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女博士挽回儿子?女博士挽回儿子的电影?老司机告诉你,答案往下看“女博士挽回儿子”的内容如下:
情感目录一览:
- 1、复旦女博士于娟,不幸患癌,32岁临终遗言:有3个简单愿望未完成
- 2、女博士胡海岚:3.5亿抑郁症患者的希望,为中国科研无私奉献,后来呢?
- 3、养育孩子--陈忻博士上海站讲座笔记整理(一)
- 4、怎样面对患绝症的儿子?
- 5、博士丈夫病逝千万遗产仅给儿子40万,这场婚姻有何亮点?
复旦女博士于娟,不幸患癌,32岁临终遗言:有3个简单愿望未完成
春秋冬夏,花落花开,世间万物都有时间的期限。
时间是世界上更快、更平凡、更珍贵、更容易被忽视的东西。
部分人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了时间的宝贵和生命的意义,直到生命的更后才后悔不已,但这一切终将太晚。
放下贪婪和野心,学会知足,或许我们会活得更幸福。
有一名复旦女博士,用一生努力拼搏追求自己的抱负,却换来癌症离世,生命尽头才明白生命的意义,看透人生中的两件事。
1978年,于娟出生在山东济宁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父母从小就十分疼爱她,生活也是衣食无忧。
于娟从小就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外贸专业录取。
但考上复旦一直是于娟的梦想,为了梦想,大学期间于娟依旧刻苦学习。
在大学里,于娟遇到了一个男孩儿赵斌元,赵斌元身上的活力和男孩子气让于娟为之着迷,赵斌元比于娟大6岁,各方面都十分优秀。
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人的好感逐渐上升,更终确立了恋爱关系。
大学毕业时,于娟参加了第一次考研,结果以失败告终。
后来,于娟进了一家软件公司上班,打算边工作边准备考研。
赵斌元毕业后选择留在了上海交通大学任教,面对于娟的二战考研,他选择了支持,他不想让于娟留下遗憾。
2000年,两人登记结婚,为了在上海有一个家,两人贷款买了房子。
2001年7月,于娟通过二战,顺利被复旦大学 社会 学院录取。而为了硕博连读,于娟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找课题、写文章、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2004年,学校给了于娟一个到挪威奥斯陆大学留学的机会,她不想错失这个难得的机会,回家便和赵斌元商量,赵斌元知道于娟不会甘放弃这个机会,再一次支持于娟出国留学。
复旦博士学位毕业后,于娟留校当了一名老师。
2008年,于娟剖腹产生下了一个儿子,为了能够更好地投身到教学任务中,还没有到一岁于娟就给孩子断了奶,她想在两年之内当上副教授。
面对于娟的“不知足”,老天好像也要跟她开个玩笑。
2009年9月,于娟感觉自己腰经常痛,去*查也查不出病因,*也只是劝她让她平时要注意休息。
12月底,于娟的腰疼于娟转移为浑身疼,实在受不了的她在赵斌元的陪伴下去了*检查,一去*,于娟直接进了急救室,在里面一躺就是三天两夜。
但奇怪的是,这次还是查不出病因,专家们针对于娟的病情做了开会讨论,还邀请了*里各个部门的教授。
2010年1月2日,*更终确诊为癌症,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骨髓,骨头也出现了发黑,更多只剩下2年多的时间。
赵斌元听到*的诊断,当场懵了。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于娟会得癌症,而且已经是晚期。他此刻脑子一片空白,于娟才31岁,他们的孩子才2岁,这让她无法面对。
赵斌元知道瞒不住于娟,更后还是将确诊乳腺癌晚期的事情告诉了于娟,他要和她一起面对。
但此次于娟已经失去了做手术的机会,只能依靠化疗和药物维持生命。
每天2次的骨髓穿刺,14次的化疗,让于娟每天至少要呕吐几十次,甚至痛到晕厥。
同时,高昂的*费也压得她们喘不过气,2.5万一支的针,21天就要注射一次;一万多一盒的进口药只够吃一个疗程。
为了给于娟*,赵斌元卖掉了新房,老家的父母也把自己的老房卖掉了,一家人只能挤在一个出租房里过日子。
很多网友在网上看到于娟的故事后,都无不感叹,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看法。
有网友表示:
“人生意义,是认识了解自然世界本质,认清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更佳方式的选择,达到物质与精神合理适度统一,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每个人的人生都在识人找人,找他人易,但人生认识,找自己太难,犹如寻天,但天其实就在自己心里,每一个人心里呀,汇集成大海,天意人心”。
也有网友表示:
“每一次的超负荷工作,都会在日后得到答案。人生路上慢慢地来,不要急着要答案。好好爱自己,事儿永远干不完,但生命只有一次。”
感叹生命的网友说道:
“让我想起老公住院时的那个病友!32岁因为高空坠落导致全瘫!除了嘴巴能活动全靠别人护理!唉,人生呐,求得个平安 健康 已经是上上签了。”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不该被定义,我们出生的时候,就拿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剧本,至于我们该怎样去演绎好剧情,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去努力。
不同的剧本有着不同的人生,有的剧本平淡,有的热烈,有的幸福,有的痛苦。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尽量去演绎好这部剧,尽量丰富剧情,直到结局。
2011年3月,于娟因为“病急乱投医”,听信了一位民间专治癌症的“杨神医”,通过饥饿疗法*,反而加剧了病情的恶化。
在更后的时光里,于娟开始在网络上记录自己抗癌的点点滴滴。
2011年4月2日,于娟迎来了她的32岁生日,这也是她过的更后一次生日,这天她做了化疗,但效果很差,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缺氧和呼吸困难。
经历了36个小时的抢救后,终于把她从死神的手中拉了回来,她在网络账号上写道:
“天气不是很好,心情不是很糟,身体不是很妙,精神不是很差,祝我生日快乐!”
直到生命的更后,于娟才明白生命的意义:有一个 健康 的身体和陪伴家人是多么重要。
这场癌症让她不得不放下世间的一切,所有的喧嚣和浮华都远离了她,只有一个身为母亲、妻子、女儿对亲人和故土更后的眷恋和怀念。
如果有时间,她一定会好好陪陪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不那么拼命的去买房,追求名利,和相爱的人 健康 幸福的在一起,蜗居也可以很温暖。
2011年4月19日凌晨,于娟还是没能逃脱病魔的魔爪,带着遗憾离世。
去世前的一个月,面对上海电视台的采访。于娟说出了自己目前更大的三个愿望:
“让儿子有妈妈,父母有女儿,爱人有妻子。”
但此刻她再也无法实现这看起来不能再简单的愿望,我们痛心,然而我们却无力改变什么。
于娟从在网络平台记录生活开始到她更后遗憾离世,总共记录了近十万字的内容,里面全部都是她对生命的感叹,对自己的悔恨,对世人的警告,点击量超过了八百万。
于娟生前的朋友张雪松,在看完于娟的网络平台账号后,被里面的文字深深震撼。
他做出一个决定,要把所有文字整理成一本书,然后出版,以此警告世人,让更多的人醒悟。
2011年5月,这本书首次出版。
书中讲述了于娟短暂的一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那些被蒙蔽双眼的人醒悟,从此不再经历遗憾。
人的生命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意义。
不要随意挥霍来之不易的时光,不要辜负身边爱你的每一个人,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
-END-
今日话题: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功名利禄,还是平淡幸福地过一生?
女博士胡海岚:3.5亿抑郁症患者的希望,为中国科研无私奉献,后来呢?
谈及抑郁症,在几年前人们还会觉得那是在无病呻吟,但在如今的社会中,来自学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使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抑郁症。
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为全球3.5亿抑郁症患者带来希望的女博士----胡海岚。
成绩优异 进入北京大学
1973年,胡海岚在浙江出生。她在家中排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在学生时代,胡海岚是人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父母的悉心培养,她自己的勤奋好学,让她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更终,胡海岚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1996年,胡海岚从北京大学毕业,获得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学士。在本科毕业后,胡海岚和许多同学不同,她并没有急着寻找工作,而是选择继续深造。
她收到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录取通知书,胡海岚便远赴重洋求学,一去就是14年。
勤奋刻苦 学成归来
在美国的14年间,胡海岚先后完成了加州大学生物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世界上非常*的的生物学实验室----冷泉港实验室。
胡海岚在这里继续进行博士后的研究。无论是从小父母对她的教导,还是她自己建立起的人生价值观,胡海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着十分严谨认真的态度,她通常是实验室里更早到的,更晚走的,日夜潜心专注学术研究。
时间渐渐流逝,胡海岚从一个对科研有着执着热爱的青涩女孩变成了一名富有权威的科学家。这期间经历了多少困难,或许只有胡海岚自己知道。
2008年对于胡海岚是重要的一年。经历了十多年的学习,胡海岚认为自己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着手科研项目,于是她放弃了美国方面给出的高薪,毅然选择回国,在中国进行生物科学的研究。
要知道在2008年,十多年前中国的科研实力和条件是远比不上美国的,大部分国内*高校毕业生在出国留学后都选择留在了海外,在那里享受高的薪酬,好的待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胡海岚还是毅然选择回国进行科研,这样的精神实在是让人感动。
胡海岚认为自己先是一个中国人,后才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在她的心中,科学是有国界的,作为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有职责和义务,为祖国做出贡献。
入选百人计划 当代杰出青年
2008年,胡海岚回到中国后立刻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人体神经方面研究项目的科研组组长。
经过六年的研究,胡海岚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症的病发因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回国后的第二年,胡海岚就入选了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能够入选“百人计划”的人一定是能够在国家科研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从1994年该计划实行开始,已经为我国引进了无数优秀的归国科研工作者,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胡海岚从大学本科到博士期间一直致力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时,人们对生物的了解少之又少,在那时胡海岚能够毅然选择在当时普遍不被看好的专业,并一直坚持下来,可以看出胡海岚的毅力和她的高瞻远瞩。
现在,21世纪,是被生物主宰的世纪。人体各类*,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都与生物密不可分。
在2015年,胡海岚离开的中科院,转而加入了浙江大学。
四年之后,胡海岚带领她的团队在抑郁症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也因此被授予含金量极高的IBRO-Kemali的国际奖项,胡海岚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良师益友 三八旗手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胡海岚是十分优秀的,也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同样,作为老师,胡海岚也是一位尽职尽责的良师。
胡海岚离开科研所进入浙江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截止2019年,胡海岚一共培养了五名博士研究生,而她的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就有十多人。
胡海岚将对待科研的认真精神,同样带到了工作和生活中。
2019年,她被授予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等多项奖项和荣誉称号。
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的胡海岚,是新时代杰出女性的代表人物,她凭借着她的智慧和极高的道德水平,在中国科研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钱学森到胡海岚,向他们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无一例外的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选择回归祖国怀抱,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事实证明,他们选择了祖国,祖国同样也选择了他们,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于科研的重视和支持也在不断加强,希望这样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在未来再接再厉,攻克技术难题!
养育孩子--陈忻博士上海站讲座笔记整理(一)
今天下午,期待已久的陈忻博士上海站讲座开始啦,整整3个小时,陈忻博士向我们分享了她关于育儿的诸多见解和理论,干货满满,获益匪浅。更更重要的是,一年多了,终于与美恬妈面了基,心情愉悦~~
第一个小时主要是陈忻博士的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与孩子相处。
陈忻博士提到了三个关键词:genuine,empathy,和unconditional supporting(?),即真诚的情感、同理心以及无条件的接纳支持。
一、genuine 真诚开放的情感,尊重孩子的感受
面对孩子的时候,自己的情感应该是真实的,孩子也应该活在真实的世界中。具体来讲,就是妈妈自己不必伪装成超人,妈妈也要学会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很多妈妈喜欢隐藏自己的情绪,觉得在孩子面前不发火、不生气就是好妈妈,比如在自己刚下班很累或者心情不好的情况下,面对孩子陪自己玩一会的请求经常不会直接拒绝,硬撑着陪孩子。其实,有时候你即使不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情绪也一直客观存在着,你在陪孩子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会表现出烦躁的样子,这种消极情绪往往会借着其他由头就释放出去了,比如开始恼怒孩子怎么这么简单的拼图都拼不好,怎么把玩具乱扔乱放,怎么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玩。这样往往是不太好的,不如告诉你的孩子:“妈妈累了,妈妈想休息一会再陪你玩,可以吗?” 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需求,不至于以另外的方式释放负面情绪,又给孩子体贴自己的机会
陈忻博士举了个自己孩子的例子。她有天下班,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堵车了,车停在路上无法移动,孩子就想在这时候让妈妈陪自己玩游戏。陈忻博士就试着跟孩子商量了一下:“妈妈今天真的很累了,想休息十分钟再陪你,可以吗?” 孩子同意了。十分钟过去了,孩子竟然真的安安静静的等妈妈休息好,没有打扰妈妈。陈忻博士说,她当时特别感动。为人父母,有时候会养出不懂的感恩的孩子,这时候也要反省一下自身,你有给孩子体谅你的机会吗?一直伪装成不会累不会病不需要孩子关心的超人,孩子怎么会知道你也有自己的需求啊。
当然,适当的表达需求,不等于要孩子包容自己的情绪。陈忻博士说,有次有个妈妈咨询她关于她跟自己孩子的问题,那个妈妈竟然说她因为孩子惹她生气,三天没理他了。言下之意似乎要孩子跟她道歉、哄她,她才肯跟宝宝重归于好。陈忻博士问她,宝宝几岁了,她说宝宝才三岁左右。陈忻博士简直要气笑了,你一个几十岁的成年人了,竟然要一个才几岁的娃娃去包容你的情绪!适当的表达,也不是要孩子来包容你啊。一定要在孩子的承受范围之内去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不能过头了。
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孩子的情商低,想把孩子送去什么情商训练学校,但是情商和情绪管理,是没办法突击出来的,是日常与人相处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一点一滴的经历累积出来的。孩子更初的互动就是与周围人进行的,日常可以适当的与孩子表达喜怒哀乐,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比如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能说“你不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说“你的这个行为是不对的,会有什么什么样的后果”;当大人做错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毫无困扰的向孩子道歉,也要让孩子知道,妈妈和老师(以及其他大人)都是会出错的,没人是超人,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human being,都有喜怒哀乐,会痛会累会犯错,这没什么,犯的错改了就好。
做一个诚恳的父母,生活会容易很多。
二、empathy 同理心
陈忻博士提到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同理心,我觉得同理心与情绪管理里面经常提到的“共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觉得“共情”不是让孩子情绪稳定下来的手段,而是养育着应该自己用在自己身上的一种思考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力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这才是共情的精髓,而不是那几句干巴巴的句式:“我知道你现在感觉很不好,你是不是感觉怎样怎样啊”。这类生搬硬套的句式,用不好就会变成自以为是。
陈忻博士说,同理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事情,有了同理心,人就会宽容许多。
她提到了一个例子,国内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很多现在作业任务就很重了,抄写作业总是很多。有的小朋友写着写着字迹就开始潦草了,很多家长看到之后就会很生气,认为孩子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写字乱涂乱画、应付作业。其实,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去理解孩子,小小的孩子,力气就那么多,作业任务那么重,写着写着就没力气了啊,真的没办法保持一直字迹工整漂亮,不是孩子不认真,是真的作业负担太重了。
同样困扰家长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孩子总是丢三落四。其实丢三落四真的不是主观态度的不认真,大人同样也会忘东西啊。真想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不如帮他每次都写个list。陈忻博士发现自己孩子的班级有好多小信箱,信箱上写着班级所有同学的名字,老师会往信箱里放需要孩子带的材料,每天班里都会有一个list,写着每个小朋友需要从信箱里带回家的东西,小朋友只需要按照list从信箱里取出该带走的东西就好了,这样几乎从来不会出错和丢三落四。这个行为启发了陈忻博士,她后来就在自己孩子的书包上贴了一个list,上面写着需要带去学校的东西,孩子去学校前一晚按照list收拾好小书包,第二天一早直接把包带走就好了。刚开始时还需要对着list查看有没有忘带什么东西,时间久了,形成习惯了,孩子几乎就不会忘带东西了。
陈忻博士讲,有了同理心,还要用具体的方法去帮助孩子,一味的说教是没什么用的。比如中国学校喜欢用的标语“好好学习”,那怎么才能好好学习啊?这个标语太空洞了。提倡“团结友爱”,那怎么团结友爱呢?美国学校里的标语就具体多了:“与别人一起玩,不要排斥别的小朋友”。上面讲的列list就是一种具体的办法,抽象空洞的说教想达到目的真的挺难的,具体化之后就容易多了。
人人都会讲道理,讲道理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特别特别的正义,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但其实讲道理不如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并具体的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对方,理解、尊重对方的情绪,应该优先于讲道理。毕竟,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本来就很难过自责了,这时候谁都不希望别人再来补一刀“你看看你看看,我之前告诉过你了,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你便要这样那样,现在好了吧balabala...” 这样的说法于事无补,除了给对方添堵、激起对方反感的情绪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陈忻博士分享了她跟自己小儿子的一段故事。小儿子有次把书包落在自己的车上了,早晨她开着车就走了,于是儿子到学校的时候发现自己书包没带。打电话给她,她那天刚好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于是她不辞辛苦开车半小时去给儿子送了书包。晚上回家,陈忻博士跟孩子说,以后可别忘带包了,妈妈给你送过去很麻烦的,也没多说什么。但是没过几天,儿子又把书包落在妈妈车上了,这次妈妈真的有很要紧的事情要办,就没去给孩子送包。那天儿子包里刚好有要上交的作业,美国的学校是每次作业、小测验、日常表现都要记录到孩子的总分里的,这次作业如果老师判定不合格的话,孩子接下来好多次都要做到更完美才能挽回更后的成绩,所以孩子也挺怕的。回家后跟妈妈说了这个,妈妈第一反应是想了想,安慰了孩子,问孩子有没有向老师解释一下啊,也许老师不算他这次成绩不合格呢。孩子说跟老师沟通过了,不知道老师怎么处理。陈忻博士这里就做的很好,没有一上来就习惯性的指责孩子“你看吧你看吧,上次跟你说了不要忘带包,你又忘带了,成绩不行了吧”之类的,如果这样说的话,孩子除了反感,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所幸后来宽容的老师并没有给孩子扣掉这次的分数,孩子很开心,感恩之下记住了这些事情,从此之后基本没有再把包落在妈妈车上了。
有时候父母和老师的宽容反而能激发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同理心时时刻刻要有。
三、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
不轻易去评判别人,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立场,站在自己立场上,所有的行为都是合理的,所有人都应该加强边界感。
面对孩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不能把自己认为的事情就强加给孩子。
陈忻博士说自己的二宝是个比较敏感内向的宝宝,小时候放弃了学足球,因为足球需要冲撞、与别人有接触,这让他觉得很不舒服,改学了棒球。有一次学校的棒球比赛,他帽子上面的扣子松了,而这时候妈妈在比赛的保护栏后面,没办法帮他把扣子扣上。妈妈就直接跟孩子说:“你去找一下教练,让他帮你扣上呗。”儿子没反应,妈妈有点着急了,就有催促了他一次。然而这次陈忻博士发现了儿子表情和身体都有些僵硬--孩子很紧张,这时候妈妈就知道,是自己唐突了。自己觉得“没什么的事情”,孩子并不这样认为,又想了想自己小时候,还没有儿子现在做得好呢,现在不也好好的吗。于是陈忻博士悄悄走开了,把空间留给孩子自己。过了一会儿,教练过来孩子这边了,发现孩子的帽子扣子松了,顺手给扣上了,这才解决了问题。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这有什么呀”之类的语气是很唐突的,孩子的性格就是如此,并不是内向就有什么不好的,内向的人也不会没朋友,没必要过分去强调某种性格。
中国人有个特点,从大到小都一样的,就是行为上无法无天,而思想上却束手束脚。而美国人是刚好相反的,从小就不束缚孩子的思想,行为上却规矩的多,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讲规矩多了,很多事情有很多规定,行为上没中国孩子自由自在,思想上却天马行空,这点很值得深思。
怎样面对患绝症的儿子?
“爸妈,你们看电视上报道新闻说北大一个女博士捐献自己的器官,还宣布‘能救命的尽管用’,这个姐姐可真是厉害啊!她一个女孩子能做到的事,我一个男子汉难道就不行了?”
生命躺下的时候,换种思考(图自网络)
刘庆住院已经一年多了,知道自己的病不可能治好了,他也曾经暴躁愤怒过,后来又慢慢又平静下来。正在读大三的他,憧憬着的一切美好未来,也因为癌细胞的扩散而宣告终结。还没有开始的人生,就这样匆匆面临结局,刘庆总是觉得不甘心!要不是亲戚和社会上爱心人士的捐款,刘庆恐怕半年前就没有了。因此,他也常常想,上天其实已经待他不薄了,多活了半年,也足够了!他总觉得自己还能做点什么,然后就想到了捐献器官。
美丽的娄滔(图自网络)
这事他在七月份就给父母讲过,只是他们一直不同意。任谁开始接受也很困难呐!白发人送黑发人已经就是人生一大悲,这还把身体的器官再捐献出去,先不管迷信不迷信,只是这种做法就让父母舍不得。毕竟孩子是他们的心头肉啊,少了,心也就空了。也恰好是看到电视上这个叫“娄滔”的北大女博士,患了渐冻症之后,为了不拖累男友主动提出分手,还谢绝了同学的看望,并立下遗嘱说“器官捐献出来,把自己的骨灰撒到长江,不给社会任何负担”。刘庆看到这里就很惭愧,心里也暗暗下了决心。
娄滔的乐观开朗(图自网络)
父母就自己一个儿子,养大自己不容易。为了*已经就掏空了家庭,现在*每天还要两千多的开销。刘庆想着,自己也不治了,反正治不好,给父母留些钱。自己已经绝不可能再尽孝,又怎么忍心看着父母就这样憔悴面如死灰呢?在儿子和经济情况的双重压力下,他们本来就不堪重负了。而自己也还没有来得及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当然更好的就是把身体能用的器官捐献出去了。人世间走一遭,也算没有白受父母之恩,没有白走一遭。反正都要离开这个世界,还能尽些绵薄之力帮帮他人,真是值了!
升华的生命和灵魂(图自网络)
刘庆就叫着父母一起,在病房和他一起看了娄滔的这个新闻。刘庆说:“爸妈,这辈子,儿子与你们福分浅薄,只能下辈子再来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了!你儿子我已经就这个样子了,捐献器官是我更后一次发挥自己价值的事,你们就成全我吧。我不能陪你们身边,总有个人用着我的器官,会在这个世界依然存续我的气息,让他帮我呼吸和感受这个世界,你儿子就没有离开啊!”他父母听到这里,已经就泣不成声了。实在忍不住,都跑到*的走廊尽头,大哭起来。刘庆看着他们离开,反而笑了,他知道父母肯定会同意的,笑着笑着,他也流出了眼泪。
漂亮的灵魂总是遭上天妒忌(图自网络)
其实像娄滔、刘庆这一类的人,他们的一生也许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长久,但却活出了永恒。一些媒体在报道娄滔的事情时,冠以北大博士的头衔。其实他们真正让人尊敬的地方跟北大或者其他什么头衔没有任何关系,只因为他们是个普通人,不仅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还在更后的生命关口想着帮助成全别人。这是就是平凡人的伟大之处,没有喧嚣和浮躁以及口号,靠着平静的目光走向另一个世界。他们的生命比活的久远的许多人都漂亮的多......
(“旁观地”原创,感谢分享、收藏、关注,谢绝转载山寨抄袭)
博士丈夫病逝千万遗产仅给儿子40万,这场婚姻有何亮点?
博士丈夫病逝,千万遗产给儿子40万,这场婚姻的亮点在于博士丈夫的父母的折腾。
博士是上海姑娘,他是国内顶尖大学的医学博士,而自己的丈夫是典型的凤凰男,来自四川的一个偏远山村,两人在一场讲座上相识的,这是一场身份悬殊的婚姻。
女博士结婚的唯一要求,就是跟老人分开住。丈夫却骗她,说老人一直不喜欢城里的生活。丈夫的父母在结婚当天才知道要搬出去的事情。丈夫的父母却认为是女博士,强行将他们赶出自己的房子。随后在女博士和丈夫的生活中,男方的父母多次阻碍两人,让两人离婚。认为媳妇儿提出分开住,是嫌弃和侮辱他们。直到男方父母因为一点小事,离家出走,三个多月没有联系过儿子,女博士的丈夫将愤怒迁怒到女博士身上。丈夫的父母回来之后,闹着让他们离婚。而男方迟迟没有离婚,原因是男方患上了直肠癌,丈夫需要女博士医学方面的帮助,女博士在丈夫住院期间,不断给丈夫找新的方案,新的药物,全心全意的救治丈夫。
然而丈夫还是在病痛中去世了,丈夫去世之后,男方父母将女博士告上法院,要分割财产,并拿出丈夫在重病期间立的遗嘱,遗嘱上说明,大概1500万的遗产当中留给儿子只有40多万。而其他的都分给了丈夫的父母,姐姐和姐夫。随后丈夫的父母提出要求探望孙子,女方坚决反对,认为孩子现在读书很忙,没有时间去四川陪伴一直没有看过他的爷爷奶奶。
丈夫的姐姐和姐夫在网络上,发一些辱骂女博士的文章,并将女博士和孩子的照片还有手机号都发在了网上。难道就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吗?
其实在这场婚姻当中,女博士的丈夫并没有将父母和媳妇之间的关系调节好。而丈夫的父母也并没有为儿子着想,本是一桩幸福甜蜜的婚姻,却在丈夫父母的闹剧中结束了。
【概述】女博士挽回儿子?女博士挽回儿子的电影?情感困惑联系客服,更多“女博士挽回儿子的电影”的解读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