇焕的死是自取灭亡。

袁崇焕对满清的战绩是真的?还是吹牛皮

原文

袁崇焕对满清的战绩是真的?

公元1630年,明朝崇祯皇帝下令,将原蓟辽督师、兵部尚书袁崇焕凌迟处死。北京城百姓围观袁崇焕被千刀万剐,大骂“卖国贼”,争食其肉。十四年后,崇祯皇帝上吊于煤山,清军入山海关,占领北京,从此奴役天下二百余年。

此后数百年来,关于袁崇焕这个明末人物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大体皆认为明朝灭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袁崇焕确是个关键人物。

一派认为:袁崇焕是足以抵抗满清入侵的国家栋梁,擎天一柱,崇祯皇帝杀他是自毁长城,就如南宋赵构杀害岳飞一般,导致了明朝更终灭亡;

另一派则认为:袁崇焕的战功全系夸大吹牛,掩败为胜。他擅杀大将毛文龙,又与满清私下议和,被处死是罪有应得;也正是他的欺君误国,导致了明朝更终灭亡。

究竟此人是功臣还是罪魁,相信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对明末这段中华痛史有兴趣的朋友也看过不少。如今且谈谈狐狸小编的一孔之见。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即清朝太祖高皇帝),起兵叛明建立后金汗国,萨尔浒之战、广宁之战、辽沈之战连战连捷,前后横扫几十万明军,席卷辽东七十余城,偏偏在宁远城下吃瘪,受阻于当时一个无名小卒、大明宁前道袁崇焕。

宁远之战,袁崇焕但凭坚城利炮,以不足二万明军,击退努尔哈赤亲率的八旗精兵五六万人侵攻,杀伤数千人,让此前数十年军事生涯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愤懑退兵,回去数月后即死。

[帝(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清实录·清太祖实录》

[虏众五六万人,力攻宁远。城中用红夷大炮及一应火器诸物,奋勇焚击,前后伤虏数千,内有头目数人,酋子一人,遗弃车械钩梯无数。]——《明实录·明熹宗实录》

[自辰至晡,杀三千人,敌少却。二十五日佟养性督阵攻西门,势更悍,先登,益众。敌俱冒死力攻,城中卫之如前,击杀更倍于昨。]——《明季北略》

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兵败宁远

所以当时举国大喜,上下齐吹袁崇焕,把袁崇焕包装成大明朝新出炉的名将军神,实在太过正常;

天启皇帝特下诏书,赞扬「虽未尽歼逆奴然已首挫凶锋,似此忠劳朕心嘉悦。」「宁远以孤城固守,击退大虏,厥功可嘉。」将袁崇焕擢升为辽东巡抚,从此进入封疆大吏之列。

而当时明朝一方大造声势,说“一炮糜烂千里”,轰死虏酋努尔哈赤云云,如当时的平辽总兵毛文龙就首先通过登莱巡抚李嵩上奏,称听闻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负伤。其实这也是上下心照不宣的官方版本吹牛,以此提高军心士气、振奋百姓民心的手段,实无足深究。

[天启皇帝:袁崇焕血书誓众,将士恊心运筹,师中调度有法。满桂等捍御孤城,矢心奋勇。虽未尽歼逆奴然已首挫凶锋,似此忠劳朕心嘉悦。]——《明实录·明熹宗实录》

[天启六年四月辛丑,登莱巡抚李嵩疏言:“天启六年四月十五日,准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揭回乡张有库等口称:‘新年老汗于二十四日在宁远等处攻城,不料着伤。”]——《明实录·明熹宗实录》

其后的宁锦之战,新任后金大汗皇太极(即清朝太宗文皇帝),率领八旗军主力全员出动,加上部分蒙古仆从军全力侵攻,袁崇焕指挥数万关宁明军苦战二十余日,令鞑虏终无计可施。在更后的宁远城决战中,面对皇太极亲领的数万八旗主力;袁崇焕据守堡垒,满桂1万援军列阵城外,与敌军短兵相接,奋力厮杀,在炮火支援下大败敌军,打死、打伤八旗军各数千人。皇太极败退后转攻锦州,又被守将赵率教以红夷大炮还击,再折兵数千人,被迫撤军。

此战努尔哈赤之侄“贝勒”济尔哈朗、之孙“贝勒”萨哈廉和“贝勒”瓦克达负伤,后金宗室“觉罗”拜山战死。天启皇帝大喜过望,下旨盛赞「内镇、文武将士戮力冲锋,屡挫狂氛,一月三捷。」京师的魏忠贤及其党羽,人人以此战之功得以加官进爵,荫袭子孙,不下百人,九千岁的从孙还在吃奶,竟也因此推恩得了个伯爵。

宁远监军太监刘应坤奏报:宁远交战,[打死贼夷,约有数千,尸横满地]

锦州随军太监纪用的奏报:锦州交战,[初四日,奴贼数万,蜂拥以战。我兵用火炮、火罐与矢石,打死奴贼数千,中伤数千,败回贼营,大放悲声。]

[圣谕:“朕承祖宗洪基,作华夷共主,乃匪茹之凶未殄,克艰之警方殷,雪耻除残,深廑宵旰。近者宁、锦之间羽书狎至,赖心膂股肱重臣运筹供亿,内镇、文武将士戮力冲锋,屡挫狂氛,一月三捷。]——《明实录·明熹宗实录》

而战役指挥官袁崇焕,为了能够在阉党大胜、东林残败的朝堂立足,继续自己的守辽事业;虽然竭力奉迎阉党,在辽东给九千岁修生祠,在报捷奏折里称颂天启皇帝“中兴之伟烈,师出以律”,称颂魏忠贤“功在社稷”“帷幄嘉谟”,在他们英明指挥下,方取得了“诚数十年未有之武功”。

可他既是东林党大员孙承宗孙阁部所提拔,因此也被视为东林党的外围人员,因此依旧不得魏忠贤一党信任,仅升一级,开缺免官。

明朝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魏忠贤

平心而论,袁崇焕其实在宁远、宁锦这两战,并没有真正表现出如韩信、白起那般历史顶级名将的军事水准。如宁远鏖战时,没有发兵救觉华之屠,令该岛军民伤亡殆尽,确是一大缺憾,亦因毛文龙部出兵满清后方牵制,方得解围。但面对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对此时东亚更强的父子档名将,煌煌一个上亿人口的大明朝,竟已经没有人能比袁崇焕守得更好。

从努尔哈赤起兵一直到多尔衮入关势如破竹打下南京,近三十年时间,大明官军对满清及其前身后金的战绩,有超过袁崇焕指挥的宁远、宁锦、广渠门这三战的么?仅能与之一提的也只有孙承宗之遵永大捷。但孙阁部长于战略却不长于战术,先败于柳河,复起后再败于大凌河,这点就不及袁崇焕了。

明督师大学士,孙承宗

袁崇焕继承发扬了孙承宗的“辽人守辽土,辽人养辽土”“且筑且屯,修守修备,逐步推进”战略思想,更进一步,一边坚持以辽人就地屯田养兵,一边坚壁清野,多备火器,据守坚城,依靠先进的红夷大炮,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尽可能降低了后金八旗军兵勇将骁、善于速战的长处,因此让野战能力较之后金孱弱的明军,得以一转此前数年颓势,以弱克强。

这两场战役中,满桂和赵率教等将军身先士卒,奋勇争先,固然居功至伟。但袁崇焕既是前敌主将,既担其责,自领其功,一如曹操赤壁败绩,本因黄盖诈降与火攻,为何后世皆云“周郎赤壁”,而非“黄公赤壁”?盖因军有、事有主从耳,因此评价袁崇焕,必须承认他确实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已经具备了一个优秀战役指挥官的水准,足以进入中华历代名将之林,绝不可仅以书生大言谈兵视之。

辽东巡抚、蓟辽督师:袁崇焕

如果不是袁崇焕于辽东溃败不可收拾之际,乘时而起风云际会,有宁远、宁锦两场大捷打出来的“东虏克星”光环加身,被大明举国上下视为「挫奴酋、退洪太,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力全关宁防线不失」的擎天栋梁,崇祯帝又怎么可能一度将他视为护国柱石,而委以重任?哪怕越权擅杀镇帅(毛文龙)这种事都强忍下来,替他追认合法了。

从古到今,许多人都完全不会两分法看人,如果认定某人无能有罪,那他就一无是处,甚至是个汉奸,而被该“汉奸”杀害的就必是足可挽救国家危亡的忠臣。类似论调在明末时评中出现并不奇怪,而到21世纪,还拿真相未明时的评论来当论据,就不免失之偏颇了。

袁崇焕在崇祯朝复出,督师辽东之后,刚愎自用,越权擅杀毛文龙,实为大错。他平台召对,对崇祯帝豪言五年平辽,却让清军潜师至北京城下,作为方面负责大员,责任亦无可推脱。

可若定要说袁崇焕是有意卖国,放着幅员广阔煌煌天朝的极品大员不做,一心投此时极其贫困落后的后金为汉奸云云;实在有侮辱人类基本智商之嫌。

若说袁崇焕是故意纵清兵入关威吓崇祯帝,逼明朝和后金议达成城下之盟,才放开自己的防区云云,更是完全不懂大明官场基本法则:这是把皇帝和满朝文武、天下士子都当弱智耍么?那本身岂不是异想天开的弱智加三级?袁崇焕是在大明官场历练多年的老江湖,又不是刚出道的中二愣头青。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让虏兵兵临京师的严重性?

须知道哪怕秦桧能勾结兀术,威吓赵构,促成宋金和议,更基本前提他也不是大军统帅,淮西更不是秦桧要负责的防区。

至于说满清修《明史》褒扬了袁崇焕,认为其死得冤枉,所以袁崇焕就肯定误国、卖国云云,更是幼稚之极的小学生思维:满清修《明史》和清《国史》,还大骂吴三桂是叛臣,洪承畴是贰臣,按此「满清褒扬的,我们就要反对的逻辑」逻辑,莫非这些真汉奸反而是好人?

满清修《明史》里,还吹嘘朱元璋[治隆唐宋],吹嘘朱棣[远迈汉唐],顺便把明朝人记述的明初大军屠城掠民,靖难时残虐忠臣的事迹统统省略,把他们朝千古圣君的方向去美化;甚至连明英宗朱祁镇这个丧师辱国、杀害忠良的昏君也被美化成[无甚稗政](没有什么大的失政);对崇祯帝的美化更无以复加,种种失政都成了群臣误国误君,亡国责任十成推卸掉了九成。

这些当然不是因为满清皇帝是明粉、明朝皇帝粉,而都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强化其集权政治的需要,所以美化前朝皇帝便是倡导君权神圣无上,君主臣奴不可动摇,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愚民以长久奴役广大汉人。

因此不止是袁崇焕,诸如抗清殉国、或被冤杀的众多明末英雄志士,如熊廷弼、孙承宗、卢象升、史可法、郑成功等,大都被满清表彰为“忠君效主”之士;其目的同样也是将封建君臣之义去取代抗虏卫国的民族精神。忠君思想本是被满清大力弘扬的,华夏夷狄之别,才是满清真正惧怕了二百余年而竭力抹杀的。

满清乾隆帝发明出一个“皇太极用太监施反间计”,当然是借袁崇焕一案来黑崇祯帝。但袁崇焕更早是被南明弘光皇帝和永历皇帝平反的,并给予谥号“襄慜”,根本不是满清。

钱海岳《南明史》:[崇祯十七年五月,安宗(弘光帝)《登极恩诏》……又复袁崇焕、赵光抃原官。弘光元年二月,(弘光帝)予袁崇焕、王在晋祭葬。昭宗(永历帝)以邝露言,谥袁崇焕“襄愍”。]

至于一扯到袁崇焕问题,就不信明朝史料、也不信立场偏向明朝的近现代史家,只相信满清一方史料的那些网络论者,他们的立场和目的本身就极可疑。

如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肯定是一大过错,但东江镇更后失陷,已经是毛文龙被杀十一年后的事了。孔有德耿仲明四年后投清,是因为登莱兵变,在山东造反失败;尚可喜六年后投清,是看到了孔、耿二人受到满清优厚待遇。

现代的尚家后人竭力为尚可喜翻案,把这个屠杀七十万广州民众的恶魔吹嘘成所谓“大清忠臣”,为他建造金碧辉煌的纪念馆,自然也能雇佣一些网络历史发明家,把东江失陷、三顺王投清的责任全推卸给袁崇焕,好为其汉奸先祖的卖国求荣洗白。

考究的尚可喜纪念馆,楹联曰:「艰守海东五岛为明效命反遭诬陷当择主而事,苦战辽西两山保清统一正受封奖然笃忠累朝」

论证袁崇焕不是千古完人,不是“明末岳飞”,破除对他过度的吹嘘夸大,很正常;批判袁崇焕因其刚愎自用和能力有限导致的种种错误、造成对国事的危害,也没有问题;

至于有些论者为了反袁崇焕,不惜连天启帝崇祯帝二位皇帝皆一致褒扬的、明朝政府官方权威史书《明实录》一致认可的,宁远、宁锦二战大捷和后来的广渠门之战也要否定,强行引用满清方面文过饰非、夸大战果掩盖损失的那些篡改史料,如《满文老档》《清实录》,来论证其子虚乌有、实为败仗云云,

广渠门之战:[袁崇焕令都司戴承恩择地广渠门,祖大寿阵于南,王承胤等阵西北,崇焕公阵于西待战。午刻,有骑兵突东南,力战稍却,承胤竟徙阵南避。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帅兵追虏至运河。虏酋精骑多冰陷,所伤千计。京兵亦伤失数百人。]——《明实录·崇祯实录》

[广渠门之战,汗弟贝勒阿济格马被创死,汗兄贝勒阿巴泰临阵不进,议削贝勒爵。]——《清实录·清太宗实录》

要么是反袁反到走火入魔,其论已是已不值一哂;

要么就实在怀疑此类矫枉过正言辞的本心,是不是假借黑袁崇焕为名,给满清涂脂抹粉、歌功颂德,才一定要抹黑明末辽东战场这仅有的几场胜利,以便将八旗军吹嘘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神话铁军。

宁远之战后,「皇上深嘉清野坚壁之伟伐酬报于前,而姑免失粮弃岛之深求策励于后」,可见天启皇帝虽被满清黑成文盲和木匠,可他的判断能力和眼光都远远强于今天这些网络键盘历史家。

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

明末辽东失败的根本原因,则是当时的大明朝面上光鲜,二百多年积累的体制弊病,早已积重难返。王朝末季,人口激增、土地兼并严重,一边是钱财集中于权贵巨室,一边是腐朽的国家机器根本收不上税,国家财政窘迫,此外又恰逢全球化进程的大航海时代,和外国交流空前密切的“晚明大变局”,可以说朱元璋朱棣基于小农经济设计的政治体制,已经完全跟不上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了。

因此大明江山社稷若想要继续延续,也非得动一番犹如再造新朝的大手术不可,如光武帝之建武中兴那样,并不是和张居正那样在体制内修修补补,或是出个如戚继光戚少保般的忠臣良将,就足以救国安民、力挽天倾的。

大明体制之病,已入膏肓,又恰逢天灾频发的小冰河期,实非一崇祯帝朱由检可救,非一袁崇焕可救,亦非一毛文龙可救。

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

当一个人困于密室,缺食少水濒死之际,若突然见鸩汁在前,饮之可延半日性命,只怕没有人能忍下不喝。半日后的生死,就留到半日后再去操心。便是果真毒发身死,好歹也多赚了半日活命。这就是“饮鸩止渴”的道理。

生死关头危急时刻,就是圣人贤者也只能顾及眼前,万难求得长远。

沙场用兵不比寻常,战机变化稍纵即逝,今日难知明日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万难深思熟虑求得周全,常是进退皆为错,取舍都成罪。袁崇焕弃觉华而全宁远,坚守而不救锦州,资军粮于蒙虏,清兵越境时尾随之而战于燕京,其中原因皆非在私心,而在取舍,皆非在忠奸,而在对错,在轻重缓急。

袁崇焕更大缺陷,是本身能力不足,全方位不敌皇太极这个当时东亚无人能及的不世枭雄,因此在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皆可说被皇太极玩弄于股掌间,如他自言的“奴子(皇太极)妄心骄气,何所不逞,著著皆狠”。

他确实绝非如后世许多人过高期望的那般,是徐达、戚继光那样的大明军神转世,足可一己之力去挽救国家危亡。

[巡抚辽东袁崇焕奏:「奴子妄心骄气,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虏而厚其与,彼即攻西虏而伐我之交。我藉鲜为牵,彼即攻鲜而空我之据。我藉款愚之乘间,亟修凌锦中左以扼其咽,彼则分犯鲜之兵而挠我之筑。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若锦失,奴又必以困锦之兵困宁,与中右一路乘胜而下即及关门……]——《明实录·熹宗实录》

满清崇德皇帝,皇太极

但若定要说因为清军兵临北京、督帅便当以“欺君、误国”罪凌迟处死,因此袁崇焕被千刀万剐是罪有应得云云;则不免把大明朝当做了一个如大秦帝国那般的古典军国主义法家政权。

也不必说别人,单单就说崇祯帝的先祖,所谓的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不但土木堡之战丧师辱国,葬送几十万大军;当了俘虏后,因为贪生怕死,给瓦剌军带路叫门,进攻大明的关隘和城池,完全丧失了更基本的民族气节。如此一个真正的卖国汉奸,为何非但不用去死,竟还能厚着脸皮复辟,竟还能杀害护国忠臣于谦于少保;而其子子孙孙竟还能君临天下百余年?

至于“君权至高无上,欺君便是该死”云云,这等鬼话,朝中饱食终日的大臣、书院读傻了书的腐儒说说便也罢了,无论古今的升斗布衣小民,本当嗤之以鼻。

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论只不过是满清专制统治近三百年,通过戏剧话本小说竭力鼓吹的那套玩意儿,以之代替了华夏原有君臣之道。

君不君,则臣不臣,君视臣如草芥,则臣亦视君如仇寇!这才是真正的华夏士风,亦是从先秦至宋明,屡经专制君主打压而坚韧不拔的华夏道统、士人风骨。

我华夏文明汉家法度,向以春秋决狱,论心不论迹。「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更通俗的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优良传统如是。

当时之势,任事的方面大员夸大其辞,以增强皇帝与朝野信心,原属寻常之事。毛文龙曾上奏「二年之间有不平辽灭奴,复三韩之旧业,甘治欺君诳上之罪」,孙承宗亦云「只计及五年间究竟何如。倘臣言不当,立斥臣以定大计,无纡回不决,使全躯保妻子之臣附合众喙,以杀臣一身而误天下也」,后来杨嗣昌讨流民军、孙传庭战李闯时的夸口大言更是不用提了。是以袁崇焕「五年平辽」之言,不过与之类似。

从另一方面,夸口起码说明这些能臣干吏敢于任事,为迎合帝王和朝野的好大喜功、或说殷殷期望才不得不吹。若黄道周刘宗周那种当世大儒倒是不吹用这样的牛皮,以礼信为干戈,一死报君王,全自家气节便了。

更何况,袁崇焕当真得到他所要求的五年时间了么?做大事有波折有艰险本属寻常,可从皇帝到内阁,在后金军入寇后便急于找一个大员背锅,以平息京师众怒,只顾当下又何计长远?在清军还在城外,便先捉守军主帅下狱,时机选择更错得离谱,关宁军不顾而去直接打脸。

原本辽镇军阀化的趋势,上下彼此心照不宣,一下子直接揭穿这层纸窗户,反而令皇权威信大损,实为得不偿失。祖大寿自此以后的行径,论跋扈不臣何止十倍于袁崇焕?而明廷对他已经无可奈何,哪怕他擅杀同为从一品大员的何可纲,更食其肉,伪降皇太极,之后还得继续用他主事,直到松锦大战。若一直有个虽然胆大、终究是进士文官底子的袁崇焕做缓冲或说中间人,又何止于令一群丘八藐视明廷至此?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已是大错,而崇祯帝又杀袁崇焕则是错上加错,仅有的几个敢于任事的人才都因内耗而无意义消耗了,徒然令亲者痛而仇者快。

看看袁崇焕死后的大明朝,清军几次入关抄掠华北各省,如入无人之境,掠走人畜上百万,亲王郡王总督巡抚的脑袋被当西瓜排头砍,回家前还送上“诸官免送”的牌子。除了卢象升举五千天雄军与之死战殉国外,竟再也没有一支敢与之野战的明军部队。

而卢象升巨鹿死战前,斥杨嗣昌云「长安(京城)口舌如风,倘唯唯从议,袁崇焕之祸立至?」正因为他带孝从军,不愿落得如袁崇焕一般身败名裂,死后背负污名的结局,才宁可去以寡击众,以死明志,而明朝也因此失去了一个才兼文武、品行高洁的得力将才,足见袁崇焕一案影响之深远。

大明督师,兵部尚书:卢象升

袁崇焕负君王不曾负社稷,负袍泽不曾负本心,一战胜于宁远,二战胜于宁锦,三战胜于广渠门下,据守孤城,决死拼杀,连克满清鞑虏,一桩桩功绩不可抹煞。

他好赌弄险,胆大妄为,逞强跋扈,排斥异己,却同时也坚韧不拔,至死心怀天下,虽不完美,终究是瑕不掩瑜,汉家好汉,铁血忠魂!

过往抗击鞑虏、保卫国家之先烈,毅宗崇祯皇帝也好,袁崇焕、毛文龙、卢象升、满桂、赵率教……皆已往矣,他们的是非功过,又岂是我辈太平盛世坐而论道之人可妄议的?纵辩得天花乱坠,于逝者又能如何?

愿我中华儿女团结齐心,不再就过往之事相互攻讦,继承他们为国家为苍生而不惜牺牲自身的优秀品格,才算是「论史可以明智」的初衷。

如果袁崇焕不死,能阻止清兵入关挽救明朝国运吗

不能。。而且如果继续任用袁崇焕,所谓的五年平辽有可能变成五年灭明!

你若仔细研究袁崇焕的战绩,你会发现袁崇焕完全被夸大,至于为什么清人写明史会夸大他,网上有2种解释,第一种就是清人认为自己能夺取天下归功于袁崇焕,被尊为灭明第一先锋!

第二种说法就是褒袁贬崇。借助夸大袁崇焕的功能来贬低杀害袁崇焕的崇祯帝

无论哪种说法,下面有几个袁崇焕的战绩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满清是在袁崇焕手中首次实现破关大掠!注意此时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京城的安全他是有责任的

第二:所谓的宁远大捷努尔哈赤被炮杀已经被证明是扯淡。宁远大捷之后。努尔哈赤整整七个月带着清军先击朝鲜毛文龙,再击蒙古大汗!而宁远大捷明朝方的斩首仅仅200,自曝损失上千士兵(其实觉华一战就超过8000损失)

第三:宁锦大捷,没有斩首数!明朝被破17城,仅三城免!损失数万军队(都是投降的)!!这就扯淡了,奏折奏道朝廷说是大捷就大捷!

第四:北京防守战 。注意袁崇焕9000关宁精锐 vs 2000满清的渣渣兵 满清的1.5w主力进攻的是防守德胜门的满桂!用2000满蒙杂兵就牵制了9000关宁铁骑。。而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关宁军对满贵进行了救援

第五:袁崇焕杀毛文龙导致满清失去牵制。。让满清可以组织兵力长途奔袭来进攻大明内地,而杀毛文龙的罪名极其不公道!

袁崇焕此人没有什么军事能力一心议和,为了议和杀主战的将军,停发蒙古赏银,导致蒙古投靠建奴。然后建奴拥有了长城以北的地盘,然后就可以破关大掠!

袁崇焕的罪名是私自议和! 某款斩帅! 纵敌入寇! 顿兵不战! 坚请入城! 卖米资敌!在明朝他的名声比秦桧还臭。。但满清入关了。统一了中国,很感激他就给他翻案。把他定义为汉人的民族英雄

如果袁崇焕不死,明朝就能抗住清军吗?

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是成功的可能性却比较低。假如单就辽东的局面来讲,或许袁崇焕可以抵挡住清军的攻击。但若放眼于晚明全局来看,单凭袁崇焕一人是不以扭转乾坤的。

首先,晚明并不缺少良将,只是身为皇帝的崇预,没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人才的使用方面欠缺统驭之术,从而造成了君臣离心上下离德之后果。

因此并非是明朝缺乏抗清良将,只是因为崇祯皇帝的刻薄寡恩,推行严苛政治,以至于那些良将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导致了明势日衰清势日盛的态势出现。

其次,晚明时代的天灾接踵而至,而天灾又引发了饥荒,饥荒则诱发了饥民起义造反,也即所谓天灾引发人祸。而就在此危急存亡之际,明廷上下因为皇帝多疑且刚愎,而大臣又互相结党营私舞弊,以致朝廷既无力也无心彻底理顺这个乱糟糟的时局。

而朝廷的腐败又使得歪风邪气被上行下效,这就更加促使晚明社会更加昏暗。在官贪吏狠之下,百姓承受着敲骨吸髓式的盘剥。于是在天灾人祸的诱发下,晚明的天下随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的风潮一波高过一波,直到更后难以遏制,明朝的根基也因此而动摇——天下混乱至此、朝政昏暗至此,病入膏盲的晚明又岂是袁督师一人所能挽救的?

更后,晚明崇预朝之所以无力镇压内部的农民起义军,也无法收复辽东,在松锦大战后只能对关外清军取战略守势,其根本原因在于财力匮乏——而没有充足的军费,就自然无法保障战争的持续性,容易造成明军因后劲不足而输掉战争!

在那个军人只知当兵吃粮,拿银子养家的时代,没有充足的军饷自然也没法保证军队的忠诚度。崇祯皇帝被财力匮乏搅得焦头烂额,被迫东抽西调以便保障军情更紧急之处的需要。正是因为缺饷才造成了某些明军部队,在镇压李自成时的作战不利!而袁崇焕的辽东战线虽然情况好一些但也是怀水车薪,相对整个明朝大局来看,还是于事无补的。而财政难题,也不是袁督师一人所能化解的。

综上所述:即便袁崇焕没有被崇祯冤杀,凭借他的力量也还是无法阻止清军扫荡中原的。不过假若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是诏令袁崇焕勒王的话,或许会比吴三桂要来得迅速一些!然而只凭区区数万辽东铁骑能否抵挡得住李自成的数十万大军,并且还得保障山海关不被清军趁虚而入,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明朝崇祯和袁崇焕的关系

楼上的回答简直是一塌糊涂,给满清毒害太深。

袁崇焕在宁锦大捷中立功,被崇祯召见,崇祯问袁崇焕如果委任袁崇焕为辽东督师,能否收复辽东,袁崇焕说:“五年复辽”,意思是五年把满清摆平,崇祯龙颜大悦,赐尚方宝剑。

散朝后,兵部尚书问袁崇焕如何复辽,袁崇焕说:“聊慰上意”,意思是我就是说说让皇帝高兴。这就是活的不耐烦的具体表现。

袁崇焕拿着尚方宝剑到辽东去,直接砍了毛文龙,让清后方没有了牵制,又排挤满桂和赵率教,一心想把辽东整成自己的私人地盘,一意要做李成梁第二。

崇祯这时候已经很愤怒了,但是还在忍着,袁崇焕到辽东打了一段时间,眼看五年复辽无望,想和满清议和,也不和皇帝说。

然后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大军,绕过宁锦防线,翻山越岭进攻北京,然后皇太极的军队都到了,袁崇焕的勤王之师还没“爬”到,让八旗兵在北京外围烧杀掳掠,非要在北京城下表演一下自己的武力。

北京百万群众愤怒了,一致要求剐了袁崇焕,崇祯把袁崇焕关了八个月,想给袁崇焕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不过更后也架不住整个北京城的愤怒,同意凌迟袁崇焕。

在崇祯二年的北京保卫战中,袁崇焕的师傅孙承宗表现出色,数次击败八旗军,崇祯也捡宝了,既然有了孙承宗,袁崇焕你可以去死了。

满清入关后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却是削弱了汉人的抵抗,顺治帝还跑到崇祯坟前大哭,喊了几声大哥,然后擦干眼泪(如果有的话),带着满腔的仇恨歼灭农民军,为崇祯报了仇,顺便坐了江山。

后来朱三太子案闹的满清不得安宁,当初把崇祯抬的太高的恶果显现了,但是又不能自己抽自己嘴巴再去贬低崇祯,就通过抬高袁崇焕来实现贬低崇祯的目的,从三国演义里截取了这么一段套给崇祯。

平心而论,袁崇焕当死,辽东局势恶化完全是袁崇焕导致的,袁崇焕也就是个师长,放到大军区司令的位置上不坏事才怪。

崇祯错信袁崇焕,导致辽东糜烂,更后顶不住压力诛杀了袁崇焕。

【概括】袁崇纸能挽回明朝吗?袁崇纸能挽回明朝吗知乎?如果有帮到你,记得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 了解更多“袁崇纸能挽回明朝吗知乎”的内容。

在线情感咨询,二级心理咨询导师

标签: 袁崇纸能挽回明朝吗

👉注意《在线测算》付款后显示结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复制成功
微信号: 13410881630
添加老师微信, 1对1情感疏导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