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楼东赋挽回了唐玄宗吗?东楼赋入选作品?老司机告诉你,答案往下看“楼东赋挽回了唐玄宗吗”的内容如下:
情感目录一览:
- 1、楼东赋原文、翻译及赏析唐代梅妃所作
- 2、楼东赋是谁作的诗?
- 3、唐玄宗与江梅妃 : 回首清梅一枝寒,还君明珠双泪垂
- 4、梅妃的《楼东赋》全文是什么?
- 5、苏轼参加科举时,因思念妻子王弗,在洛阳写下千古名篇《一斛珠》
- 6、梅妃江采萍之爱恨
楼东赋原文、翻译及赏析唐代梅妃所作
原文
玉鉴尘生,凤奁香珍。懒蝉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信标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飏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楼上黄昏兮,听风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 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宴,陪从宸旒。奏舞鸾之妙曲,乘益鸟之仙舟。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亡休。 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大意解释
镶玉铜镜上沉淀着岁月尘埃,龙凤宝箱中装满了香罗奇珍。冷落了理我乌鬓的精巧玉梳,闲放着裁我缕衣的轻盈白练。在香草依依的宫中凄苦寂寞,于兰芳袅袅的殿上凝神静思。任凭梅花随风飘落,我远隔长门怎得相见?更何况花心里飘荡出怨恨,眼眉一样的柳叶拨弄着愁情。暖风习习地吹拂,春鸟啾啾地鸣叫。楼上又见黄昏,我聆听着柔和的风声回头张望;白云却逢日暮,我独对着清冷的月光凝眸远眺。温泉难以再到,我回想珍惜着旧日拾翠羽的游乐;长门宫幽深紧闭,只得靠信誉美好的青鸾传递消息。 想到旧时太液池里的清波,水面光影浮荡;美妙的歌舞、无尽的赏赐、盛大的宴会,我陪从在圣上身边。我吹奏使鸾凤起舞的曼妙乐曲,乘着益鸟所驾的仙舟。君王情意深厚与我难舍难离,诉说如绸缪一样亲密无间的情话。发誓爱情像山岳海洋一样永远存在,像日月一样没有休止。 无奈杨妃生出恼怒的嫉色,冲冲的怒气,夺走我的恩爱宠幸,把我贬斥到这幽寒的冷宫中。怀想旧日欢情难以再得,梦却在朦胧之中更显著。度过多少花朝月夜,已经羞愧而不愿面对这春风了。想像司马相如一样挥就《长门赋》,无奈我不善于诗赋之才华,愁吟绵长啊仍未有尽头,报晓的晨钟已然响动。只得白白地长叹而以衣袖掩面哭泣,独自在楼东徘徊。
写作背景
这一首《楼东赋》乃江采萍之作,江采萍是乃唐玄宗的妃子,即梅妃。 740年,李隆基在骊山行宫“霸占”了儿子寿王的老婆杨玉环,江采苹失宠。 《楼东赋》自述了梅妃在上阳东宫的凄惨心情,抒发了她对玄宗,对贵妃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唐玄宗的梅妃因争宠败于杨贵妃,失意于玄宗,独居上阳东宫十余年,不得见君一面。梅妃才情高华,作《楼东赋》自述心意和在冷宫的寂寞、对玄宗的思念。 江采萍有时也对李隆基酸溜溜地“ 抗议”着: 撇却巫山下楚云, 南宫一夜玉楼春。 冰肌月貌谁能似, 锦绣江天半为君。 皇帝陛下,恭喜你觅得一位肥硕的大美人。据说这位美人来历很“复杂”,由此也看出你魄力非凡,祝你过得愉快。 杨玉环知道后立刻回敬了一首诗讽刺江采萍: 美艳何曾减却春, 梅花雪里减清真。 总教借得春风草, 不与凡花斗色新。 杨玉环说得明白,我是鲜花一朵,你是狗尾巴草。喜新厌旧本是男人的本性?你江采苹一朵过气的黄花,有什么资格跟我争? 由此,杨玉环经常在李隆基面前说江采苹的坏话。746年,曾显赫一时的江采萍被贬到上阳宫,蛰伏了四年,写了一首《楼东赋》给李隆基。她责怨李隆基耳根子软,常对杨玉环“言听计从”。江采苹虽满腹委屈,但并未说“情敌”的坏话,而是将自己和杨玉环归为一类——都是苦命的女人。既然是苦命的女人,就应该惺惺相惜,何必争风吃醋呢? 唐玄宗无不思念江采萍,一次李隆基跟众大臣雪中赏梅。睹物思人,李隆基突然想起江采萍,但碍于杨贵妃之故,派人给她送去一斛珍珠作赏,不复召见。 她以一首诗拒绝了皇帝的好意。《谢赐珍珠》中写道: 柳叶双眉久不描, 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 何必珍珠慰寂寥! 皇帝也好,杨玉环江采萍也罢,均被情扰均被情抛。
楼东赋是谁作的诗?
江采萍 :唐玄宗的妃子,即梅妃
这首诗写了梅妃在上阳东宫的凄惨心情,抒发了她对玄宗,对贵妃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楼东赋》:唐玄宗梅妃因争宠败于杨贵妃,失意于玄宗,独居上阳东宫十余年,不得见君一面。梅妃才情高华,作《楼东赋》自述心意和在冷宫的寂寞、对玄宗的思念。唐玄宗读后大为感动,但碍于杨贵妃之故,只赐一斛珠作赏,不复召见。
唐玄宗与江梅妃 : 回首清梅一枝寒,还君明珠双泪垂
风流天子唐玄宗与倾世美人杨贵妃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旷世爱恋早已经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然而唐玄宗与岭南才女江梅妃的爱情故事却鲜为人知。前者爱得轰轰烈烈、惊世骇俗,被引为传奇,而后者爱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不失壮美。
江梅妃,后人多称其“梅妃”,原名江采苹(萍),莆田人(今福建莆田市)。其父江仲逊是一位饱读诗书的秀才,且精通医道、悬壶济世,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儒医。江采萍为家中独女,自幼便天资异禀、聪慧过人,九岁时就能诵读《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两篇。其父很是惊奇,觉得她是难得一见的奇女子,便根据《召南》里的第一章为女儿取名为:采苹,希望她将来能贤惠持家。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因产后血虚离世,爱妃的卒亡使玄宗不胜悲痛,宦官高力士为了抚慰君心便南下到福建、两广一带选美,听闻江家有女名采萍,才貌双全、清丽脱俗、举世罕见,为时人所称道,便把她选为皇帝的妃子,带她到长安城服侍皇帝。
那一年,江采萍刚满15岁。
江采萍到长安时,正值梅花盛开,高力士知她性喜梅花,人品又可与梅花比洁,为了使人与花能够相得益彰,他特意在梅林深处安排酒宴,请玄宗临视江采苹。
玄宗龙驾停在梅林外,尚未踏入梅林,便感凉风微拂,清香袭面,清新怡人。待见到江采苹,只见她淡妆素裹,含羞低眉,亭亭立在一株盛开的白梅花树下,人花相映,美人如梅,梅如美人,清雅宜人,清丽绝代,玄宗数日来的积郁顿时烟消云散。在美人的陪侍下,玄宗开怀畅饮。江采苹言语文雅,性情温柔,惹人怜爱。且多才多艺,手持白玉笛,朱唇轻启,吹出一段《梅花落》,笛声清越婉转,四周的梅树伴随着笛音花瓣纷纷撒落,犹如漫天大雪,玄宗仿佛置身于琼楼玉宇,天上人间,如梦如幻。接着江采萍又表演了一段惊鸿舞,身影轻如飘雪,衣带舞如白云,翩翩如天上仙子,使得玄宗龙颜大悦,对她大加宠幸。江采萍擅作诗文,自比为东晋*的女诗人谢道韫,淡妆雅服而姿态明秀,她的美丽,笔不可描画,口不能叙说。玄宗见她钟爱梅花遂投其所好封她为“梅妃”,命人在她所住宫中种满各式梅树,并亲笔题写她院中的楼台为“梅阁”、花间的小亭为“梅亭”。后宫佳丽众多,玄宗却自此不复他顾,专宠梅妃一人。
当时太平岁月,海内无事,玄宗与众兄弟间极为友爱,每天举办宴会,必定让梅妃陪伴在旁。有次,玄宗与梅妃斗茶(唐代一种比赛烹茶、泡茶技艺优劣的小游戏),梅妃获胜,玄宗指着梅妃对在座的诸位兄弟说:“这就是我的梅花精灵啊,会吹白玉笛,能作惊鸿舞,才艺卓绝,今日斗茶又我。”梅妃答道:“不过是草木之戏,侥幸胜了陛下,若谈到治理天下,掌管国家,皇上自有法度,贱妾怎敢与陛下一较胜负。”玄宗听闻此语甚是喜悦,认为梅妃晓识大体,颇为贤德,对她更加宠爱。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杨玉环进宫,立刻被玄宗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于一身,梅妃原来得到的宠爱被杨妃迅速夺走。
玄宗并没有疏远梅妃,他把梅妃与杨妃比作舜帝的女英和娥皇二妃,希望她们能和谐共处,然而两人仍互相嫉妒,避路而行。杨妃生性妒而多谋略,梅妃性柔弱而素清高,在争宠之战中自然很快败下阵来。
爱情都是自私的,梅妃不愿与人共侍一夫,分享爱情,便迁到洛阳城的上阳东宫。东汉班婕妤因赵氏姐妹入宫而自请退居后宫侍奉太后,远离争宠夺爱的悲剧漩涡。梅妃亦是如此,但她却没有像班婕妤对汉元帝死心那样对玄宗绝情,清丽如梅妃,亦忍不住争风吃醋,她心有不甘,依旧深爱着玄宗,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暗自嫉恨杨妃,嘲讽她是横刀夺爱的“肥婢”。长安的杨妃也叫骂梅妃为令人厌烦的“梅精”,处处提防于她。
时间久了,新欢腻倦了,玄宗反倒思念起久违的旧爱来。他派遣小宦官偷偷将梅妃带至翠华西阁以叙旧爱,爱人重逢,悲不自胜,缠绵许久,忘了时间,玄宗便睡过了头。侍臣突然跑进来上报说杨妃已经到了门口,玄宗听闻,惊慌失措,连忙把梅妃藏在夹幕之间。杨妃一进门便怒气冲冲地质问玄宗:“‘梅精’在哪里?”玄宗竭力辩解,杨妃见状更加生气,甩袖回宫。玄宗为了使杨妃消气,只好命人把梅妃送回东宫。
玄宗又派使者将梅妃留下的翠钿衣物送还给她,梅妃哀伤地问使者:“皇上这是要永远遗弃我吗?”使者安慰她说皇上这样做只是害怕杨妃发脾气。梅妃苦笑道:“皇上担心‘肥婢’生气而不惜伤害我的心,难道不是遗弃呢?”玄宗身为九五之尊,却惧怕杨妃,连自己心爱的妃子都留不住,梅妃对此失望至极。
西汉陈皇后失宠于武帝后重金聘请大才子司马相如作《长门赋》而重获君心。梅妃效仿陈后以千金赠高力士,请求他帮自己寻找才子作出像《长门赋》那样的佳作来挽回玄宗的情意。但高力士此时正在竭力奉承杨妃,而且他畏惧杨妃的权势,不敢帮梅妃的忙,向她禀报说无人可作佳赋。梅妃只好自己作了《楼东赋》献给玄宗。杨妃听说此事后对玄宗说:“江妃庸贱,以隐语宣言私愿,应当赐其死罪。”玄宗默然良久,终于心不忍,只好答应杨妃从此再也不见梅妃。
梅妃被打入了冷宫,她听说有使者从岭南归来,便问左右:“是哪里的驿使来了?是进贡梅花的使者吗?”侍女回答说是远房属地向杨妃进贡荔枝的使者来了。梅妃听罢忍不住悲咽泣下,回想起往日夫妻曾那般恩爱,而如今自己却孤苦一人,心情愈加苦闷。
玄宗在长安兴庆宫内会见外国使节,特意命人将一斛西域进贡的珍珠秘密地赐给梅妃,梅妃对玄宗的移情别恋心有所怨,遂拒绝接受珍珠,并提笔作了一首诗交由使者带给玄宗。诗曰:
梅妃流着眼泪将珍珠还给了玄宗,过往的恩爱都成了过眼云烟。玄宗看到诗后,怅然不乐,念及旧情,颇为感伤,遂令乐府以新声作曲,命名《一斛珠》。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叛军攻陷长安,玄宗带着杨妃仓皇出逃,这时候哪里还顾得上洛阳的梅妃呢?
玄宗迫于压力,忍痛将杨妃赐死于马嵬坡。此时的他已经垂垂老矣,皇位已传给太子李亨,手无大权,旁无心腹,爱妃之死更让他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从成都返回长安后,玄宗退居兴庆宫,称太上皇。宦官李辅国故意离间肃宗与玄宗之间的父子关系,致使玄宗被软禁于太极宫的甘露殿。
玄宗虽然多情却并不薄情,对于他生命中的几个女人皆是诚心真情,赵丽妃死后他哀叹良久,武惠妃死后他念念不忘,杨贵妃死后他悲痛欲绝,对于失宠已久的江梅妃他仍牵肠挂肚。郁郁寡欢的玄宗回到洛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在战乱中下落不明的梅妃,然而遍寻洛阳城,皆无其音讯。玄宗担心梅妃可能是在战乱中流落他乡,遂下诏有寻得梅妃的加官两级、赏钱百万,可是在各地搜访仍不知梅妃所在。玄宗又命令方士飞神御气,潜经天地,亦不可得其踪。
有宦官向玄宗献上一幅梅妃的画像,玄宗看后感叹道:“画得真像,可惜没有我的‘梅花精灵’的灵气,终究比不上真人儿。”
玄宗在画上题诗一首:
写罢读来,玄宗不由地泪如雨下,命人刻了一座梅妃的石像,放在园中,日夜看望,倾诉相思之情。
有一天,玄宗睡意朦胧之中,仿佛看到梅妃倚在竹间哭泣,哭得梨花带雨,如花朦雾露状。梅妃向玄宗哭诉道:“当年陛下蒙尘,妾死于乱兵之手,怜惜臣妾的好心人将臣妾的尸骨埋在了池边梅林东畔,希望陛下能将臣妾重新安葬。”
玄宗从梦中惊醒过来,骇然失色,急忙命令侍臣往太液池寻找,然而一无所获。玄宗闷闷不乐,突然想起温泉池旁有十余株梅树,于是他亲自移驾温泉池,令人掘地搜寻,果然挖出了梅妃的尸骨。玄宗抚尸悲恸,左右侍臣也为之泪下。玄宗亲自撰文哀祭梅妃,按照妃子的礼仪规格将梅妃重新埋葬。
绝代佳人,香消玉殒,世间再无江采萍。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玄宗逝世,终年78岁。一代风流天子,曾经万人追捧极尽荣耀,更后却孤零零地病死在冷宫辟所。在他死的时候,他曾爱过的几个女人都已经先他而去,没有一个人陪在他身边。只是不知道他生命中的更后一刻,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谁的名字,是否会是那个曾与他一起在梅林深处赏梅作赋的清丽女子?
梅妃的《楼东赋》全文是什么?
《楼东赋》
玉鉴尘生,凤奁香殄。懒蝉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缘。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信摽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飏恨,柳眼弄愁。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
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宴,陪从宸旒。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悉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译文:
镶玉铜镜上沉淀着岁月尘埃,龙凤宝箱的香气已经消散。冷落了理我乌鬓的精巧玉梳,闲放着裁我缕衣的轻盈白练。香草依依的宫中寂寞泛滥,兰芳袅袅的殿上凝思枉然。任凭梅花随风飘落,我被长门阻隔不得一见。
更何况嫣红如心的花里飘荡出怨恨,眼眉一样的柳叶拨弄着愁情。度过多少花朝月夜,已经没有面目也不愿意面对这春风了。想请一位司马相如一样的名家为我进献《长门赋》,无奈我不善于处理人情世故之事。
扩展资料:
这一首《楼东赋》乃江采萍之作,江采萍是乃唐玄宗的妃子,即梅妃。 740年,李隆基在骊山行宫“霸占”了儿子寿王的老婆杨玉环,江采苹失宠。
《楼东赋》自述了梅妃在上阳东宫的凄惨心情,抒发了她对玄宗,对贵妃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唐玄宗的梅妃因争宠败于杨贵妃,失意于玄宗,独居上阳东宫十余年,不得见君一面。梅妃才情高华,作《楼东赋》自述心意和在冷宫的寂寞、对玄宗的思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楼东赋
苏轼参加科举时,因思念妻子王弗,在洛阳写下千古名篇《一斛珠》
公元1056年,21岁的苏轼与47岁的父亲苏洵、17岁的弟弟苏辙,父子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旅程。
旅程途中,苏轼父子三人路过西都洛阳,便在洛阳稍作歇息。
三月份的洛阳,春意盎然,一阵微风拂过,客舍外,杨柳摇曳,那垂丝的柳枝将华美的楼房都给遮盖住了,原本平静的水面上也被清风吹起了条条波纹。
此情此景,何其动人。
目睹此景的苏轼,回想起了往日和妻子王弗结伴同行踏青游赏美景的画面,他的心中更平添了几分孤独。
此时苏轼的思绪穿过了时间和空间,回到了曾经夫妻二人花前月下,秉烛长谈的时候:
“ 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
——苏轼《一斛珠》”
但回忆再美好也终究只是回忆,当苏轼从这些美好的回忆中回过神的时候,他心中涌现出了无尽的相思,恨不得立刻度过关山,与妻子重逢,述说他心中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苏轼和王弗两人,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成的婚姻关系,但这并不影响两人婚后琴瑟和鸣,相亲相爱。
王弗是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苏轼和王弗结婚的时候,苏轼年十九岁,王弗年十六岁。
苏轼的父母之所以要急着给苏轼安排这门亲事,一方面是由于苏轼马上要进京赶考了,如果他考中了功名,到时候京中的达官显贵便会争着拉拢苏轼娶他们家中的女孩,这样俗气的一幕是苏轼的家人不乐意见到的。另一方面,便是因为王弗在出嫁之前名声极佳,以“谨肃闻”于世,苏轼的父母认为这样恭谨的女子是比较适合苏轼的。
由于当时的教育体系主要是面向男性群体,苏轼在没有对王弗有一个深入了解之前,他并不知道王弗其实是一个大才女,两人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对彼此客客气气的朋友。
一开始,苏轼读书的时候,王弗喜欢静静地待在他的身旁,看他读书写字,苏轼还以为王弗只是对他这个人感兴趣。直到有一次苏轼背书的时候,突然卡壳了,王弗出声提醒,苏轼才知道王弗也是精通各种文化的: 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对于自己的妻子不仅容貌俏丽,还知书达礼这点,苏轼是相当满意的。这意味着夫妻二人在相处时,不会有太多的隔阂,不用担心找不到共同话题。
苏轼在和王弗相处的过程中,他发现王弗如同一杯清茶般,越是用心品味,越是能体会到那种令人回味无穷的芳香。
王弗能够让苏轼如此挂念,当然不仅仅是由于她的才华,王弗除了精通文化外,她敏锐的观察力同样对苏轼的事业帮助良多。
苏轼这人性格单纯、洒脱,对人没有防备心,王弗怕他吃亏,便经常在苏轼会客时,待在屏风后面分析客人的目的。
比如某某跟你攀关系,不是出于喜欢你,只是单纯想利用你;某某是纯粹出于欣赏你的才华,才来拜访你,这是可以结交的人……
得妻如此,这样的婚姻当真是第一等的幸福。
于苏轼而言,王弗不光是自己的贤内助,她还是一位知心的灵魂伴侣。
“ 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这大概就是夫妻二人之间浓情蜜意的一点体现了,想想恩爱的两个人即将分别一段时间,他们心中便难以抑制对对方的不舍,此时唯有以歌劝酒,借助这践行的酒一醉方休才能冲淡心中的愁绪。
诗词者,歌以咏志。在古时候,诗词就如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般,寄托着古人对于理想、亲情友情爱情、自然美景的感悟和情感,他们通过书写、歌唱诗词的形式将内心的情感表述出来,与人分享。
倘若再有知音者能听出其中的韵味,那自然是十分幸运的事情了,王弗便是苏轼心中那个知他、疼他、爱他的知音人。
古人作诗词,对于音律极为看重,作者为了方便读者代入,他们会通过告知词牌名的方式,来让读者对词的节奏与音律有一个初步的掌握。
事实上,《一斛珠》这个词牌名也是大有来头。
宋人小说《梅妃传》记载,唐玄宗原本有一个聪慧善文的宠妃梅妃,很讨唐玄宗喜欢。后来,善妒的杨贵妃得宠后,她便设计诋毁、诬陷梅妃,想让唐玄宗远离甚至赐死梅妃。性情温和的梅妃怎会是杨贵妃的对手,她败阵后便被唐玄宗迁到了上阳东宫。
后来,唐玄宗思念梅妃,便在夜里悄悄召见梅妃到宫殿里相会,不料善妒的杨贵妃在得知消息后跑来大闹了一番,惹得更后不欢而散。
梅妃眼见唐玄宗不再宠幸自己,她写了一首《楼东赋》试图挽回唐玄宗的心,杨贵妃又对唐玄宗说:“ 江妃庸贱,以廋词宣言怨望,愿赐死 。”
唐玄宗毕竟还未糊涂到那种程度,他对杨贵妃的要求回应以沉默不语的态度。
又过了一段时间,来自岭南的使者给杨贵妃送荔枝来了,还带了一些珠宝。唐玄宗挂念梅妃,便命太监悄悄带了一斛珠宝过去,以示自己心中还牵挂着她的意思。
梅妃是一个感性的人,她在看到唐玄宗送来的珍珠之后,当场拒收,然后托人捎了一首诗给唐玄宗,既然不爱了,又何必送些珠宝来,徒增伤感呢:
“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
长门氏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
唐玄宗看到这首诗后,惆怅万千,他便命乐府官以《一斛珠》为名谱曲作词,来表达内心对梅妃的感情。
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陷入了混乱之中,唐玄宗带着大臣们逃到成都后,和梅妃失去了联系,此时杨贵妃已死,他的心中又牵挂起梅妃来。于是,唐玄宗发出悬赏: 找到梅妃的人,可以获得二品官职和钱百万 。
更后,唐玄宗还是在温泉池旁的梅树底下发现了梅妃的尸首,原来,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不受贼人的玷污,梅妃在乱兵进京后,激烈抵抗,被乱军砍杀。
得知结果的唐玄宗伤心欲绝,他用厚礼埋葬了梅妃,《一斛珠》的词牌名也因此流传了下来。
有此渊源,《一斛珠》这个词牌名天然就带着一股悲情的韵味,苏轼选择它作为词牌名, 一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妻子无尽的相思,二是为了说明他和妻子二人情真意切,自然是不会发生如此悲剧的 。
这次考试,苏轼在三百八十名考生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优秀成绩,他的才名一下子就传到了大江南北。王弗在得知这个喜讯后,自然是为丈夫高兴不已的,因为于她而言,这意味着夫妻俩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
但命运,好似很喜欢打击苏轼,1065年五月二十八日,苏轼的挚爱王弗在开封因病去世,这件事对苏轼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苏轼在写给《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如此写道:“ 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 !”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呜呼哀哉!你去世之后,我就永远失去了可以依靠的人了 。
情到深处人孤独,多年以后,苏轼在回想起妻子的时候,还忍不住泪流满面,发出“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感慨,这样的感情实在是感人至深,令人动容。
参考资料:
【1】《宋词三百首》
【2】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梅妃江采萍之爱恨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
对梅妃江采萍的了解是源于《甄嬛传》里甄嬛跳的"惊鸿舞"而得知。惊鸿舞原来是梅妃创作,惊鸿舞是始于唐代的宫廷舞蹈,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
唐玄宗称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可见那时的梅妃是多得玄宗皇帝的喜爱和欣赏。
《惊鸿舞》舞姿轻盈、飘逸、柔美。梅妃原喜欢梅花,在一片红梅中,一边吹笛,一边舞蹈。那一定是非常的非常的惊艳。
梅妃在唐玄宗早期的是非常受宠的,那时候杨玉环还没到宫中。梅妃享受的是专宠。也可以说是"三千宠爱在一身"了。唐玄宗还全国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梅花栽在梅妃的宫中。梅妃喜爱寒梅的寒霜傲雪的高洁,也喜欢梅花独一无二的姿态。
可更是无情帝王家,美好总是稍纵即逝。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梅妃的宫殿渐渐失去了喧闹和繁华。宫里的人毕竟都是拜高睬低惯了的。
在杨贵妃的专宠和嫉妒中,梅妃被贬到上阳宫,蛰伏了四年。写了*的《楼东赋》给玄宗。"
……
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宴,陪从宸旒。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悉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唐玄宗看见"楼东赋"思念与梅妃昔日的情谊。让人偷偷送了一斛珍珠给梅妃,以表达自己的思念和爱意。
可梅妃本来内心高洁 ,不看重身外之物。她看重的是与玄宗琴瑟相合,像民间夫妻一样,双宿双飞,白头偕老。可惜深情总是被辜负,在上阳宫中反复徘徊,蹉跎时光。无心梳妆与打扮。
"女为悦己者容"再好看的妆容,再曼妙如惊鸿一般的轻盈舞姿,再悠扬的白玉笛声……没有了心上人的欣赏又有什么用呢。梅妃再怎么的卓越与风华绝代却还是换不换玄宗已经变了的心,可悲也可叹。
她用了四年的盼望与深情换来的不是玄宗,却是一颗颗冰冷的珍珠。罢了吧,休了吧,所有的爱与恨,情与思,痴和怨都作罢。就当时是今生我们不曾相遇,不曾相识,不曾相知。
我尘封了我的一颗热情与执着的心。从此不再痛,不再想,不再念,不再怨。我还你珍珠,你还我的深情。梅妃眼含热泪一字一句写了《谢赐珍珠》:“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玄宗看了后沉默了许久。让宫人赋乐,谱了一首新曲《一斛珠》并从此有了《一斛珠》这样的词牌。梅妃的爱与恨不但随着音乐的留在世间传常,而且还留下了一个"惊鸿一舞"动天下的缥缈舞姿。
【总述】楼东赋挽回了唐玄宗吗?东楼赋入选作品?情感百科解答,更多关于“东楼赋入选作品”的问题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