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林黛玉能挽回贾府落败吗?林黛玉死了贾府就败了?有没有人知道,网友解答“林黛玉能挽回贾府落败吗”的简介如下:
全文目录一览:
- 1、红楼梦第五回
- 2、林黛玉的死对整个贾府的衰败起什么作用?
- 3、林黛玉到贾府后,为什么贾家就走向没落不可逆转?
- 4、林黛玉是否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
- 5、《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否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
- 6、如果黛玉嫁给宝玉,能够让贾府免于衰败吗?
红楼梦第五回
红楼梦第五回
红楼梦第五回,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名著能增长我们的阅历,《红楼梦》就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里面出场的人物数量非常多,而且大部分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红楼梦第五回的故事梗概。
红楼梦第五回1
1、原本言和意顺的宝黛,因为宝钗的到来而产生矛盾。
自从林黛玉来到贾府,贾母万般怜爱,待遇堪比贾宝玉,超过迎春三姊妹;宝黛白天同行同坐,晚上同止同息,言和意顺,如胶似漆。
现在忽然来了宝钗,年纪虽然大不了多少,可是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像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所以深得人心。
黛玉因此心中不平,宝钗却浑然不觉。
贾宝玉禀性愚拙偏僻,在他眼里,兄弟姊妹并没有亲疏之分。因为和黛玉都住在贾母房中,所以比别的姊妹亲密一些。
既然关系亲密,就会产生意外的误会和求全责备之心。
这天,不知道为什么,宝黛又言语不和,黛玉独自垂泪,宝玉为自己言语莽撞而道歉,黛玉的心意才渐渐回转。
2、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
宁国府梅花盛开,贾珍的妻子尤氏请贾母、邢夫人和王夫人等观赏梅花。
中饭后,贾宝玉想睡午觉。
贾蓉的妻子秦氏带宝玉到上房内间。
贾宝玉看到上面挂的神仙劝人勤学苦读的《燃藜图》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对联,就不想停留。
秦氏只好把宝玉带到自己屋里。
刚到秦氏卧房,宝玉就闻到细细的甜香。里面的陈设豪奢富丽。宝玉很满意。
秦氏留下宝玉的四个丫鬟袭人、媚人、晴雯、麝月作伴。
宝玉刚合上眼,就恍惚入睡。梦中,秦氏带他来到人迹罕至的仙境。
贾宝玉正想着要在这个有趣的地方度过一生,就听到一个女子的歌声。
歌声未停息,贾宝玉就看到一个蹁跹袅娜的仙姑。
贾宝玉请求神仙姐姐携带自己。警幻仙姑带着贾宝玉来到了太虚幻境。
贾宝玉再三恳求警幻仙姑引领自己到“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等各司中游玩。
警幻仙姑带领贾宝玉来到“薄命司”。
里面有十几个用封条封住的大厨。贾宝玉寻找家乡的封条,找到“金陵十二钗正册”封条。
贾宝玉问什么是“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仙姑说是金陵十二个冠首女子的簿册。
贾宝玉又问金陵怎么只有十二个女子,警幻仙姑说是选择其中紧要的,两边的大厨记录稍微次要的。
贾宝玉先打开“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橱门,看了晴雯和袭人的簿册;然后打开“金陵十二钗副册”的橱门,看了香菱(甄英莲)的簿册;更后打开“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橱门,依次看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和秦可卿的簿册。
贾宝玉还想再看,警幻仙姑怕聪颖的贾宝玉泄露天机,就带贾宝玉去游玩。
警幻仙姑让几个仙子迎接贾宝玉,仙子们埋怨警幻仙姑引来浊物污染仙境,却不带绛珠仙子的生魂过来。
警幻仙姑说本来要去接绛珠的,路上偶遇宁国公和荣国公的灵魂。他们嘱咐自己带领聪明灵慧的贾宝玉走向正道,承继家业。
进入室内,贾宝玉闻到了“群芳髓”的幽香,品味了香清味美的“千红一窟”茶,饮用了香冽异常的“万艳同杯”酒,聆听了声韵凄婉的十二支《红楼梦》曲子。
贾宝玉想睡觉,警幻仙姑就送他到一个陈设奇异的香闺绣阁中,里面有个仙姬,像宝钗般鲜艳妩媚,又像黛玉般袅娜风流。
贾宝玉不知何意,警幻仙姑说自己之所以喜爱贾宝玉,是因为贾宝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
贾宝玉慌忙辩解自己年纪尚幼,只是懒于读书,还不至于荡。
警幻仙姑解释说,世上有两种“淫”:一是荒淫无度的“滥淫”,二是天生痴情的“意淫”,并说明把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的妹妹许配给贾宝玉的用意——仙闺幻境的风光也不过如此,何况尘世的情景;从今以后,把心思都放在仕途经济方面,不要沉迷于痴情之中。
说完,警幻仙姑向贾宝玉秘密传授云雨之事,把贾宝玉推入房中,关上门离开了。
贾宝玉依照警幻仙姑的嘱咐,与兼美行儿女之事。
第二天,贾宝玉和兼美就柔情缱绻,软语温存,难舍难分。
两个人携手出去游玩,一道黑色的溪流阻挡了前路。
正在犹豫,警幻仙姑从后面追上来,阻止贾宝玉前行。
警幻仙姑告诉贾宝玉:这里是深广无比的迷津,只有一个木筏,可以渡有缘人。如果贾宝玉坠落其中,就辜负了自己的谆谆告诫。
警幻仙姑的话还没说完,就听到迷津里传来雷鸣般的响声,有许多夜叉海鬼要把贾宝玉拖下去。
贾宝玉吓得汗如雨下,忙叫“可卿救我”!
袭人等丫鬟们赶紧上来搂住贾宝玉,安慰他。
房外的秦氏听到贾宝玉梦中呼唤自己的小名,非常纳闷,因为这里并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小名。
红楼梦第五回2
黛玉入府后的生活
黛玉来到贾府,宝钗也跟脚来到贾府,重要人物汇集齐了,那么,他们的生活状态怎样呢?
1、贾母的怜爱。黛玉更大的靠山和庇护者,是贾母。自从黛玉进入贾府,贾母就是她更后的靠山,就是这样,她被贾母安排在碧纱橱里住下,然后——
……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更可比的对象,无过宝玉以及“三春”,显然,“三春”是比不过的。
2、与宝玉的关系。这组关系很重要,这是宝黛的青梅竹马时期:
二人之亲密友爱,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3、宝、黛、钗的关系。接下来的一段文字,实际上是写宝钗,宝钗来了,平衡被打破了,因为性格的原因,下人们喜欢宝钗,这让黛玉不舒服(因为之前不是这样,没有可比的对象),但宝钗浑然不觉(十几岁的小孩子,该当如此)。其实,从这个阶段起,钗、黛的性格分野已经很明显了。这决定了他们之后的命运。
于是,这里出了问题:
(宝玉)因与黛玉同贾母一处坐卧,故略与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其实,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大部分人都这样,对自己更亲密的人总是有这样的感觉,心理期望更高:别人不懂我,你还不懂我?
妙就妙在这是宝黛的生活常态。因为作者写道:“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语言冒撞,前去俯就。”他连着用了两个“又”,这很妙!这不是黛玉第一次垂泪,自然也不是更后一次;宝玉不是第一次前来俯就,自然也不是更后一次。
秦可卿出场
在第五回,秦可卿出场了,这是宁荣二府更先“出事儿”的人物,也是正经的“十二钗”之一,她是贾蓉的正妻,十二钗正钗必须是这样级别的人,或者是正经有大家小姐(如黛玉、宝钗、妙玉、湘云、巧姐),或者是正室太太(如凤姐、李纨、秦可卿),比如香菱虽然是大家小姐,却更终沦为妾室,也就只能是副钗。
1、宝玉的脾性。曹雪芹从来不浪费文字,他的文字背后是藏着额外的东西:当他写宁、荣二府女眷家宴小集时,宝玉跟去了,实际上是在写:宝玉是脂粉堆里长大的。
他写宝玉看到《燃藜图》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对联就不痛快,不愿在屋里睡觉时,实际上是要写:宝玉更看不惯的就是世事洞明,他更不愿意经营的就是仕途经济,这是贯穿全书的宝玉的个性。
他写秦可卿带宝玉去小憩,去的房间却是秦可卿的卧室时,实际上是暗暗在写,这是一个人伦不正的家族,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小叔子睡侄媳妇房间是绝不合适的,无论年岁差别。并且,这里顺手又带出了秦钟,实际上又从侧面写了宝玉贪玩喜聚的性格。
(秦可卿与宝玉)
有意思的是,宝玉进太虚幻境,之前,入可卿卧室,是受了“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了人来。”这一句话表述有点别扭,但这可不是袭人吗,这时,曹雪芹已经告诉我们,袭人,是宝玉的性启蒙者。
2、情色暗示。接下来,作者密集写了秦可卿住处的摆设,充满了情色暗示,这是后面写太虚幻境宝玉的性启蒙做足了铺垫,也由此,宝玉进入了太虚幻境,经历了一番警幻教育之后,直到被鬼怪吓醒。
太虚幻境
太虚幻境长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回,在第一回甄士隐的梦里,但那次只到了大门口,看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对联,甄士隐的梦就被霹雳吓醒了,大门里边的情形如何,在这里补足:
1、神仙姐姐。更有名的“神仙姐姐”是金庸先生《天龙八部》里的,但显然金先生的神仙姐姐是借用了曹雪芹的创意,宝玉见了一个仙姑,张嘴就喊“神仙姐姐”,警幻仙姑很美,作者用了一大篇文字描述,听说要带自己游玩,宝玉很高兴,“喜悦非常,便忘了秦氏在何处。”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个性在梦中也是如此,作者刻画人物是时时处处用心精雕细刻的。
看神仙姐姐的来处:“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这是太虚幻境的所在,在这里,宝玉看了“判词”,听了“曲子”,知道了“金陵十二钗”。
2、金陵十二钗判词。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灵魂所托,要警醒一下宝玉,于是把“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这等于提前将宝玉终身所接触女子的命运提前告知了宝玉,虽然只是些并不清楚的暗示、隐喻。只是,宝玉并不清醒,仍然懵懂。注意,十二钗的介绍是有条理的,除了正钗全部介绍外,又副钗选择了袭人和晴雯为代表,副钗选择了香菱为代表。
读判词,要留意到秦可卿是上吊死的,这跟后来的描述不符。
3、又见暗示与谐音。《红楼梦》是悲剧,因为金陵十二钗所记的所有人物,他们都来自“薄命司”,如此,她们怎可能会有好的命运呢?
在这里喝的茶,是“千红一窟”,是谓“千红一哭”;在这里喝的酒,是“万艳同杯”,是谓“万艳同悲”。众多的女人既哭且悲,这是《红楼》的主旨。
4、意淫。警幻仙姑喜爱宝玉,理由是宝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意淫”一词,创自《红楼梦》,是说宝玉“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认为宝玉“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说白了,宝玉是深情之人,他的淫,是付出真情的淫,即意淫。也正因为这样,警幻仙姑把妹妹许配给了宝玉,这个女子,名字叫“兼美”,但字很巧,也叫“可卿”。
红楼梦第五回3
第五回的主要内容:
1. 预示《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副册、又副册部分女子的结局
《红楼梦》第五回,主要讲述的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事,在这一回里,曹公借警幻仙子之口、贾宝玉之梦,向我们提前预示了《红楼梦》中众多女性更终的结局,这些结局,就藏在那十四首判词以及那十一首《红楼梦》曲子。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进的便是“薄命司”,其打开的第一个册子,是又副册,在此,曹公只为我们简单的预示了晴雯、袭人的结局。
在《红楼梦》现存曹公所写的前八十回,晴雯的结局我们有目共睹,与其判词对应来看,是吻合的: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的结局,正是王夫人对她的污蔑导致的,在怡红院里,晴雯同宝玉二人清清白白,只因她个性的张扬和漂亮的外貌所以被王夫人以“狐狸精”这样恶毒的语言,以她得了痨病的借口将其赶出了贾府,并且,晴雯死后,王夫人更是恶毒的命人将其尸体都烧了,她得结局,让人心疼。
除此之外,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还有另外一个人的结局可以与之验证,那就是秦可卿。
贾宝玉在接下来的翻阅中,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并配有判词:
诗后又画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自宁。
这一幅画面以及判词,让我们对秦可卿之死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直观的认识,甚至于她的死因、死时的场景,也变得明了起来。
现存《红楼梦》的众多版本中,有个别版本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没有进行删除,之少,我曾经就看见过这样的文字;但即使原文对天香楼这一情节进行了删除,我们从秦可卿死后,其公公对她异于寻常的态度;
尤氏托病不起,丫鬟瑞珠撞墙而死、丫鬟宝珠甘心为可卿扶灵来看,她的死也是大不寻常的,而焦大当日还说过:扒灰的扒灰,更是点出了秦可卿与贾珍超越人伦的关系。
除了上面这二人的结局,我们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对于剩下的女子,我们则只能通过原文以及判词和曲子进行推测。
在贾宝玉所看的众多人物里,包含了以林黛玉、薛宝钗为首的十二个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女子;以晴雯、袭人为首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以及以香菱、夏金桂为首的十六个女子。
从判词以及《红楼梦》十一首曲子来看,除了巧姐更终被刘姥姥所救,逃离了贾府大厦倾塌的命运外,其余的.女子,无一
2. 预示了贾府富贵百年气数已尽的必然结果
从警幻仙子同众仙女的谈话中,我们能够明白,她们原是来看林黛玉的,但因宁、荣二公的嘱托:
偶遇荣、宁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我等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者。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性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可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得使彼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
虽然,在此,神话性质的氛围浓厚,但主题确实清晰的,曹公借警幻仙子之口、宁荣二公之托,向我们展示了贾府百年家业注定败落的本质,将希望寄托在一个空有一副好皮囊,于国于家无望的宝玉身上,怎么能看到希望呢?但这,或许也不过是曹公写作之时,结合自身经历,对自己的痛斥罢了,在贾府衰败的大趋势下,仅凭他一人之力,又如何挽回呢?
在《红楼梦》前五回里,其次还有两处预示着贾府注定衰败的结局。
比如第一回中甄士隐注解的《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有关这一首歌,大多数人都认可,它是描述贾府被抄家后,昔日大观园又热闹变成荒凉的衰败景象。
而在第二回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也是直接说出,如今宁荣二府也都萧条了。
3.预示了以贾府为首的贾史王薛的悲惨结局
在《红楼梦》的十四首曲子中,除了第一首曲子为引子、接下来十一首曲子为众人的命运写照外,剩下的两首曲子,描写的是《红楼梦》这部悲剧巨作的结局: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在《好事终》里,曹公向我们描述了贾府落败的原因,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贾府的衰败,正是因为贾府子弟只图享乐、只图风月的结果;而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这一句,则点出了贾府衰败的关键在于宁国府,在于贾敬这个进士出身的族长无作为,放任儿子贾珍无法无天导致贾府被抄,这一切的根本,也在一个情字上,同贾府衰败的根本,是类似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红楼梦》第五回,究竟在全文中起到的什么样的作用?
结合《红楼梦》全文的内容,在小白看来,这一回是从引子到正文的分界点,包括前四回在内,这五回都起到的是统领全文的作用。
在第一回里,曹公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红楼梦》此书的形成过程,并用甄士隐一家的小荣枯为我们预设了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大荣枯基调,末了,再从甄士隐注解的《好了歌》为《红楼梦》结局的场面做了一回描述,也更是因此,对像高鹗喜剧收尾我们是无法接受的。
在《红楼梦》第二回里,曹公借甄士隐之梦,为我们描绘了绛珠草还泪一说的经过,宝黛二人的前世今生。在这一回里,还介绍了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家庭背景,其母亲的突然死亡,为黛玉进贾府打下了基础。
在《红楼梦》第三回里,描写林黛玉进贾府,同贾宝玉今生的相遇,以及贾府重要人物如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三春的相继出场。末尾,再以薛蟠打死人命案为伏笔,预示了薛宝钗一家京进来贾府。
在《红楼梦》第四回里,贾雨村判薛蟠打死人命案,由门子之口,向我们展示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内部联系。随后,薛姨妈一家进京,入贾府,《红楼梦》中的主角全部上场。
而在第五回里,正如我们所见,曹公用贾宝玉之梦向我们预示了大观园里众女子的结局。
从《红楼梦》第六回开始,正文才正式开始。
林黛玉的死对整个贾府的衰败起什么作用?
感谢邀请
林黛玉死后,贾府被抄家。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难道贾府的兴旺全靠着林黛玉的支撑,她活贾府活,她死贾府亡?
林黛玉之所以死,主要原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身体不佳,百病缠身;另一个是爱情受到了严重打击,心灵受伤。两个原因相比较而言,更终能要了林黛玉性命的,应该是身体之疾。
林黛玉初次到贾府。众人看她的体态风流,身形袅娜,便知道他有不足之症。关心询问时,林黛玉是这样说的:“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贾母听了之后,忙让家里给她配人参养荣丸。
服用人参养荣丸虽能缓解林黛玉的病情,但是却无法根治,林黛玉的身体还是一天天弱了下来。《红楼梦》第28回,大家一起吃饭时,王夫人当众关心起她的病情,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从两人谈话中可以推测,林黛玉的病情开始加重。贾家开始重新为她选择太医换药,但是仍然不见效。只能继续吃人参养荣丸。
但是人参养荣丸很贵重。从药名中可以推断出,药里必不可缺少的便是人参。
贾府里很多人生病用药都用到人参。除了林黛玉以外,秦可卿生病期间,张友士开的药方里就有人参。贾瑞重病即亡时,也需要人参入药。贾府兴旺时人参自然是不会缺的,王熙凤曾经对秦可卿说过,别说二两人参,就是二斤也吃得起。但到了后期,这种情况有所变化。
王熙凤在王夫人的交办下,带人夜查大观园,没想到第二天便病倒了。虽然后来有所缓解,但仍需用药。中秋节过后,王夫人四外张罗找二两人参帮她配药,甚至惊动贾母将私藏的百年人参都找了出来,但可惜已失去药效,更终还是薛宝钗出面,让自家店铺的人去买才救了急。
王熙凤这个当家的媳妇,需要人参都需要到外面去买。这其实从一个侧面上反映出贾府已经开始没落,贾家已经是入不敷出了。其实在此之前,宫中老太妃去世时,王熙凤在家养病,李纨、贾探春和薛宝钗三人理家,王熙凤就私下里同平儿说过家中财力难以为继,把大家的婚事和贾母丧事所需要的银子都仔细算了一遍,勉强可以应付,但担心再出一二件大事难以为继。可想而知,在贾府没落的情况下,林黛玉已经吃不起人参养荣丸了。没有了救命的药,林黛玉只有死路一条。
虽然林黛玉是天上的绛珠仙草下凡,但是她到贾府是给贾宝玉还泪的,并不是用什么神仙法术,挽救贾家于没落之际。所以林黛玉一死,贾府随后灭亡,与林黛玉自身的关系不大。两者之所以接连发生,主要是贾府没落后,财力无法维持支出的一因两果,是贾府末世的真实反映。透过一颗人参养荣丸,暗示一个人的死亡,一个的家族没落,这也正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了。
林黛玉到贾府后,为什么贾家就走向没落不可逆转?
林黛玉来到贾府后,贾家与此同时就走向了没落不可逆转的局面,是因为林黛玉来到贾府后,贾府正处于没落的过程,但这并不是林黛玉导致的,贾府败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而林黛玉只是一个见证者而已。
按照历史发展的必然,贾府走向没落衰败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有人为的原因,有大势所趋,但同样都不可逆转。
贾府更终走向覆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贾府所处地位的尴尬。贾家有一门两公,世袭五世,爵位等级递减,权利不容小觑,可谓是相当大的一个家族了,贾府是功臣,而对于皇帝来说,处置功臣却是更难的。贾家能够世袭五代,已经预示了他们的结局,在任何一个朝代,这样的家族都不会长久的。
原因之二在于贾家自己内部的问题。贾家在明面上就贪张枉法,横行霸道,甚至薛蟠打死了人,都可以平安无事,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也足以说明贾家的问题有多大了。贾家树敌不少,所以这样的家族一旦受到有心人有准备的打击,必然消亡。
原因之三在于贾家的人们都不思进取,目光短浅。贾家的人都靠着贾家这棵大树坐吃山空,乐享其成,没有对未来的打算,更没有培养好未来的接班人,贾家走向没落只是时间长短。
原因之四在于元春的进宫。元春进宫,必然导致贾家与皇权的争斗粘上关系,不再能独善其身了,必然会有政敌,权势的斗争。而贾家虽然看着荣耀,实则只是空架子而已,一推就倒了。
各种各样的原因都导致了贾家走向了没落消亡,与林黛玉没有关系,她只是见证了贾家的消亡。
林黛玉是否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
林黛玉心比比干多一窍,如此聪慧的女孩,怎么可能没意识到贾府的衰落呢!
她从小看惯了府内的人吃穿用度: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从来不知道节俭,林黛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林黛玉虽然没管理过贾府,但是经常跟在贾母身边也学会了很多管理家庭内务的方法。
贾家的女孩琴棋书画学得挺好,管理家务来,也有一套,尤其是三姑娘贾探春就很有魄力,管理能力并不输王熙凤,但是三姑娘终究是要出嫁的。
贾宝玉过生日那天,黛玉和宝玉站在花下聊天。黛玉说道:“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也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
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更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
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 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而贾宝玉呢?
用他母亲的话来说,就是个祸根孽胎,混世魔王,他对贾府的衰败没有前瞻性,也没有半点忧患意识的概念。
林黛玉作为贾母嫡亲的外甥女外甥女,也不想看到贾府这样挥赫无度、一掷千金,林黛玉帮着贾府盘算着,已经入不敷出。
长此以往,贾府如果再这样不知节俭,离衰败的日子不久了。
贾宝玉是贾府的公子哥,林黛玉把希望寄托在贾宝玉身上,她多么希望贾宝玉能勇挑重担,改变这一切,林黛玉把自己对贾府的观察实事求是地告诉了贾宝玉。
贾宝玉却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林黛玉觉得贾宝玉太没危机感,只想到他两个人的日子过得好就行了。宝玉有没想过贾府一旦垮掉了,他俩的日子焉能过得好?
难道贾宝玉不了解一个家族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道理?还是他假装不知道?
林黛玉听了宝玉的回答,真是无语,只好懒得理他,找薛宝钗她们玩去了。
林黛玉即使意识到贾府的衰败,也无能为力,只有空着急而已,这是她无法改变的现状。
这就需要把题扯开,分析前因而得后果。那我们就从林黛玉的出身说起,林黛玉是林如海的女儿,林如海是贾府的女婿,是贾母的宝贝女儿贾敏的丈夫。
《红楼梦》中说到,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
四大家族盘根错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林如海就是这个网上的一个连网枝节。
林如海被康熙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可是一年以后康熙驾鹤西去,雍正登基帝位。这里面的这段 历史 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当时朝野上下拥护八王爷的呼声很高,雍正是老四,康熙帝刚开始定的太子是老大胤礽。康熙爷二十多个儿子,更后乱起萧墙。我们且不去说这些王子之间的争斗,只说这雍正皇帝一上台,肯定首先会剪除异己,稳定皇位和政权。
贾母的原型是康熙帝的奶娘孙氏,孙氏的儿子是跟康熙一起长大的,在康熙早期夺宫的斗争中出了很大的力。康熙立第一个太子时,是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因难产将要断气的时候,而这个孩子就是皇长子胤礽。当时康熙帝才十几岁,作为康熙更忠实的拥护者,孙氏的儿子肯定对大太子胤礽也寄予厚望。康熙除鳌拜、平三藩之后不久,就让孙氏的儿子去了南方,做了江宁织造。
贾府的原型就是江宁织造府,皇帝是他们的坚实靠山。他们肯定不会去投靠笼络朝野的八王爷,但是对太子胤礽的感情还在。无论如何,作为新皇帝的雍正己经不是他们的靠山了。贾府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衰败的,可是贾府的衰败跟林黛玉的一家有直接关系吗?为什么林如海要把女儿林黛玉托付给贾府呢?
下面就说一说的林如海失势。
雍正皇帝刚登基就开始了追缴国库亏空。贾府那么有钱,都是挣来的吗?再者,康熙六下江南,五次都是他们家担任接待(书中写的是元妃省亲),这些花销费用的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国库里借的。这也是贾府喜欢大排场,以为国家的钱用在康熙身上没事,顺便他们家也能从中捞到不少油水。可是一改朝换代,他们一失宠,麻烦事就来了。
贾府权力那么大,关系网又那么复杂,雍正帝正要挖出这个毒疮而找突破口,林如海就是这个突破口了,身为巡盐御史权大、钱多,又有贾府后面的大后台,肯定是不干净的。从林如海开始,雍正帝就让他们一家接一家地败落了。
林如海在失势后,眼看大势己去,知道已经朝不保夕,妻子贾敏己死,儿子也殁了,只剩下女儿林黛玉该何处呢?其实,林如海混迹官场,料知世事,也心知肚明,他是贾府的“先行者”,贾府一干人也会在他之后而败落。但舍此一条路,女儿无处可安,所以只有将林黛玉送托贾府而听天由命了。
从林如海将林黛玉送进贾府就说明朝廷己经开始在削弱贾府的权势了,危险即将来临。
这就要说“林黛玉是否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败”的正题了,我觉得,从当时的情形看,黛玉才是一个十几岁的黄花少女,对朝局和大人们的事是不会太清楚的,但她也是识文断字的女孩,不会对身边的事一无所察,然而只能是一种不太好的感觉而已。所以,我认为:客观的讲,林黛玉只知自已家的连连不幸,对贾府的衰败大势她是意识不到的。
因为,林黛玉在贾府是常处在“安尊富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的歌舞升平之中的。
解题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谢谢!
林黛玉是从七岁便进驻到贾府的,她在贾府住了十年左右,以她的敏感与聪明,自然早就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的。
林黛玉是一个冰雪聪明的人,他其实能够一眼看清楚贾家在经济方面的现状的,但是那确实也不是她考虑,或者说她在意的事情。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有一段写道,黛玉和宝玉站着闲聊,聊起了探春,黛玉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宝玉说你不知道你病着的时候,她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这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林黛玉虽然不管事,就她个人的生活来说应该是衣食无忧,更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有人替她安排好的,这一点上贾母不会不作安排,凤姐也不会有疏漏,就像宝玉说的,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可是黛玉心里还是有惦记的。他是虽然身处深府大院,却一眼看到了贾家是出的多进的少,当一个家庭出的多进的少的时候,谁都能算出来结果会怎样,就像蓄水池蓄水,流出的水多,流入的水少,那么蓄水池总有一天会干的时候,不管这个蓄水池曾经有多大。
待遇尽管看清了这一些,但是于他而言,这不是她生活中的重点,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她心中只有宝哥哥那么一个人,他看出问题并不代表她要去解决问题,作为客居贾家的人,她也无能力解决问题。
所以我一直说《红楼梦》的作者在贾家被抄家之前,让黛玉死去,是对黛玉更好的悲悯,黛玉是真正实现的,那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不像妙玉更后落得不知所终的结局,悲哀至极。
黛玉肯定是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的。在《红楼梦》里,大部分男人都醉生梦死,包括宝玉也是如此,他知道这是个幻梦,但是就是不肯清醒过来。 相反,贾府的女子,多半还能意识到大厦将倾。
这其中,秦可卿、王熙凤、平儿、贾探春、薛宝钗、林黛玉都是已经看到了内囊上来的女子,她们或者是贾家的媳妇,或者是贾家的管事奴才,或者是贾家的女孩,或者是亲戚家的女孩。身份都不同,但是她们都能意识到这一点,这说明贾府在经济和财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优秀的人,无论是在哪儿,放在哪方面,他都是优秀的。 以上所说的几个女子,就是例证。而黛玉进贾府住了几年之后,观察了几年,也曾经私下对宝玉说,我闲下来的时候也对你们的花销算了一下,出的多进的少,如果再不省俭,肯定后手不接了。
就这一句话,说明黛玉虽然是寄住在贾府,但是并非“ 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只管作诗吟句 。她和探春一样, 事事心里都清楚, 只是亲戚的身份和女孩的本分,决定了她即使知道,也不能说什么、做什么。
其实,黛玉、探春、宝钗等闺中女孩的高智商和高情商,放到现在来说都是世界级名牌高校的顶级学霸, 文史知识不用多说,就是经济、管理、财务等领域的知识,她们也是能够 自己悟懂,或者一点就通的 。正是如此, 所以曹雪芹才有意要记述当年这几个异样女子,为女子写传记的。
林黛玉是从七岁便进驻到贾府的,她在贾府住了十年左右,以她的敏感与聪明,自然是早就意识到贾府的衰落的。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曾是贾府里的嫡小姐,风华绝代,金尊玉贵,她在临死之前,为了林黛玉能很快适应贾府里的事情,曾把贾府里的点点滴滴都讲给林黛玉听,当然也包括贾府当初的奢华,如林黛玉初到贾府时,见到贾府里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就想起了母亲曾经对她所描绘的贾府的场面。
但是,在此后的日子,林黛玉也见证了贾府的另一种局面。如王夫人的半新不旧的家居摆设,*者王熙凤挪用公款进行高利盘剥,史候府的节俭等,甚至贾琏后来借当等事情都有可能走进林黛玉的耳朵。因而,第62回,当黛玉和宝玉闲聊,宝玉说探春干了好几件事,是个心里有算计的人,黛玉道:
可见,黛玉对贾府的经济现状非常了解,不是那些只懂得风花雪月,勾心斗角的后宅女子可比。当然明白贾府现状的人不只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都是深深了然。后来贾探春通过看账本儿,也对贾府的现状有所了解。知道贾府世寅吃卯粮,青黄不接。
别为难人家姑娘啦,好不好?
一个家族的兴衰,是意识到或否意识到,是一个设身处地相关密切的人才会才能去思索和探求的。林妹妹对这个近乎哲学的问题,免疫。
林黛玉给人的印象是目无下尘,成天只顾着伤春悲秋,不问世事。只管自己吃穿不愁,哪管贾府后手不继。
实际上,林黛玉懂家族财务管理,懂运筹谋划,也懂人情世故。林黛玉敏锐地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
黛玉支持探春管家,希望解决贾府的财政危机。
林黛玉赞成探春管家,她对宝玉说过 :“要这样才好,咱们家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这句话证明黛玉闲暇时间不仅仅是读书识字,写诗填词,弹琴做女红。她还算计贾府的收支,计算收支是否平衡。
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宝玉觉得短不了咱们两个人就成,其余的事情就不顾及了。宝玉没有危机意识。但是黛玉有。黛玉觉得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她觉得贾府应该想办法解决当前的财政困难问题。因此她赞成探春改革,说探春是个乖人。
林黛玉没有为贾府出力,不是黛玉自私,也不是黛玉无能,而是因为她没有资格管贾府的家事。
贾府已经衰落,但是她没有站出来为挽救贾府做什么。不是黛玉自私,而是黛玉懂世故,认清当前的形势。
王夫人生怕管家大权旁落,王熙凤都不完全信任,更不会让其他人插手管家事务。王熙凤生病,王夫人就夺取了她的管家权,让李纨,探春和宝钗管家。王夫人这是摆明了给宝钗的实习机会。
黛玉的身份约束她不能多说话,不能管贾府的内政,否则人们会认为黛玉多管闲事。会认为她别有用心。这是林黛玉的世故,也是林黛玉的无奈。
李纨身为贾府的大少奶奶,她都不多管闲事,宁可在屋里歪着,也不管王熙凤在那边忙得团团转。王夫人和王熙凤也不希望李纨为王熙凤分担家务。李纨尚且如此,何况寄居贾府的林黛玉!
即使管家期间,李纨都不多管家事,任凭探春和宝钗改革。黛玉明白贾府的经济状况,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她虽然不管事,但是她希望贾府能省俭,或者寻找新的出路,解决危机。因此看到探春改革,黛玉持赞赏态度,表示支持。
林黛玉写诗填词,不过是打发时间而已。
林黛玉看到贾府【生齿日繁,事务日盛】,内囊已经空虚,衰落不可避免。可是贾府主仆上下,都安富尊荣,没有一个人没有运筹帷幄,都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态度。为了满足虚荣心,还要维持着外面的架子。
面对这种情况,贾母都无能为力。每日里只和孙子、孙女玩笑一阵子罢了。其余的事也就不操心了。因为操心了,还遭人烦,何苦来吃力不讨好呢。贾母都想明白了,黛玉一个寄居贾府的客人,有能怎么样?
林黛玉明知贾府败落在即,又不能有所作为,所以经常写写诗词,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担忧与悲伤。
黛玉的诗何尝不是对贾府这座香巢的担忧。贾府终有一日“人去梁空巢也倾”。
《葬花词》是黛玉对花的礼赞,也是对自己葬歌,更是为贾府败落命运唱的挽歌。
《葬花词》与其说是对自己爱情的不确定,不如说是对贾府兴衰的不确定。
林黛玉没有那么狭隘,她不是单纯为自己和宝玉的爱情而悲悲戚戚,黛玉也是为贾府不可逆的败落而伤心落泪。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贾府是四大家族之首,它是钟鸣鼎食之家,也是翰墨诗书之族,贾府的生活到底有多富贵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贾府几乎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宴,贾府餐桌上的 美食 每天都有新的式样;贾府的大观园美轮美奂,几乎集合了众家园林之所长;贾府的衣裳,贾母和宝玉的都是针线活灵巧的丫头们的手工定制,有些衣裳上用内造都比不上;贾府出行车马都可以占满整条街道。
贾府的富贵是显而易见的,可是贾府的败落也是慢慢而来的,贾府的管家人们自然是更先预料到贾府的败落的,可是其他人却都高枕无忧的生活。 那么“不食人间烟火”的黛玉到底有没有意识到贾府的败落呢?
第一,在探春管家期间,林黛玉和宝玉谈起贾府入不敷出的现状
黛玉是在贾母的调教下长大的,从鸳鸯和袭人能够独当一面的能力,就可以知道贾母教育女孩子是很厉害的,黛玉是贾母的更喜欢的孙女,贾母对她教育自然不会差。琴棋书画是黛玉要学的,可是当家理政和针黹女红也是闺阁女儿必备的技能,这些方面黛玉自然都不会差。
所以黛玉即便没有参加贾府的管家事宜,她对贾府的现状也是略知一二点。
黛玉对宝玉说: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黛玉只是闲暇的时候一计算就能够知道贾府此时已经出去入不敷出的状况,这是黛玉学习当家理政比较好的效果。黛玉不管事并不代表她不懂事。黛玉这样身份的姑娘日后都是要嫁给别人家做管家大娘子,所以当家理政只是必备的技能。
第二,黛玉在贾府的生活状态,每况愈下
黛玉从进贾府的那天恰就保持着小心翼翼,不肯多走一步路,不多说一句话,虽然后期黛玉变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是这份小心从来都没有放下过。黛玉对贾府的人情世故都熟悉了之后,她才能稍微流露自己真性情和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来生活。
因为是寄人篱下,特别是在林如海去世之后,黛玉在贾府生活就是格外的小心。黛玉为了不给贾母添麻烦,宝钗建议她吃一点燕窝来调养身体,黛玉都不去对贾母说。燕窝在贾府只是平常,王熙凤的生病之后就会吃这个,可是黛玉此时却连这么小的要求都在顾忌。
因为黛玉在贾府受到的待遇都和贾府的小姐一样,所以她已经感到很不安了,燕窝虽然不贵重但是却容易被下人们抱怨“她轻狂”,其实黛玉不能说的一个原因,就是贾府已经慢慢败落,黛玉的生活状况在变差,所以她不能再给贾府添麻烦了。
第三,贾府的衰落,黛玉的聪慧如何会看不透
贾府的衰败其实是不太明显的,如果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是很难知道其中的真实情况的。贾府在外边的体面一直都保持得很好,也许不乏“死要面子活受罪”,可是贾府外边的体面却是一直都保持得很好。
黛玉是一个“心比比干多一窍”的聪慧姑娘,她在贾府事事都看得很通透,如何会看不懂贾府的败落,只是大家都知道却都不说,于是黛玉有何必谈及呢?
黛玉并不介意平凡的生活,因为林家向来就不像贾府这般奢靡和浪费,黛玉喜欢的清减平淡的生活,所以贾府不管废与兴黛玉都不会特别在意。“无为而治,保持我心”这是黛玉的特色,也是黛玉的生活的常态,有此心黛玉的生活就会在贾府的波澜壮阔中保持自我的平静。
元春省亲时,让贾宝玉作诗,林黛玉曾代他作了一首《杏帘在望》,更后四句是:“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林黛玉虽才高自傲,目下无尘,但孤身寄居在贾府,她不可能完全不通世事的。她明白阎王好过小鬼难缠的道理,对来送东西的丫头、婆子,她从不吝于打赏;她知道在贾府只有贾母的疼爱是不够的,便跟王熙凤交好。林黛玉在贾府住了十多年,看着贾府从元妃省亲时的烈火烹油,到后来的节衣缩食,她当然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
对贾府财政的入不敷出了然于心
贾宝玉过生日时,和林黛玉一起站在花开说话:
对于贾府的现状,林黛玉看得很清楚,她清楚地感爱到贾府众人豪奢的生活,也知道贾府当下的收入不多,主要经济来源只有家里庄子上的收入和贾政几人的俸禄。而这些收入跟贾府的日常开支相比较,远远不足以支付日常开支。不管贾府先祖留下了多少财产,也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林黛玉能看得出如今的贾府子孙并不善筹谋,只知挥霍。但说到底她也只是寄居于此的表姑娘,并不好多说什么。
林黛玉的聪明,以及对世事的洞察
林黛玉无疑是聪明的,敏感的性格和坎坷的命运,让她对世事有着不符合年龄的洞察。薛宝钗劝她吃燕窝时,她会说:
第六十九回,王熙凤将尤二姐骗进了大观园,“园中姊妹和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奶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心。”
在人情事故上,林黛玉聪明而剔透,她能看清楚贾府仆人捧高踩低的嘴脸,也能看明白王熙凤满脸带笑之下的精明算计和险恶用心。
因此,林黛玉从小住在贾府,在贾母身边长大,切身感受着贾府生活一点一滴的变化,她当然也能感受到贾府的衰败。
林黛玉性子的转变,也说明了她对贾府衰落的感受
林黛玉在整个《红楼梦》中,性格的转变是更大的。她初进府时,小心翼翼地应对,不敢多行一步路,多说一句话;再到熟悉之后,变得有些小娇纵,在周瑞家送宫花时,她会说:不是挑剩下的,也不会送给我;再到后来开始跟薛宝钗和薛姨妈交好,跟一众姐妹交好;到更后抄检大观园时,她已经从那个爱打趣人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异常沉默的人。
林黛玉性格的转变,正体现了林黛玉对贾府衰落感受的体现。从一开始那个被贾母宠得有些娇纵,敢跟贾宝玉吵架,让贾母来劝架的小姑娘,到生病要吃燕窝,却害怕被说三道四,说明当时贾府的财政已经开始紧缩。燕窝虽不是普通的东西,但是在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女人吃燕窝滋养,也算日常事,可是林黛玉生病,却并没有送燕窝给她吃。连薛宝钗一个小姑娘都知道林黛玉吃燕窝滋补更好,贾母等人会不知道吗?如果知道,却并没有安排,这又是为什么呢?
抄栓大观园时,园里一众姐妹都有反应,唯有林黛玉,是那个更沉默的。一方面是因为抄检大观园是王夫人发起的,而她一直不得王夫人喜爱;另一方面大概也是内心的悲凉了,探春都能看明白此举的荒唐,林黛玉又怎么能看不明白。只是一方面,她没有立场去说什么。另一方面,她也知道贾府的衰落已是必然,人力已经难以对抗。
《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否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应该能感受到贾府的衰落,她寄人篱下,心思细腻,敏感多疑。对于贾府的衰落也多少能感受到的。
书中其实多次暗示贾府衰败,其中有几个生日暗示贾府的衰败,同时也有三个元宵节暗示贾府的衰败。贾府之败,元春之死,黛玉之死、甄宝玉送玉,这些都为后来的情节埋下了伏笔。这样的悲剧在五十三回里也写出来了,只不过这次写的相当隐秘,同这次是通过两个笑话 ,熙凤的两个笑话,交代了两件事,第一件,红楼梦上部已完结,暗伏一切的荣耀和辉煌即将过去;第二件,下半部的情节已经展开,寓意悲剧渐渐地袭来,贾府的败落开始了。
黛玉意识到贾府的衰落,并不是什么异事。事实上不止她一人有此意识。比如王熙凤说过:“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她不仅意识到了衰落,并且已经在想办法挽回。兴儿说她“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他会过日子”,与王熙凤自己的说法互相映照,证明可信。只是王熙凤并不如她自己认为的那样能干,又有各种局限,取得的成效有限。
其他人,比如贾母,比如林之孝,比如探春,也在不同的细节上,暗示出他们对衰落的意识。当然这些人,有的饱经世故,有的管理家务,能有此意识到,是很正常的。黛玉虽然并不管事,并且超逸脱俗,目下无尘,她的谨慎小心不允许她乱说,聪慧如她,怎么会意识不到贾府的衰落呢?
除此之外,林黛玉自小送入贾府,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比别人更加敏感和聪明,自然早就意识到贾府的衰落。林黛玉素来与王熙凤交好,对贾府的经济也有一定的的了解。
如果黛玉嫁给宝玉,能够让贾府免于衰败吗?
《红楼梦》里,贾府的衰败,更后被抄家,虽然也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必然,却也和贾府自身不检点,下人离心离德有关。
在那个年代,下人、门人食客,尽管只是主家的依附,想他们促进主家发展的可能性确实不大,但如果他们对主家有强烈的归属感,自上而下“拧成一股绳”,那么,这个主家的衰败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看贾府衰败之前的那些征兆:主子们肆意享乐,骄奢务尽其极。贾母王夫人等人一顿饭,或许就是普通人家的数月开支。而贾府的食邑,到贾政这一代时,按乌进孝送礼那一回算,当年贾府庄地遭灾,一年收入也就一万两银子,即使换在正常年岁,荣国府的年收入,应该也三万两银子顶天了。
如此情况之下,收入是固定的、甚至是只少不多的,而开支则是递增的,穷源开流之下,贾府岂能不败?
而贾府为了自救,也并非完全的坐以待毙,也是有过一些图谋的。比如在贾宝玉的婚事上,你以为王夫人选择薛宝钗厌弃黛玉,真的就是出于“黛玉身体差,宝钗身体好”的缘故?在我看来,王夫人这么做,其实就是图谋的薛家的“财”。薛家政治地位不高,但手里有钱,贾府地位高,但开支上捉襟见肘,如此互补,也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
可惜,王夫人尽管看到了“金银”这一层,更大的失败,却是看不透“人心”这一层。
宝玉娶了宝钗,宝玉出家为僧,表面上,只是宝玉个人的行为。其实,宝玉娶宝钗的行为,正是“父母之命”的结果,这对贾府下人的震撼是非常大的。
我们知道,在贾府里,不乏追求自由的人,他们有的是追求爱情的自由,比如司棋与潘又安;有的是追求个性的自由,比如晴雯。而宝玉娶宝钗,正是给爱情自由的强烈打击。下人们从中看出了,贾府这个主子的凶狠,这才是离心离德、树倒猢狲散的更可怕之处。
如果宝玉娶了黛玉,则所呈现给下人们的姿态,就截然不同了。宝黛之恋,或许可以看成是自由恋爱的代表。宝黛之功成名就,从精神层面上给予下人无限的遐想,至少,让他们看到一个开放包容和大度的主人面目。
这一点,正是贾府所欠缺的。你以为很多年前,兴儿口中的“府里上上下下认为是林姑娘与贾宝玉能成好事”只是随口之说?其实正是下人们心理的真实反照。
黛玉嫁给宝玉,下人们对自身期待的幸福,便有了一份美好憧憬,对主子的明智与宽容、体贴入怀的心思加以尊重。认为主子也是有人性人情的。自己为贾府工作卖力,自认为值得,这样的主子值得忠心。这样下来,哪来的秦可卿托梦时所说“树倒猢狲散”?
其次,贾府被抄家,很大程度上也和贾雨村落井下石有关。我们固然谴责贾雨村忘恩负义、脑有反骨。但换个角度来看问题,贾雨村此举,何尝不可以当成是对黛玉这个唯一学生的“复仇”?要知道,在贾府被抄家的时候,贾雨村已经做了多年的“大司马”,那可是兵部尚书的职位,虽然势力上不如贾府的三公,但实权上却是贾府远远不及的。
贾雨村这个人确实薄情寡义,甄士隐对他有接济之恩,却不愿救香菱这个苦命女子;可是大家也别忘了,他却是娶了娇杏这个下人的。而娶娇杏的时候,正是贾雨村春风得意之时,遇到香菱时,在官场上却几经浮沉,履若薄冰。
贾雨村是自私的,他给人援手,比先看自己是否安全,确认自己安全时,也还是人性未泯,娶娇杏就是这种情况;确认自己不安全时,亲爸都可以置之不顾,遇香菱时正是这情况。
林如海对贾雨村亦有知遇之恩,黛玉是他唯一的女弟子。贾府被抄家时,贾雨村已经是一个“官精”了,或者说已经有了一定得自保能力,于是念及和黛玉的一段师生之谊。落井下石以为黛玉出口气,这等心理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如果嫁给宝玉的是黛玉,贾雨村在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念及与黛玉的诗生之情,援之以手也就成了大概率事情。以一个实职兵部尚书的身份,为贾府周旋,说不准还真有免于牢狱之灾的可能。
因此,贾宝玉娶亲薛宝钗,王夫人看到了钱财的重要性,却看不透人性的复杂处。故即使贾薛联姻,依然还是未能挽救到贾府,可叹。
【总结】林黛玉能挽回贾府落败吗?林黛玉死了贾府就败了?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更多关于“林黛玉死了贾府就败了”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