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诸葛亮怎样挽回蜀国的女人?诸葛亮毁了蜀国?映森情感整理,获取情感知识“诸葛亮怎样挽回蜀国的女人”的内容如下:
情感目录一览:
- 1、玄德一时冲动导致蜀汉出现叛变,孔明是如何挽回局势的?
- 2、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是如何力挽狂澜让蜀汉回到正轨的?
- 3、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是怎样挽救蜀国的?
- 4、诸葛亮更不体面的一场胜利,为了救回手下,为何派3名上将对付一女子?
- 5、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是怎样挽救蜀国的呢?
玄德一时冲动导致蜀汉出现叛变,孔明是如何挽回局势的?
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而刘备也是趁势加入了这股浪潮中。虽然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是传到刘备这一代时,已是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了;在刘备少年时,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
不过刘备虽然生活落魄,但是却有雄心壮志;后在卢植处学习时,得中山大商人之助,招募兵马,成为一方势力;但是刘备命运多舛,始终都只能颠沛流离;天下风云变幻,袁绍、曹操、孙策、刘表、刘焉、公孙瓒等等,都先后成为一方诸侯,而刘备却依然只能东奔西走。
虽然短暂得到过徐州,但却守不住,无奈之下,只得投奔荆州刘表;而此时的曹操,在打败袁绍后,已经成为北方更大的诸侯;而江东的孙策死后,将基业传给了弟弟孙权;而刘备虽然小有名气,但却只能客居于小城新野,备受掣肘。不过幸好在荆州,刘备得到了自己的转机,先是得到了诸葛亮,后又趁“赤壁之战”赚了荆南四郡。
刘备这条“潜龙”,终于开始腾飞了,一展自己的雄心壮志;然后又迅速出兵蜀地,作为自己的大后方;北方与曹操争夺汉中,成为蜀地的屏障;此时,刘备作用蜀地、汉中、荆南四郡,进可攻退可守,势力大成,足以与曹操、孙权争雄。但就在刘备准备下一步计划之时,却不料孙权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偷袭了荆州,并杀了关羽,荆州南部尽归东吴。
刚刚打败曹操夺得汉中的刘备,得知消息后,差点没气得吐血,本来好好的形式,突然就急转直下,丢失了荆州不说,还折损了头号大将关羽;关羽虽然与刘备不是结拜兄弟,但从刘备起事开始,关羽就跟随了刘备,这等关系,简直比亲兄弟还亲。虽然平时刘备极为隐忍,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形式比人强。
但此时的刘备,已是一方诸侯,又何必再如此隐忍?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虽然刘备暂时还不是皇帝,但是没过多久,刘备就登基为帝了。接下来就是刘备伐吴,虽然有黄权和诸葛亮的进劝,但却依然无法改变刘备的意志;刘备誓要亲自踏平东吴。但就因为刘备的这一时冲动,导致被陆逊所败,一把火就烧掉了刘备多年积累下来的精锐。
刘备也是仓惶而逃,一直逃到了蜀地与荆州的交界处——白帝城,才停了下来;刘备年事已高,加上接连遭受巨大打击,又仓惶逃窜数百里,种种因素加起来,刘备这个枭雄终于一病不起了;急招诸葛亮和李严等人来白帝城,交托后事;其中主要的是诸葛亮掌政权,李严掌军权等。
刘备在交付完后事后,就是见自己的祖先了;但是诸葛亮等人却是轻松不起来,由于蜀地和汉中是刚拿下不久,而且在汉中之战时,刘备对蜀地简直是掘地三尺,就连女子都征调上了前线,故而蜀地之人对刘备这帮外来者极为的敌视;刘备在世时,还能凭借自己的威望压制住。
但是在刘备兵败后,元气大伤,导致国内叛乱四起;益州郡的汉族豪强雍闓,趁蜀国在夷陵新败、刘备病逝以及黄元叛乱的混乱时机,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叛乱。他们杀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张裔抓起来送往东吴,越嶲郡则杀死了郡将焦璜,而牂柯郡则杀掉从事常颀,一起反对蜀汉政权。
近半数疆域已是公开叛变,而其他郡县也是不太平,只是闹得没这么大而已;在此之际,李严和诸葛亮联手,镇压叛乱。先是李严打败了越巂酋长这一路叛军,而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平定南中三郡的叛乱魁首,接着又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蜀汉虽然丢失了荆州,但是蜀地和汉中还在;就因为刘备的一时冲动,非要御驾亲征,结果因为被陆逊一把火烧掉了数万精锐;这也就还罢了,在刘备死后,南中叛乱,虽然更终平息了,但是在这期间,让蜀地损失惨重;更终,以诸葛亮之才,也是花了五年时间才堪堪恢复到战前,这五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了,也就因为这五年的时间,曹丕稳定了北方,孙权消化了荆州……
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是如何力挽狂澜让蜀汉回到正轨的?
刘备留给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其实是千疮百孔的,关羽毁败,荆州失守,孟达叛魏,东三郡得而复失,夷陵之战,蜀汉精锐损失殆尽,黄权降魏,马良殉国,蜀汉出现人才断层,至刘备病逝百白帝城,蜀汉政权仅仅保有益州一州之地,民间传说的五虎上将只剩下赵云。人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孝直子初亡一人则汉室难兴,这时候凤雏(庞统),孝直(法正),子初(刘巴)都相继身死,只留下卧龙(诸葛亮)一人独立支撑起蜀汉政权,孙刘联盟名存实亡,隆中对化为泡影,南中四郡起兵叛变。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力挽狂澜,挽救蜀汉基业的呢?
不计前嫌连吴抗曹
虽然孙权背叛盟约,袭取荆州。(这点真的要为刘备正名一下,历史上的刘备并没有借荆州,只是借了半个南郡,荆南四郡是刘备自己夺取的,而且后来湘水划界,刘备已经用两个郡交换了江陵,新的盟约已经约定了瓜分荆州。所以这次真的是孙权背叛盟约见利忘义)但是此时的蜀汉政权已经岌岌可危,正如出师表说的“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北有曹操的威胁,南中四郡中的三个郡已经脱离蜀汉控制,只有一个郡还在坚决抵抗,东面再不和孙权联盟就真的是四面楚歌了,蜀汉本来就已经是更弱的了,联合东吴对抗曹魏是唯一的选择。诸葛亮力排众议,不计前嫌,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促成孙刘第二次联盟,魏国因此不敢轻易进攻蜀汉,诸葛亮得以能够全力平定叛变。
养精蓄锐南征平叛
虽然和东吴重新签订了盟约,蜀汉暂时不用面临东吴的威胁,有东吴在也减轻了魏国对汉中方向的压力,但是夷陵之战以后,蜀汉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更多剩下一万精兵还得留守汉中,留下的都是少数老弱残兵,蜀汉举国之力,可能还不如联合了南王孟获的南中叛军。所以诸葛亮等待了几年,直到刘备病逝两年以后,才出征平叛。诸葛亮这几年时间也没有闲着,一直在养精蓄锐,招兵买马,训练士卒,积蓄军用物资,准备好了以后的诸葛亮兵分三路进军南中,一路势如破竹,收复南中各郡。收复南中以后诸葛亮也没有停下步伐,而是渡过沪水,深入不毛之地,进攻南蛮王孟获,七擒七纵,使得南人归心,原本不属于益州的南蛮之地也划入蜀汉版图。(三国志对此记载十分简略,关于平定南中七擒孟获得详细记载出于汉晋春秋,后被资治通引用)
器能政理富国强兵
诸葛亮在经济上“务农植谷,闭关息民 ”,通过鼓励生产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又大力提倡发展蜀锦,当时蜀锦畅销海内外,魏国朝廷封赏将士都常常赐予蜀锦,蜀锦被称为“决敌之资”,蜀汉虽然几乎家家户户生产蜀锦,蜀锦依然供不应求价格昂贵。诸葛亮又派遣专门的官员征调一千二百人常驻都江堰,维护蜀汉农业的命脉。蜀汉多山地,林业、盐业、矿产资源丰富。诸葛亮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制盐、制铁等产业。又以公平公正的法律治理蜀地。三国志称,诸葛亮治理蜀汉,使得“民虚国疲”的蜀汉“国以富饶”。又推行军屯政策,即军队平时不打战的时候参与屯田(诸葛亮更后一次北伐就直接不用从益州运粮了,直接屯田渭滨),减轻民众负担。史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陈寿夸赞诸葛亮: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
正是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如果没有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维护千疮百孔的蜀汉,恐怕蜀汉会提前灭亡数十年。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是怎样挽救蜀国的?
在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不久,蜀国内外交困,诸葛亮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改变局面。
一、外交上,与孙权和解通好。
《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刘禅继位后,蜀国很快“遣尚书郎邓芝固好於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
《三国志·诸葛亮传》也记载道:诸葛亮“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通过诸葛亮的外交努力,使得蜀国和东吴化解了仇恨,重新结盟,三国形势再度回到蜀吴结盟对抗曹魏的格局,蜀国也稳定了外交上两面树敌的困境。
二、平叛,稳定内部统治
刘备死后,蜀国就出现了严重的内乱,南方多地反叛。
“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於吴,据郡不宾,越隽夷王高定亦背叛”
“建兴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
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叛变,南中豪强孟获也参与其中。
一时间形势十分糟糕,“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
考虑到刘备刚死,朝政不稳,面对这些叛乱,诸葛亮并没有派军征讨。
直到建兴三年诸葛亮才腾出手来收拾南中叛乱,“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
平定南中叛乱后,诸葛亮对南中各郡重新划分,加大对这些地方的控制,稳定了蜀国在此的统治。
三、发展生产
三国中蜀地更为偏僻落后,国力更弱,因为发展生产,劝课农桑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二年春,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这一段时间,蜀国没有进行战争,主要在让百姓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恢复发展。在平定南中叛乱后,也进一步增强了国力,“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直到建兴五年,国力有所提升后,诸葛亮开始了北伐。
诸葛亮更不体面的一场胜利,为了救回手下,为何派3名上将对付一女子?
诸葛亮为了救回被蛮王孟获的夫人抓走的张嶷和马忠,派出了赵云、魏延和马岱,先后派出三将本是一计,没有什么体面不体面之说,战场之上,输赢才是着急,诸葛亮这样也不过是骄其心,更方便计策成功而已。
纵观三国演义的通篇故事,上得了战场的女将只有一员,那就是南王孟获之妻,火神祝融氏之后,祝融夫人。此女喜穿一身火红的战衣,手使丈八长标(类似于枪),擅长使用飞刀,刀后拴红绳,座下卷毛赤兔马,三国第一女将当之无愧。
祝融夫人出场是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回中,当时孟获已经被抓了五次,已经没有什么战心了,这时祝融夫人占了出来给他的丈夫撑腰,带着自己的亲随蛮兵出阵迎击诸葛亮。
此时前部蜀将为张嶷,此人在西蜀并非上将,而且年纪不大,实力也并非一流,再加上看到对面是个女将,所以并没有太在意,打了几个回合之后张嶷被祝融飞刀暗算刺伤左臂,落马被擒。
与张嶷一同出阵的是马忠,同样也是一员年轻偏将,听说同伴被擒很是着急,失了分寸,到战场上还没等和祝融打上一仗就被绊马索绊倒,被绑起来和张嶷作伴去了。
祝融夫人旗开得胜自然心生狂妄,觉得蜀军不过如此,而诸葛亮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正好将计就计,派出了手下大将赵云、魏延和马岱,三员将车轮战斗祝融,只把祝融给惹的气冲斗牛,同时又觉得这三个大将都打不赢自己,更加不把蜀军放在心上,于是放心追杀蜀军,结果当然是祝融也中计被抓。
其实赵、魏、马三将中的任何一将都可以打败祝融,但为什么诸葛亮还这么安排,主要是一方面给孟获点面子,另一方面也是不想因为血拼伤了祝融,这就违背了攻心为上的初衷了。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是怎样挽救蜀国的呢?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6月10日,蜀国精神领袖刘备,彻底告别了自己一生都在奋斗的战场,撒手人寰,病逝白帝城。临死前急诏诸葛亮前来,托以后事。从此,诸葛亮便肩负起了挽救蜀国命运的重担。
面对,夷陵大败,国力空虚,人才凋零;面对,领袖病亡,各地生异;面对,权力交接,人心浮动;面对,军力大损,魏吴虎视;面对,初掌遗命,难服众望等一系列的不利局面,诸葛亮又是如何用实际行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继而挽救蜀国岌岌可危的险局?
一、诸葛亮、李严皆为刘备托孤重臣,为何单单急诏诸葛亮前来,嘱以后事
大家皆知,“稳”,虽然偶尔会成为诸葛亮人生的一个小小污点,但总体来说仍然是其更大的优点。就是因为这个“稳”字,刘备才更加看重诸葛亮。
因此,刘备夷陵大败后,自卧床以来,绝对会思考蜀国的出路。倘若,自己命大,病愈而起,将会如何?倘若,自己不幸,一病不起,将又会如何?虽然,并没有历史资料证明这一点,但是任何一个人身处如此境况,能不想这些吗?重要的是,病床上的刘备,又无法理事,思考自然成为其,每日所做更多的一门功课。
刘备征战一生,自然明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目前,蜀国的国库军力,敌对势力的情况,怕早就存于刘备之心。因而,当刘备病逝后,蜀国则更需要的是一个求“稳”的政权主导者,而不是一个求“战”的主导者。稳,基业可保;战,基业易失。之所以,刘备急诏诸葛亮亲至,当面托以身后之事,应为政治权重的交接,也是一种国策理念信号的导向。同时,又再托孤给李严,乃为以防万一之策,万一自己看走眼,诸葛亮生有异心,以李严的领军之能便可制之。
所以,不得不说,枭雄思维,相当缜密,考虑更加长远。
二、整合一国执政权力,难度会有多大,难以想象
俗话说:“师傅多了房建歪。”更何况一国的管理,自然不能一政多出。
诸葛亮对于刘备榻前托孤于己,目的何在,心中自当十分明白。但是,诸葛亮接手刘备的摊子后,首先面对的就是政权的整合。刘备在日,一切事务自有刘备裁之,无有不从。而今,自己突然接手,不知会有多少反对者,多少不忿者,多少不屑者。当这些不利因素出现时,何人可贬,何人可罪,何人可宽?皆需掌握一个精准的处置之度,反之必乱。
【总述】诸葛亮怎样挽回蜀国的女人?诸葛亮毁了蜀国?情感百科解答,更多关于“诸葛亮毁了蜀国”的问题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