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李玫瑾如何挽回亲子关系?李玫瑾亲子关系语录?情感问题解答,找映森唤爱“李玫瑾如何挽回亲子关系”的正文如下:
情感目录一览:
李玫瑾教授6岁育儿干货
李玫瑾教授6岁育儿干货
李玫瑾教授6岁育儿干货,孩子是妈妈辛辛苦苦怀胎十月生下来的,生下孩子以后我们是需要对孩子负责的,许多事情都是需要我们去教导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玫瑾教授6岁育儿干货。
李玫瑾教授6岁育儿干货1
1、如何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
当他一个事情做得不对的时候,你不要大喊大叫地去纠正他;
因为你在大喊大叫的时候,他就会强化这个事情的印象,于是他就怕再出这样的错,
而且他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吼叫,相反也就是说,
当他做错的时候,你就完全不以为然,装没看见,他这事儿他就过去了,
然后当他做对的时候你就使劲地夸他,
你说哎呀你今天真聪明,哎,你这件事儿做的太聪明了,他就会知道,奥这样是对的;
2、孩子晚上由谁带睡:
人的心理发展是从感觉到知觉到记忆到思维,它这个过程更早发育的就是感觉;
他在哭喊的时候,你过来的及时与否,就会决定他痛苦的长短。
我们如果读不懂孩子,他就会有很多身体上的痛苦记忆。
所以就是你如果不自己养,你是读不懂孩子的。
3、青春期亲子关系不睦:
孩子只要他没有到青春期,这个过程都来得及补救,就是说嗯一个是你不要着急,
然后呢第二呢就是说要对孩子有耐心,因为当孩子他在成长过程当中,
他会没轻没重,不知道哪个是对哪个是错,
当你看到他错的时候或者当他哪个事情对你表现的不友好的时候,
你一定要有一个就是包容和耐心,这个过程当中呢,
当他在生活当中你解决了他的痛苦,尤其是像孩子生病了,
孩子或者做错了什么事情,然后他很害怕的时候,
就是只要做到这一点,他就会慢慢慢慢,
仍然和你保持一个很好的亲近关系,但是不要等到12岁之后。
4、减少婆媳矛盾的重要工作:
媳妇儿生孩子啊,把丈母娘接来,爸妈来看看就行了赶快回去,让丈母娘照顾,
是自己妈,她发个脾气老人不会计较,在现在时代更合理的就是妈来照顾女儿是更好的。
5、工作忙夫妻都没时间长期照顾孩子怎么办:
你一定要找一对老人,要不就是爷爷奶奶,要么就是姥姥姥爷,而且要让他带过青春期。
6、为什么有的孩子坐不住: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老人因为他退休了,他有大量的时间,
于是他的爱也可以大量的, 所以当他爱的多了,再加上这个时间上他们没有节奏,
所以老人带的孩子吧,他跟人很亲,很随和很友好,但有一点,他坐不住。
7、老人如何帮助带孩子:
多跟老人沟通,然后要肯定老人的辛苦,
要让老人能够知道说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跟孩子多说丰富的词汇,多种多样的词汇。
8、几岁上幼儿园合适:
我主张三岁之后还是要送幼儿园。
9、几岁适合住校:
千万不要在幼儿园在小学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去,我是坚决反对小学寄宿的,
幼儿园寄宿我都坚决反对,因为人类早期他就是一对一的抚养,
如果你不能给他解决一对一的情感关系,他以后成年会有很多心理问题。
10、如何教会孩子耐心:
就是要教孩子情感类词汇,比如说耐心这个词儿,我儿子两岁时候教会他能耐心。
就是因为耐心这个词儿,你日常生活中看不到,所以大量的父母根本不教,
所以这个书里边就告诉你说,情感引导是更重要的一个工具。
比如我儿子那时候喝大牛奶,晚上哇哇我要喝大牛奶,就哭,哭得很凶。
然后这时候我一看糟了,这性子那么急,然后就给他拿牛奶来,后来有一天我就跟他讲,
因为我觉得不能老这么大喊大叫哈,我就说嘟嘟,你知不知道什么叫耐心?他说我不知道~
我说耐心就是大牛奶还没来时候也可以不哭,就是我先给他一个定义,让他知道。
第1天我就说这事过去了,第2天又哭吗,然后我说,诶~爸爸昨天跟你讲过什么叫耐心还记得么?
然后他就哭,他说没有大牛奶也不哭~然后我说你试试看能不能表现耐心给妈妈看看,
于是他就忍,使劲忍这样,然后他妈一过来我说:
“你看,你儿子表现出耐心来了,你儿子很厉害,学会耐心了!”
这叫情感引导,所以你帮助他做对,因为大人就要帮孩子成长么。
你帮助他做对了以后,你要给他肯定说这个是对的,这个叫做耐心,定义下来了。
11、孩子强迫和焦虑的根源:
你要知道你每一次的吼叫都让他很紧张,
以后他就很容易出现什么呢,就是由内脏引发的一种紧张,
所以强迫和焦虑往往都是我们讲肛门期没处理好,就是他在这个阶段2~3岁。
12、孩子哭闹怎么应对:
所以在我们家如果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虽然不能够满足他,但我会说:
爸爸知道你很着急,家长能够理解你压力很大啊,你这会儿是不是很难过?
因为说这种话呢,有一个学术上的术语叫做反应情感。
孩子也是一样,他只要一点头,他情绪可能就会好,
就是他能够知道有人关心他,有人理解他的感受。
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无条件的满足,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不能把爱丢掉。
13、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候的角色:
特别强调是慈父严母!
14、孩子被欺负:
一、打回去,锻炼孩子力量,强壮体魄然后打回去,但要有原则,比如不能打眼睛,倒地了认输即可,要有底限。
二、不用焦虑,让他自己慢慢去成长。
我认为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受点欺负他慢慢去适应,今后他到社会上以后,
他再遇到什么他就不会觉得,我对你么那么好你们为什么这样。
而且我们会发现就是有些人他早年,就是你对他保护的特别好,而且教育得特别的文明,
这种孩子到大了以后,遇到恶人的时候,他一点自我保护能力都没有。
李玫瑾教授6岁育儿干货2
1.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2.孩子一岁以前,甚至三岁之前,更好由母亲亲自抚养。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无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满足和快乐都和抚养人息息相关。
在宝宝还不能翻身的时候,每一次你对他呼喊的回应,如果你照顾到位,宝宝是会记住你的气味,记住你的声音,记住你的样子,当他从4个月到半岁开始认人的时候,你不断的出现在他的身边,这时候依恋关系便开始形成,而认人则是更早的情感现象,由此父母才获得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3.一个人如果小的时候没有被善待过,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后会善待这个社会。
4.真实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也就是有话的,这叫做有亲情抚养。而长大后内向,宁愿动手不愿意动嘴的人,他早年被抚养的好长一段时间内,一定缺少耳边的唠叨,这就是缺失了亲情的抚养。
5.六岁之前说“不”。孩子3.4岁的.时候跟父母闹,父母态度坚决,孩子更多在地上打滚,但是到了他14岁的时候,他就有几条途径跟你闹,第一他离家出走,第二他跳楼自杀。所以6岁之前父母们都得坚定自己的态度,说一做一,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父母是说话算话的人!
6.防止孩子脾气大、以自我为中心,家庭成员对孩子要形成一种循环的爱。在六岁之前的抚养期,以及青春期,不要一家人把关注目光都放在孩子身上,当妈妈喂养孩子时,爸爸的目光要放在妈妈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当妈妈说想歇会儿的时候,爸爸再把孩子接过来,包括爷爷奶奶在的时候也一样,要形成一种循环的爱。
7.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时间段是6岁之前,六岁之前的孩子具有可塑性,可塑性就是教育的更好时间。父母认真对待孩子的更初六年,相当于教育的第一台阶打好了,那么以后的亲子教育关系就会很顺畅。
8.请父母对孩子多点耐心,少点责备。养育孩子都有一个过程,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焦虑不要紧张,遇事胆大不慌,多想解决方法,少发脾气,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指责。不要去放大孩子的问题。
9.孩子不吃饭不能追着喂。一是太纵容他,二是对他身体健康不利。孩子一岁多就可以培养他独立吃饭了,结束时再由妈妈喂上几口。再大点,吃饭时叫他,如果他不来,过时不候,下一顿饭他就会乖乖等着不敢离开。
10.孩子做错事,尽量不要打孩子。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们要无言自威。如果你没忍住打了他,那么他就知道,打他也就是你的底线了,下一次再犯错,也不会拿你当回事,觉得大不了再挨一顿打,我是你的孩子,你也不可能把我打死。
11.当父母发现孩子在某个方面,学习不占优势的时候,父母需要去研究孩子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去发展孩子的特长,天生我材必有用。
12.常说这几句话,孩子越来越优秀。妈妈没想到的,你想到啦;我喜欢你笑的样子;你说的很有道理,往下说;跟你在一起,我觉得很开心;你很聪明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解决了这件事情。不管发生什么事,爸爸妈妈都会和你在一起。
13.家庭教育中提倡严母慈父。父母要一松一严更好,妈妈要严格一些,而父亲要有耐心、随和一些,让孩子没有大的压力。
14.孩子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先不要指责孩子,家长首先要反省自己。比如孩子顶撞父母,一是家长前面没有建立良好的家庭规范,二是家长没有尊重孩子。
15.好的家规,从饭桌上建立。父母做饭时,孩子要负责把饭桌收拾好,碗筷摆放好,安排好长辈和同辈坐的位置,父母先坐上桌孩子才能上桌,父母先动筷子孩子再动筷子,吃完饭后,对桌上的长辈说上一句,我吃好了您慢慢吃,才能下桌离开。
李玫瑾:小时候“管好”孩子,长大后孩子就“好管”了
萨姐出品
什么会让孩子“六亲不认”?排在第一位的莫过于—— 游戏 !
这不,我的大表姐为了“ 游戏 ”这件事儿,更近跟上初中的儿子杠上了:
孩子进入青春期不好管,也管不得,这是很多家长的苦衷。李玫瑾教授却指出: 父母小时候“放开宠”,长大了“着急管”,才是问题所在。孩子只有小时候管好了,长大后才“好管”。
关于“玩 游戏 ”,李玫瑾教授举了自家外甥的例子。
孩子小的时候,也常爱玩ipad,有一次看得时间久了,就被她没收了。当下,孩子就跟姥姥急眼了,“啪”一巴掌打在姥姥身上。
李玫瑾教授没有打骂孩子,而是郑重告诉他: 今天,你必须向我道歉。
外甥踌躇了许久,更后向姥姥低头说“对不起”,而关于看ipad也由此立下规矩:可以看,但必须遵守时间约定。如今,孩子长大了,在电子产品上学会了自我克制。
教育是一件“秋后算账”的事,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具有滞后反应,那些青春期的问题,却其实大多发生在童年期。
那么,遇上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怎么管,才能亲子之间不伤了和气?
01
先修自己,再修关系
看到孩子身上出问题,父母们就急着去纠正,这是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结果却是,越纠正,越控制,亲子矛盾频频爆发。
李玫瑾教授说: 孩子的行为问题,首先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
父母先修自己,才能修好亲子关系。
央视纪录片《镜子》,曾经记录了一个叫“泽清”的问题男孩。
14岁的他,本该读初中二年级,他却早早辍学在家,成天沉迷网络玩军旗。
不仅如此,泽清脾气暴躁,一有不满意,就会揪着妈妈的头发撞墙角;有时甚至会拿凳子砸妈妈,还对妈妈动过刀子。
妈妈在镜头前苦涩地数落着儿子的种种不是,但当镜头切换到泽清角度时,却令人发现:其实,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一对问题父母,还有一个问题家庭。
泽清出生高知家庭,外公外婆双双是大学的退休教授,妈妈是*骨干,爸爸是国企职工。
在常人的认识中,这本该是一个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孩子,但泽清却对着镜头说心声:他在家里没有存在感,从小被忽视,甚至被无视。
泽清从小在父母的争执与冷暴下成长,大人忙着相互指责,谁都没有功夫搭理他。
更痛苦的时候,泽清把愤怒写在纸条,贴满墙面,可父母不以为意,只当是小孩子的把戏。
他还曾发视频警告妈妈:“如果你们再不改的话,我会做出一些你们意想不到或者无法挽回的过激行为!”
遗憾的是,母亲依然不在意,父亲依然丝毫不关心。
直到泽清拒绝上学,并完全与父母对立,做父母的才开始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
“家长课堂实际比学生训练更重要,要待81天的是他们(父母),而我其实只要6天就够了。我付出那么大代价,是因为我肩负着改造父母与家庭的使命。”
对着镜头,泽清特别冷静地说,他神情深沉,令人心疼。
想起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名言: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是啊,这个世界上,连开车都需要经过培训拿证上路,可做父母的,不用学习不用考试,就能直接上岗,有效期还是“一辈子”。
令人欣慰的是,泽清的父母经过6天家长课堂学习,开始去理解、去反思,并在生活中尝试去改变。
在回访中,镜头里的泽清妈妈忙碌在厨房,她特别感激:孩子回来后,家里特别安宁,她很珍惜。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自带光芒,是父母的偏见掩盖了发现孩子的目光。
当亲子之间出现隔阂,父母唯有先修自己,才能修复亲子关系。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自己,但修炼,能够让彼此获得快乐和幸福。
02
先连接,再改变
“叛逆”几乎贯穿孩子的整个成长期,无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是横亘在亲子之间更大的难题。
当孩子把父母拒之门外,实则是亲子之间断了“爱”的流通,先建立起“连接”,双方才会有新的改变。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睿智的母亲,面对青春期儿子的叛逆,她的做法,可圈可点。
孩子曾是北京一所重点小学的学霸,母子关系亲密,无话不谈。一直以来,儿子是妈妈心里的骄傲。
然而,当孩子升入初中,妈妈由于没有处理好孩子的恋爱问题,母子关系陡然降至冰点。
孩子开始叛逆,成绩一落千丈,甚至休学在家半年。
复课虽迫在眉睫,但这位妈妈却选择先与孩子建立“连接”,因为她明白:只有重新走进孩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连接”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妈妈经过足足两年多的点滴“连接”,才成功让儿子参加复读参加高考。其中有一个连接小举动,令人油然佩服。
那一次,妈妈精心计划三口之家自驾游,大人辛辛苦苦做攻略,当司机,孩子却成天在宾馆睡大觉。
为了能让儿子参与到旅行中来,妈妈硬着头皮答应了儿子的要求:绕着西湖走一圈。
足足10公里徒步!对于常年没有锻炼的妈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妈妈清楚,这也是她与儿子建立连接更难得的机会。
就这样,母子俩肩并肩,花了2个小时,绕着西湖走了一圈。
连接不是操控,而是用心去感知。
也许只是给孩子的一个鼓励眼神,一份信任目光,一个亲密拥抱,又或者是一场无声的陪伴。
虽说青春期的孩子,总是试图用跋扈嚣张冲破世俗底线,但其实,他们内心脆弱,青春期的他们,才是更需要被连接的孤岛。
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关爱流淌在身边,就能成为对孩子更好的托底防线:
在孩子犯小错时,帮助他们阻止犯下更大的错误;孩子犯大错时,不至于让孩子在痛苦中做出更极端的表现。
03
先放心,再放手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孩子渴望用独立证明自己,也因此常常与父母势不两立。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圆桌派里表达观点: 面对孩子叛逆的青春期,即便孩子做得再怎么糟糕,家长一定要学会忍,学会点到为止。
放手是迟早的事,但在父母放手之前,首先要学会放心。
正面管教王霄老师曾在女儿“狂风暴雨”般的青春期里,用“放心”换来了女儿的珍惜与真心。
由于从小散养,女儿虽然进了北京更“牛”的小学,却在学习上问题连连。不得已,中学更后一年,王霄老师依着女儿的心意,办理了退学。
然而,让王霄老师想不到的是:女儿的青春期来得如此猛烈。在家昏睡两个月后,她提出只身前往纽约学电影。
那不过是成人眼里的白日梦,但王霄老师答应了。身边所有的朋友都说她疯了,怎么能够让一个孩子只身闯世界?
王霄老师说:孩子好不容易有一件喜欢的事,如果家长再去阻止,那不是把孩子往绝路逼吗?
对孩子的一颗心放下来了,作为家长,才会真正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或许,在家长放手之后,孩子会找到另一种属于他的精彩。
对于任何人而言,更根本的需求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归属感来自家长与孩子的连接,价值感来自孩子与世界的连接。
王霄老师的女儿在种种碰壁后,学会了重新审视自己,更后在自我努力下,成功考入一所不错的大学。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M·斯科特·派克说: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也没有不爱父母的子女。很多时候,亲子之间只是隔了一道大大的鸿沟,那么架一座桥,让爱不断流动,遇见孩子,也看见更好的自己。
李玫瑾:您会跟孩子说话吗?亲子沟通三个方法,教您与孩子交谈
如今,国内的亲子关系和西方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西方父母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没有那么严肃;而国内比较注重家庭地位,父母一般都对孩子进行权威管理,如果孩子不听自己话,有些父母会直接动手打骂。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向我倾诉:
她说她现在真的是处于一种非常焦虑的状态,对待孩子每天的学习辅导根本没有耐心,尤其是看着孩子成绩一天天下滑。
和孩子老师沟通过以后,老师建议还是耐心,要经常给予鼓励,孩子进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
她说她道理都明白,就是没耐心,孩子也没耐心,这种状态下辅导孩子学习根本就不会有效果。
我问她有没有试着跟孩子沟通过,问问孩子内心的想法,孩子对学习感不感兴趣、有没有什么困难等等,朋友顿时愣了。
和孩子沟通是一个难题,但也是一个必选题,因为父母所看到的事物与孩子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常常进行沟通。
有一位老教师曾总结过现在中国家长的现状,他说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家长在对待孩子问题上更是嚣张和暴力,四到六年级的时候就变得沉默了,基本上也不会对孩子打骂,因为他们对于孩子课本上的题大部分都不会做了。
孩子上初中的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作业辅导渐渐少了,也就变得心平气和了,他们所有题都不会了,所以会经常和孩子交流;孩子到了高中,父母就该被鄙视了,只能做做饭偶尔照顾下生活起居,做起了后勤工作。
心理学教授 李玫瑾 在 《孩子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讲座中,详细讲述过家长如何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怎么从心理角度上抚养孩子。
有的父母在外面能说会道,处理问题游刃有余,可是回到家面对孩子却说不到一起去。教育孩子要讲究策略,特别是在和孩子沟通技巧上,这是一门大学问:
【回顾】李玫瑾如何挽回亲子关系?李玫瑾亲子关系语录?看完不再为情所困,更多关于“李玫瑾亲子关系语录”的问题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