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挽回?印光大师经典语

admin 276 0

👉注意《在线测算》付款后显示结果!

【导读】印光大师挽回?印光大师经典语?全网经典解读,解决你的疑惑“印光大师挽回”的内容如下:

情感目录一览:

印光大师论因果

印光大师: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

  道德仁义,乃吾人本具之性德。因果报应,实天地化育之大权。

人生天地之间,藐①尔七尺之躯。其与广大高厚莫测之天地,并立为三,称为三才者。以其能仰体天地之德,皆可以为尧舜,皆可以作佛,以参赞其化育故也。故圣人于易乾坤二卦之象,一以自强不息法天,一以厚德载物法地教人。

夫自强不息,则闲邪存诚,克己复礼,非到明明德,止至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以复其本具之性德不可也。厚德载物,则仁民爱物,推己及人,当必本忠恕,行慈悲,胞与为怀,物我同观,非尽其参赞之天职弗②止也。然此非专指居位行政者言,即匹夫匹妇,亦皆能行。

以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圣贤之学,修身而已。 能修身者,必能孝弟,必能格除物欲,扩充良知,以独善其身矣。 而其效必能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况得位行政,岂有不能兼善天下之理乎。

  天下不治,匹夫有责 。 使人人各秉诚心,各尽孝弟,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难怜贫,戒杀放生,吃素念佛。 则人以善感,天以福应。自然雨顺风调,民康物阜。决不至常降水旱瘟蝗,风吹地震等灾。而时和年丰,人乐其业。加以慈和仁让,相习成风。纵有一二愚顽③,亦当化为良善。 如矜④梁上之君子,一方永绝窃贼。赒⑤匿室之偷儿,此后遂成善士。

古人仁慈为政,真诚爱民,尚能感化异类。如虎不入境,鱼徙他方等瑞征。载诸史册,不一而足。果能各以慈善相感,断不至常有土匪刀兵,蹂躏劫掠等祸。然人之气禀,万有不齐。天机深者,自能恪遵道义,以尽为人之分。其有宿习浓厚,障蔽性德。以至心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行,每与道义相悖⑥。然由闻其福善祸淫之理,及见其善恶报应之事,未有不战兢惕厉,以自修省,冀其获福而免祸者。是知天地以福善祸淫,为摄持人民悉遵道德仁义之大权。

圣人本天地之心,以行教化。以故惠吉逆凶,五福六极,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说,屡见于经。 其所以感发人之善心,惩创人之逸志者,至深切矣。然则因果报应之吉凶祸福,乃道德仁义依违真伪之实验也。既知其实验,则欲为善而益加奋勉,必底于成。欲为不善而遂生恐惧,有所不敢矣。

如是则提倡因果报应,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义之性德也 。 若以因果报应为渺茫无稽,不但违背天地圣人之心,自己神识,永堕恶趣。 且使上智者不能奋志时敏,聿修厥德。下愚者无所忌惮,敢于作恶。以致天地圣人化育之权,抑而不彰。

吾人即心本具之理,隐而弗现。其为祸也,可胜言哉。但以世间圣人,语言简略。又且只说现生,及与子孙。至于生之以前,死之以后。与从无始以来,随罪福因缘,轮回六道,皆未发明。以故识见浅者,虽日读圣人因果报应之言,犹然不信因果报应。如来大教,显示吾人心性之妙,与夫三世因果之微。举凡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与夫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之法,无不备具。是故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各尽己分。则与世间圣人所说,了无有异。而复一一各示前因后果,则非世间圣人所能及。尽义尽分之语,只能教于上智,不能制其下愚。

若知因果报应,则善恶祸福,明若观火。其谁不欲趋吉而避凶,免祸而获福乎。 又不知因果,多有外彰善相,实则暗存恶心,以行恶事。意谓人既不知,有何妨碍。不知吾人之心,与天地鬼神,及诸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我心随起一念,彼则无不了知。故曰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 甚矣佛恩之浃⑦于民生也。人特不深思,故弗知耳。

上古之世,人情淳朴,胜过叔季之浇漓⑧,奚啻⑨数倍。文王之泽,及乎枯骨。不数百年,杀人殉葬之风,遍于天下。列国诸侯之死,杀所爱之臣妾,动至数十百人。不惟不生怜愍,而复反以为荣,各相效尤。以秦穆公之贤,尚杀百七十七人以殉葬。子车三子,乃国之良臣,亦复不为国与民计而免,况其他无道之暴君哉。国君如是,大夫与士,亦各随其力而为之。虽孔孟老庄齐出,亦莫能止。 及佛教东来,阐明因果报应,令人戒杀放生,断荤吃素。即虫蚁蚤虱,尚令护惜,勿行杀害,何况于人。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知贪生怕死,皆是过去父母眷属,皆是未来诸佛世尊。固宜愍念怜恤,何敢妄行杀害,以充口腹乎。 慈风一扇,胜残去杀。勿论诸侯大夫士,不敢杀人殉葬。即南面称朕者,亦不敢行此恶法。即有一二暴虐者行之,亦断不敢以多为荣也。 使无佛法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则后世之人,能尽其天年而死者,盖亦鲜矣 。此系至浅近之法,而其效尚能如是。况论心性极赜⑩之理,与断惑证真之道乎哉。

而如来随顺众生,循循善诱。 初以五戒十善之人天乘,接引劣机,以作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之前方便。若根机稍深,则为说四谛十二因缘,令其断见思惑,证声闻缘觉之二乘果。若是大乘根性,则令其发大菩提心,遍修六度万行。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兴无缘慈,起同体悲。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及六度万行。度脱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不见能度之我,与所度之人及众生,并所证之无余涅?之寿者相。由其四相不著,三轮体空。故令尘沙无明,因之消灭。随其功行,以次证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菩萨果。及全彰自性,彻悟唯心,福慧圆满,智断究竟之佛果耳。

又以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匪⑾仗如来洪誓愿力,决难现生即出生死。由是以大慈悲,特开一仗佛慈力了生脱死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其所行一丝一毫之世善,并六度万行种种功德,悉以回向往生。此则以己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必蒙摄受。待至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则圆离众苦,但受诸乐。亲炙弥陀,参随海众。其证无生而成觉道,如操左券而取故物。 较彼仗自力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固天渊悬殊也。又仗自力者,百千万人,难得一二即生了脱。以其必须定慧具足,惑业净尽,方可如愿。倘惑业尚有丝毫未尽,则生死轮回决难出离。仗佛力则信愿真切,万不漏一。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根则速证法身,下根则带业往生。如来度生之怀,唯净土法门,方能究竟舒畅耳。 由有如上种种利益,故古今来圣君贤相,杰士伟人,莫不自行化他,护持流通。 以其能阴翼郅治⑿,显淑民情。消祸乱于未萌,证本具之佛性也。

近来世道人心,日趋日下。各怀我见,互相竞争。以致刀兵连绵,无时静谧⒀。而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一班顽民,尽作土匪,肆行劫掠,毒害生民。人以恶感,天以灾应。水旱疾疫,风吹地震,种种惨灾,频频见告,国运危岌,民不聊生。欲行拯救,苦无其力。唯有恳求当权诸公,及一切同胞。悉本忠恕之心,以行慈悲之道。视一切人民,皆如同胞。互相扶持,勿行残害。思前因与后果,必修德而行仁。利人者实为利己,此生他世,福报无穷。害他者甚于害自,现在未来,苦报无尽。与其逞势于一时,以致神识受苦于永劫。何如修德于毕世,以期身心受乐于多生乎。

然在凡夫地,未断惑业,纵生人天,终非究竟安隐之处。倘能随分随力,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以期尽此报身,高登极乐,方为更上脱苦之道。而堂堂丈夫,忍令本具佛性,常被惑业所缚,以受生死苦荼乎。

张季鸾君,特刊中华新报,每日专辟一栏,提倡佛学。举凡如来应化,法道流通,信毁罪福,修持利益。与夫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之言论事迹,随便登载。冀阅报诸君,同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以行断恶修善,复本心源之事。余谓此实护国救民正本清源之道。因将吾人天职,天地化育,圣贤心法,佛教纲要。与夫乱之所始,治之所由。撮略言之,以贡当世具眼高人。所愧文字拙朴,不能畅发蕴奥。然其意义,固非妄谈杜撰,有可取焉。又人生世间,所资以成德达才,建功立业,以及一才一艺养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

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者康宁。圣贤道脉,得之于千古。身家经营,遗之于子孙。莫不仗字之力。使世无字,则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与禽兽无异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爱惜。窃见今人任意亵污,是直以至宝等粪土耳。能不现生折福折寿,来生无知无识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遗弃。而无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遗弃。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若不措之躬行⒁,则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则生为衣冠禽兽,死堕三途恶道矣。可不哀哉 。

------(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 论)

注解:

①藐(miǎo):小;幼。

②弗(fú):不。

③愚顽(yú wán):指愚昧顽固的人。

④矜(guān):贫穷可怜。

⑤赒(zhōu):接济;救济。

⑥悖(bèi):惑;违背道理;谬误。

⑦浃(jiā):深入;融洽。

⑧浇漓(jiāo lí):亦作“浇”。浮薄不厚。多用于指社会风气。

⑨奚啻(xī chì):亦作“ 奚翅 ”。何止;岂但。

⑩赜(zé):深奥。

⑾匪(fěi):不;不是。

⑿郅治(zhì zhì):大治。郅,更;极。

⒀静谧(jìng mì):安宁平静。

⒁躬行(gōngxíng):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许止净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许止净(1876 —1938),本名业笏,字子晋,号止净,止净也是他的法名。他是江西省彭泽县人,清光绪二年(1876)出生。幼读儒书,长于八股文,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进士,入翰林院,住馆八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曾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归国,归隐故乡。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起事,翌年(1912)民国建立,止净隐居不仕,闭户读书。民国二年(1914),由儒转释,归心学佛,专志净土。继读印光法师文章,即知老人法门龙象,尤为净宗山斗。进知观音大士,为弥陀左辅,莲邦智导。遂动朝普陀,礼大士,拜访印老之念。

民国十一年(1922)春,定海县知事陶在东公来山,与印光大师商议说:《山志》流通,令人由信向而改恶迁善,返妄归真,实为挽回世道人心之根本要务,急宜重修。大师看到陶公护法心切,救世情殷,就请普济、法雨两寺主人出面,恳请陶公主持《普陀山志》的重修事宜。陶公因为公事繁忙,乃委托邑绅王雅三君担任主编。

一、普陀朝礼,遵嘱编撰《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

重修《普陀山志》的事情商定后不久,许止净居士适逢其会,来拜访印光大师。民国十一年春,许居士来到法雨寺顶礼印光大师之后,把自己撰写的《礼观音疏》进呈给大师看,大师戴上眼镜,当场看了起来。疏文写道:「伏维我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居补怛洛迦之山,得大悲解脱之法。师承静住,标正法明之称。补处弥陀,授功德山之记。宝藏住世,回向菩提。威德园观,宏深誓愿。从闻思修,顿入摩提。得圆通常,举皆真实。熏修金刚三昧,清净宝觉圆融。十四无畏,福备众生。卅二应身,度该等觉。具大自在之功,妙容顿现。……」大师看完,感到许居士精通佛理,文笔超迈,翰林学士,名不虚传。但其中有「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句,知道许居士尚未断荤。

大师抬头看着许居士,脸色严肃起来,突然发问:「汝吃素否?」

许居士答曰:「吃花素。」

大师作色呵斥曰:「倒架子,如此大通家,尚不以身作则吃长素,何能感化他人?」厉声大吼。

许居士如挨当头一棒,老法师刚才还是和颜悦色的,怎么一下子这么厉害。再一回顾自己文中的「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的话,感到脸一阵发烧。老法师呵斥得对,光精通佛理,不能身体力行地做到,算什么学佛!当下顶礼印光大师,表示感恩,欣然乐受。印光法师面色转霁,从书架上拿下一部《印光法师文钞》赠给许居士。

第二天,许居士恭楷写了一篇启请文送给大师,请大师继续编辑《净土圣贤录》,自己愿意协助。同时,对于昨天见面受呵之慈训,表示万分感激,感叹大师高洁严厉的道风是名不虚传。大师见许居士知见纯正,文笔超妙,尤且是虚怀若谷的胸怀是末世少有的,于是委托许居士编辑《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许居士非常高兴地答应下来。

印光大师为什么见《礼观音疏》有「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句,就知道许居士尚未断荤呢?这是因为「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句来源于明代周廷璋居士临终时方才绝荤,五日后往生的故事。《金刚灵应录》记载: 「(明)周廷璋,号楚峰,云南人也。生于正德嘉靖间。为人淳朴,治家不计有无,有辄散之贫者。人与之语,辄笑。或谑之,詈辱之,亦笑而已。素向佛法,晨起,必诵《金刚》、《弥陀》、《观音》诸经各一卷,充然自得。曰,吾不离日用,不涉贪爱,如是而已。年八十七,以清明日上冢,决辞祖考。还,谓其妇曰,吾将行矣,弥陀迎我,观音势至俱来也。已而曰,观音谓我绝荤五日,可西行,遂日食一粥一蔬。至期,沐而冠,令子弟诵七如来名,而己诵经,既毕,端坐而逝。翼日,有香发于体,貌如生。」

许居士虽然接受编辑《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但是关于观世音菩萨的经文和感应事迹浩如烟海,不知从何下笔。于是多次向印光大师请教。大师反复开示之所以要编大士颂,目的是「期徧界流通,同沐慈化」、「令法界众生,同种善根,同生西方而后已」、「令阅者由欢喜,而得生善,破恶,入理之益」。许居士反复吟味大师的开示,不觉恍然悟大师的话,反映了观音大士之心。感应颂就是要借大士的本迹,以训世化俗。于是许居士广泛搜集大藏中关于观世音菩萨的经典,以及各种典籍关于观音感应事迹的记载,时经二载,终于完稿。其中颂文,近二万言,又加以注释,并节录各经以为明证。颂文三卷,经证一卷,共三百七十余页,寄给印光大师鉴定。

自此以后,许居士与印光大师函件往来,越来越多。乃执弟子礼,求大师授皈依,赐法名。大师仍令名止净。大师对许止净的文笔评价很高,曾说「许止净笔高万英,文雄一代」。

二、编撰《历史感应统纪》,印祖亲自校对流通

1924年9月到10月间,直系军阀、江苏督军齐燮元与皖系军阀、浙江督军卢永祥为争夺上海而爆发战争。前清翰林魏梅荪居士(1862—1933)在上海避难,念民生之苦,是因为将吏为争权夺利而发动战争。因此从明颜茂猷撰写的《迪吉录》中摘录36条关于将吏不好杀和好杀的因果报应事迹,写信告诉印光大师希望尽快流通,以劝将吏停止战争。印光大师给他寄了一本《二十二史感应录》,劝他遍阅二十四史,多请人手,选择显著的因果报应事迹编辑一本书,作为天下后世一切各界之殷鉴,等书成之后,准备刊印几万册。魏梅荪居士听后十分高兴,曾经多次跟印光大师商量编辑办法,但因为年老体衰,精神不给,又无力请人代劳,结果怅然中止。这是后来聂云台居士请许止净居士编辑《历史感应统纪》的一个发起因缘。

到民国十六年(1927)阴历九月的时候,机缘成熟,上海聂云台居士,请许止净居士编辑《历史感应统纪》,并奉太夫人命,供其薪水。许止净居士有编辑《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的经验,这次接受聂云台居士委托后,历时一年又十个月,到民国十八年(1929)阴历八月就完成了《历史感应统纪》的编辑。

许居士在自序中记录缘起说:「余友聂子云台,慨世道陵夷,人心陷溺,疵因果报应为宗教迷人之工具,摧陷不遗余力。邪说诐行,滔滔天下,乃著《家言》以训子侄,而受观摩之益者,日见增多。诚哉,吾人本性好善恶恶,毕竟不昧矣。一日谓余曰,劝善果报之书虽多,而小说家言,不能令人起信。二十四史善恶感应之事极多,彭兰台所辑太简,不足餍饫人心,君能为之搜辑乎?余自慨闻道也晚,日暮途穷,然救世为人之心,固耿耿与聂同也。乃不揣固陋,勉承其志,阅一岁有十月而告竣。上自有虞,下迄明代,叙事千有余条,传后加评,上引圣贤言论以明其理,旁采说部纪载以证其事,更为提倡佛教,进以第一义谛,凡二十余万言,其中善者升,恶者降,或于其身,或于其子孙,灿若列星,昭然在目,所谓日可令冷,月可令热,南山可移,此案不动也。」

《历史感应统纪》书稿出来的时候,印光大师本来计划闭关的,但聂云台居士在庐山养病,不能料理排印流通等事,所以请求大师来料理这本书的刻印流通事务。大师觉得这本书满己夙愿,功在千秋,校对刻印义不容辞。大师说:「此书于世道人心大有关系,乃许止净于二十四史中采其感应事迹,加以评论,洵为劝善更有力之书。以其事皆属正史中事,彼邪见人不敢谓为虚构故也。」

从秋至冬三个月,排《历史感应统纪》三号字一部四本。同时因为学生喜看小字,所以又排四号字一部二本。德森法师任初校,印光大师任二校,夜以继日,十分辛苦。十月,三号字版出版,印两万部。十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大师还抽空到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净土法门(范古农居士记录)。到阴历十二月二十日,四号字版《历史感应统纪》的校对工作也更终完成,可以付印了。大师本来可以去香港的,但是这时却病倒了。十二月二十一日,一弟子请大师至其家吃饭,大师因为不习惯坐汽车,出汗受了风。归来令雇黄包车,弟子不肯,令汽车开慢点,结果又出汗受了风。结果大师病了十多天,在病中度过了春节。

印光大师亲自为该书作序及撰写了回向偈。《历史感应统纪》出版后,许止净居士又进行修订,增补一万多字,改名为《增修历史感应统纪》,于民国十九年(1930)刻印出版。

三、参加三大名山志修订

印光大师1930年到苏州报国寺闭关之后,亲自修订了《普陀山志》(即《普陀洛迦新志》),于1931年仲夏出版流通。1932年春,大师皈依弟子李圆净拜访大师时说:「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实为一切众生的恃怙。师父在普陀山,曾请许止净居士,作《观音本迹颂》,发挥观音之深恩重德,至为周到。师父又亲自修订了王雅三所修之《普陀志》。为什么不将清凉、峨眉、九华《志》,也按照《普陀洛迦新志》的体例加以修订呢?何况《清凉山志》体裁尚好,但没有流通,人们没有可请的地方。《峨眉山志》,则只是志山,不复以发挥普贤之道为事。《九华山志》,则更可痛叹。当此世道人心陷溺已极之时,固然应该加紧修订流通,以作挽回世道人心的根据。」印光大师觉得李圆净言之有理,就答应了修订三山志的请求。

1932 年冬天,印光大师嘱咐许居士参加修订清凉、峨眉、九华三大山志。许居士在《九华山志》序中说:「壬申之冬,师座印公,属修三名山志,清凉体例完善,只文字略加修饰。峨眉凌乱,点窜稍繁,然只具稿本,呈师裁政。今从事九华,细阅周志,文字尚佳,但于淑世觉民之义,殊少建白,不得不另标宗旨,震聩觉聋。爰增立圣迹、梵刹、高僧、灵应、檀施各门,广宣佛化、济度迷津。而艺文中,亦必有裨于身心修持之文、意境高尚之诗,始为采录。其余概从汰略。世之好文学者,或不无疵议;然易模山范水之作,为慈云法雨之施,私心终觉获安。呈师法眼,再加笔削,自必有裨于后之读者,而上报地藏王菩萨应化之恩矣。」

四、依教修持,业熟往生

许止净居士受印光大师委托编辑《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过程中,与印光大师函件来往很多,并请求大师授皈依。德森法师撰写的《许止净居士往生记并颂》中说:「自是函件往来,益臻款密。乃执弟子礼,求老人授皈依,赐法名。老人仍令名止净。」

自此之后,许止净居士修持中遇到问题,即向印光大师请教,印光大师悉心解答。许居士所编撰的《金刚经功德颂》、《佛学救劫编》等书都由印光大师作序。

民国十三年(1924),大师给许止净居士回信,解答关于受戒的疑问,大师开示:「受戒一事,如在佛前受,但以志诚忏悔数日,即向佛前白曰,我弟子某某,誓持优婆塞五戒,及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即已。若曰要见好相,今人实难感通。乃是以好相作障,非随分随力领受法益也。」大师还批驳外道以呼吸有微生虫入口中,难吃素的知见。「世人不肯发心戒杀,每以力不能戒之事作难,此系阻人胜进之邪见。吾人依佛教行,当由浅至深,由粗至细。若更初即以充义至尽之事自拟,便为自贼。」(《净业月刊》第二十期,复许止净书)

1924年中秋日,印光大师给许居士所撰《金刚经功德颂》作序。序言说:「许止净居士,取古今载籍中感应事迹,分类述颂。其友刘契净,又为之注。庶阅者咸知义理渊深,功德广大,生正信心,勉效前修,随其功行浅深,亦得种种利益也。」

民十四年秋,许止净居士来信代从妹许慈姑求皈戒,大师赐法名心净。(许止净《妹心净生西事略》,《净业月刊》第十二期)

民十四年(1925),大师给许止净居士回信,开示礼忏及念佛的功课做法:「礼忏无定规,但致志诚恳切即已。卧室供佛,除贫无余屋则可。若有余屋,断不可在卧室供也。功课各随己意,亦无定章。光则早晚必按朝暮课诵直念。凡起腔唱者,亦作直念,但稍缓点。光绝未学唱念。然在丛林中,只可小声,不得声闻于外,以致惊动别人。先则日礼数百拜,近数年来事多,只二时功课。冬则日过百拜。夏则只数十拜。亦只拜释迦、弥陀、净土三经、及诸大乘经、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尽虚空徧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弥陀之拜,多少不定,按精神天时增减,余各三拜。)」又说念佛之苦「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惯,故以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则将来之苦,盖有说不能尽者。」(三编·卷一·复许止净居士书,标乙丑)

民十四年(1925),大师给许止净居士去信,补答上次回信忘记回答的关于妇女月经期间可否礼佛的问题。大师说:「凡事皆须推情度理,方得其宜。守经达权,始可适中。」「故知妇女月经时,礼佛诵经亦不妨。但宜少礼,多在己室念佛耳。若当受持经典,亦不妨照旧读诵。但能洗濯致洁,则愈好。」(《净业月刊》第二十四期)

1926年,重阳节早上,许居士家遭到溃兵劫掠。许居士与小儿辈躲到柴楼上,实际上没有柴火遮蔽,溃兵没有发现,掳走子侄辈四人。许居士等竭诚念佛和大悲咒,子侄辈先后被放还。

1932年,潘对凫居士请许止净居士编辑完成《佛学救劫编》,印光大师撰写序言,「潘对凫居士,有见于此,于上年请许止净居士,辑《佛学救劫编》。以三皈、五戒、十善,为改过迁善,返迷归悟,净身、口、意三业,修戒、定、慧三学,以期去原无之妄业,复本有之真心。又复令其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永离五浊恶世,常享四德法乐。而复以普贤菩萨广大愿王为依归,庶可承弥陀之慈力,与自己之愿轮,于十方界,随类现身,种种方便,度脱众生,普令含识,同成佛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此救劫之极功也。」

民二十五年(1936),在苏州报国寺,许居士再求印光大师亲授菩萨戒。(因昔年奉老人命,自在佛前受过。)

1938年6月,日军攻陷彭泽,许居士带全家避难于庐山黄龙寺,多受病苦。农历九月初一清晨梦见佛来,遍身璎珞,相好光明。初三早七时,安详西归。通身冷透,头顶犹温。入龛时,遍身柔软如棉,俨若老僧入定状,面色光泽逾平时。

 辑自《泽溥群萌》·余池明编著

印光大师对《梵网经》的开示

《梵网经》者,如来陶炼一切若圣若凡,俾其究竟断除三惑,亲证三德,复本具之佛性,成无上之佛果之大法也。良由真如妙性,生佛体同,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但以从无始来,迷而未悟,如金在矿,不得受用。如来愍彼一切众生,迷衣里之明珠,徒向外以驰求,由是起贪瞋痴,造杀盗婬,以致轮回六道,了无出期。纵或有断界内惑,出离生死,然去佛地,尚大远在。

以故于初成正觉时,即为一切凡圣,说此大法。先令了悟自心,原是佛心,故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能如是信,决不至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上辜佛化,下负己灵,故曰,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然后令于日用云为中,起慈悲心,孝顺心,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必使方寸之中,无少愧怍,三业之内,永绝瑕疵。则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大体大用,两皆具足。其居心,则冲虚清洁,犹长空之普含万象,而了无障碍。其行事,则正大光明,若杲日之普照万方,而绝无拣择。

由是四摄齐施,四宏普度,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虚空设有尽,我愿亦无穷。能如是,则尚何有人我是非,自私自利之心,况有破斋犯戒,及损人利己,相倾相戕之事乎哉。是知此经,虽属出世大法,实为治世良谟,以故一切国王大臣,及出家四众,在家四民,并诸鬼神,皆当受持也。若能受持,则如水洗器,即复本净,如香熏衣,顿增芳馨。当此劫浊,欲为挽回,舍此一法,其何能淑。

妙朗行者,宿具灵根,笃修净业,每读此经,不胜景仰,发愿流通,普利一切。又每于读诵大小乘经,及诸传记,所示持戒要义,必节录之,以为自他修持之法戒,亦附于后。俾阅者知持戒利益,近则三业清净,三学圆明,远则三惑净尽,三德圆彰。犯戒祸患,近则三业污浊,三途永堕,远则三障常现,三界莫出。佛自我作,狱由己造,如临宝镜,妍媸洞现。谁肯自贻伊戚,舍利益而取祸患乎。方井妯娌,奉先姑遗命,愿出净资,助印一万本,成就其志,以期奉施于出家在家诸佛子。以此功德,用祝家门清吉,人眷安康,现生获箕畴之五福,裔世纳伊训之百祥。又祈时和年丰,民康物阜,礼让兴而干戈永息,法运通而天下太平。爰为颂曰。

维我世尊,为诸法王,普令九界,同证真常。所说诸法,各随其机,唯此戒法,凡圣同依。等觉菩萨,六道群萌,无有一人,不堪持行。由众生心,与佛无二,因惑业故,致成殊异。其相虽异,其性原同,故说此经,令证大雄。既知众生,皆有佛性,佛是已成,我实当证。譬如穷子,获昔宝藏,得本无得,欢喜无量。既悟佛性,当行佛行,严净毗尼,衾影致慎。发慈悲心,及孝顺心,自利利他,同出苦轮。能如是者,名真佛子,凡佛所得,己亦当尔。须知此经,铸佛嘉模,依之力修,即证无余。愿见闻者,同事受持,消除惑业,圆满菩提。

印光大师的家庭教育思想

印光大师自小沐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深受其益。所以他在后来的弘法生涯中,极为注重家庭教育的倡导。其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因果、母教、胎教三大内容。他认为,欲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近代中国社会提倡家庭教育,非以发明佛教因果报应说为根本不可。否则,弃本逐末,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他说:「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即圣教昌明之世,若不提倡因果,尚不能普令愚民潜息隐恶,悉使智者大积阴功。况今世道人心,坏至其极,废弃圣经,推翻伦理,邪说横流,载胥其溺。有心世道者,思欲挽回狂澜,若不以因果报应为振聋发聩之资,虽佛菩萨圣贤悉出于世,亦莫如之何,况其下焉者乎!」

意在以因果报应的原理,潜挽世风,激发人心向善,使贤良者发积功累德之善心,使愚昧者息为非作歹之恶念。以发明因果为护国息灾之根本,以俾人人悉皆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将来图个好果,庄严人间净土,建设美好家园。

然提倡因果报应说,又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方可。二者之间,合之双美,离之两伤。唯有把因果报应说落实于家庭教育中去,方能实现普及化教育,以俾行人自小心存「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的理念,这样长大成人后必为贤者。

他说「唯从小便教以敦伦尽分之道、因果报应之理,则习与性成,及长而不为贤人者,无是理也」。

如果离开家庭教育,单方面地提倡因果报应说,则因果理念就难以落实于伦常日用中去,而且亦使子女失去了童年教育的大好时机。相反,如果离开因果报应说,单方面地提倡家庭教育,则会导致家庭教育迷失根本方向,亦甚难得实益。

所以大师说:「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此二法互相维持,方能令后之子弟,不致悉入彼兽域。否则,纵有教育,亦难制彼不随邪转也。」单

翼难以高飞,只轮不能致远。唯有把因果与家教结合起来,方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与真实意义。印光大师骨子里认为:近代中国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庭失教而且不提倡因果所致,故说:「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一班无知之民,被外界邪说之所蛊惑,竞倡废经废伦,直欲使举世之人,与禽兽了无有异而后已。其祸之烈可谓极矣。推原其故,皆由家庭失教,并不知因果报应之所致也。」正因如此,他才尽其毕生精力极力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以挽救世道人心。

印光大师认为,家庭教育能否付诸于实践并取得良好成效,关键在于母教能否落实。他不主张女人参政议政,他认为女性应以「相夫教子」为天职。女人在家庭教育中起枢纽作用,因为母亲是孩子的先天模型,毕竟孩子从母胎中生出,并且孩子自小须由母亲喂养观照,所以孩子与母亲的接触更多,距离亦近。言传身教,皆从母亲身上体现出来,以故母教万分重要。注重母教,是印光大师家庭教育思想中的另一大特色。这一母教思想源于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但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地位是不分轩轾的,只是责任与分工不同而已,并无地位的高下不同。

所谓严父慈母,和合酬唱。乾为大父,有普覆万物的力用;坤为大母,有承载万物的功能。父以刚克,母以柔济。与传统教育思想相较而言,大师特别强调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说:「世乱极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徒劳。其本所在,急宜知之。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于此讲求,治何可得乎!」他认为家庭母教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的根本,这无疑是在提升女性地位。

母教之所以如此重要者,大师说:「以人之性情,资于母者独多,居胎则禀其气,幼时则习其仪。其母果贤,所生儿女,断不至于不肖。譬如镕金铸器,视其模,即可知其器之良否?岂特出模方始知之哉!」毕竟子女是禀父母之精血和合而成,但须在母胎中长养九个月零十天的漫长岁月,所以母亲是造就子女的先天模型,子女从小与母亲较为亲近,所受影响自然亦大。所以,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充当主干角色,须以内贤身份而相夫教子也。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欲陶铸出优秀的子女来,须先修正其母的思想品行。由于母教在家教中起关键作用,所以印光大师特别强调善教女子的尤为重要性。唯有优秀之女子,方能有贤妻良母,乃至孝子贤孙。「吾故曰:教子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为尤要。以人之幼时,专赖母教。父不能常在家内,母则常不离子。母若贤慧,则所行所言,皆足为法。见闻已熟,心中已有成规。再加以常常训诲,则习已成性。如镕金铸器,模型若好,器决不会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为紧要也。以贤母由贤女而来,若无贤女,何由而有贤母!无贤母,又何由而得贤子女哉!」大师具超人的睿智,故能把家教中所涉及的前后因果理得如此清晰,高唱「教女比教子尤为紧要」的阳春白雪。

在突出母教的重要前提下,印光大师又提出了母教应从胎教开始的主张。这一思想的来由,亦是直承了传统的家教思想。《颜氏家训·教子第二》云:「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子生咳提,师保故明,孝仁礼仪,导习之矣。」据西汉刘向编著的《列女传》记载:「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婬声,夜则令瞽诵诗。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矣。」胎教思想在中国的传统家教中源远流长,据印光大师的研究则源于周朝三太生了三代圣人,奠定了周朝家八百年的业绩。即太姜生季历;太任生文王;太姒生武王、旦公。

之所以称女人为「太太」者,源于周朝「三太」的相夫教子之天职。中国传统的胎教,意在要求其母从自己日常之「视、听、言、动」处提升修养工夫,其言行举止须与礼节脗合而不相违,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往也。印光大师深谙《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云「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的要旨,而又特别提出了「戒杀、念佛」在胎教中的重要性。他甚有见解地说:

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尤宜永断腥荤,日常念佛,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则其生时,必安乐无苦。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姿聪明。

在大师看来,戒杀、念佛是落实胎教的真正下手方便处,并且简便易行。一心念佛不间杂念,则自可确保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正念,以佛号功德加持力不可思议故。永断腥荤,能培养慈悲、温柔、贤惠的性格,亦能确保内心的安静,不起瞋生气。内心起瞋生气会影响到胎儿的健康,人一旦生气起来则周身遍体都会排放出「贪、瞋、痴」等毒素,自动流产或残聋瘖哑等现象多因母体起瞋生气所致。在佛教认为,葱、蒜、韭、薤、兴渠等荤菜,生吃秽气太烈,容易让人增长瞋心;熟食增长淫欲,不利于净心。

所以佛弟子须断荤。断腥者,意在戒杀食素。素食有益健康,并且亦能长养慈悲心。为了能让胎儿在母体中禀受正气,健康成长,印光大师就提出了「戒杀、念佛」的胎教思想。又鉴于女性疾苦较多,往往会出现难产之障故,他教孕妇平日多持观音圣号。他说:「从受孕后,其形容必须端庄诚静,其语言必须忠厚和平,其行事必须孝友恭顺。行住坐卧,常念观音圣号……果能如此谨身口意,虔念观音,俾胎儿禀此淳善正气,则其生也,定非凡品。」观音灵感不可思议,只要虔诚持念观音圣号,自可感发自心观音的赴应示现。他在《一函遍复》中开示说:

女人临产,每有苦痛不堪,数日不生,或致殒命者。又有生后血崩,种种危险,及儿子有慢急惊风,种种危险者。若于将产时,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若至诚恳切念,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儿子惊风等患。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决定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理,死执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论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视生产为畏途,虽亲女亲媳,亦不敢去看,况敢教彼念观音乎!须知菩萨以救苦为心,临产虽 *** 不净,乃出于无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无有罪过,且令母子种大善根。此义系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我自出臆见,我不过为之提倡而已(《药师经》说:「药师佛誓愿功德,故令念药师佛。」而观音名号,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药师佛,而可念观音也)。

从上则知,大师劝女人持念观音圣号者,是出于为令女人避免难产之苦障的悲心,此义源于《药师经》。大师曾阅《达生篇》,所以他开示得细致入微。临产时念观音,须大声念唱菩萨圣号,这样决定有助于顺产。若心中默念,会因闭气而致病。若有家眷在旁照应或在别房为念菩萨圣号,彼此均沾法益,功德无量无边。世间举重物时亦须喊口号助力,何况临产哪有不出声念菩萨圣号的道理呢!千万不要因为临产时的 *** 不净,而不出声念菩萨名号,要知菩萨以寻声救苦为心,决不介怀 *** 不净。

大师对胎教深有见地,他在《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中提出了求子三要: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他强调第一的重要性说:「若不节欲,则精气薄弱,必难受孕。即或受孕,必难成人。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决定孱弱。既无强健勇壮之身力,亦无聪敏记忆之心力,未老先衰,无所树立。如是求子,纵菩萨满人之愿,人实深负菩萨之恩矣。」孩子是由父母的精血和合发育而成的,欲生勇健智慧之子女,须先确保精气的充沛。

鉴于此,大师特别提倡晚婚晚育,他认为男子须三十、女子满二十方可结婚。否则过早结婚,发育不全则所生子女亦不健全。为了确保胎儿的健全,他劝人节欲保身说:「凡求子者,必须夫妇订约,断欲半年,以培子之先天。待妇天癸(月经)尽后一交,必定受孕。天癸(月经)未尽,切不可交;交必停经,致成带病,颇有危险。又须吉日良夜,天气清明。大风大雨,雷电震闪,亟宜切戒。」

大师精通医道,所以才能说得如此周全,细致入微。他之所以能把夫妇房事之细节和盘托出,足见他的先见之明,慈悲心切。这一思想,亦源于中国的传统家教,他解释《礼记·月令》「季春,先雷三日,遒人以木铎巡于道路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一句说:

古圣王痛念民生,特派官宣布此令,又复著之于《经》,其天地父母之心乎!遒人,宣令之官。木铎,即铃;振铃俾众咸听也。巡,行也。道路,城市街巷,及乡村也。容止,谓房事。不备,谓五官四肢不全,或生怪物。凶灾,谓其夫妇或得恶疾,或致死亡。

大师提到的这些细节问题,实为胎教中的菁华思想。为了避免临盆难产之苦,他曾语重心长地说:「既受孕后,永断房事,所生儿女,必定身心强健,福寿深长。孕后交一次,胎毒重一次,胞衣厚一次,生产难一次。孕久若交,或致堕胎,及与伤胎。」他陈述孕后能否断房事之利弊,其老婆心切处在希望人人能节欲保身也。

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印光大师于1937年农历季春刻印《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时,专门撰写了《毒乳杀儿之广告》,作为附录放到书里面。其文曰:

从古以来,死儿无数,至极惨凄,举世之人,多受其祸,而悉不自知;虽古今名医之医书,亦绝未言及;其可怜可悯,可悲可痛,即毒乳杀儿之一事。今为全国同胞,说其发明之来历。

余昔见一书,载一外国女人,气性甚大,生气后喂儿乳,儿不久即死。儿并无病,吃乳后即死,莫明其故。过二年又生一子,又生气后喂儿乳,儿又死。因两次如是,疑是乳性有变,取乳持*验之,系毒汁。方知两个儿子,因吃生气后之毒乳死。余因此知猪、羊、鸡、鸭、鱼、虾等皆有毒,以杀时怨恨之心结于身体,故常以此劝人吃素。

去年九月间,一老太婆来皈依,余劝其吃素,因言一切动物之肉皆有毒,又以外国女人生气后喂儿乳,两次儿皆死为证。彼言:「我两个孩子亦如是死。」因说其夫性情横暴,一不顺他意,就打,每至头破流血。儿哭,即喂乳,不久遂死,两次皆然。其媳亦生气后喂儿乳,儿即死,俱不知是乳毒死。

余去年十月,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说开示,亦说此事。若已生气,当过二、三日,候气平后,乳的毒性转作本性,再喂儿,庶不至误事。此二、三日,当用牛乳。无牛乳处,或用藕粉,或嚼饭及馒头喂之。生气之人,切不可嚼,以口水、眼泪亦有毒故。生气后抱儿在怀,若流眼泪,须避儿头。泪入儿眼,儿眼恐瞎,不可不知。从去年来,对人说此事,屡有证明。方知从古至今,因此死的孩子,不知有几恒河沙之数。

凡女人气性大者,其儿女必难成;纵成,仍是多病。其性情柔和者,其儿女必多成,且少病。欲救此灾,当从女子幼时,即令习于柔和谦逊,纵有不顺心事,亦不发生瞋怒。庶嫁后怀孕,必无堕胎,及胎儿感凶暴之气,遂成凶暴性质。生后,亦不至因生气而致儿女于横死,及多病也。

窃谓此事,关于各人家声子孙、地方风俗、国家人民甚大。以女子性情柔和,则家庭和睦,子女贤善,由一家以及一乡,则俗美风淳。无冤枉死之小孩,则国民繁盛。以繁盛之贤善,为国家之人才,国运必定昌泰。国泰则天心顺,雨旸时若,而物阜民康矣。愿见闻者,展转传布,遍及中外,以遂天地好生之心,则幸甚。

大师悲悯天下的孩子死得冤枉,因此在给弟子的书信中屡次提醒做母亲的要避免生气后给孩子喂奶的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印出后,大师给南京一弟子寄了几本。该弟子把书中的《毒乳杀儿之广告》说给妻子听。他的妻子是西洋人。听了以后说:「生气之后的奶叫做火急奶,气平以后过半天就可以喂孩子。必须一生气,马上就心平气和。否则怀恨在心,乳汁难以转好。喂奶的时候要先挤出半茶碗倒掉,再给孩子喂奶就没有问题。如果过三天,奶或发胀痛,反为不美。」又说「月经来时,亦不可生气,一生气月经即止。」该弟子写信把上述情况告诉了大师,大师就叫印刷厂改纸板,把「过三日喂乳」改为「心平气和后半日喂乳」。毒乳杀儿的事,是大师在生活实践中的总结与发明。他在给张德田居士的信中亦叮嘱他注意防止毒乳杀儿,大师说:

女人一受孕,不可生气,生大气则堕胎。兼以乖戾之气,过之于子,子之性情,当成凶恶。又喂儿奶时,必须心气和平。若生大气,奶则成毒。重则即死,轻则半日一日死,决无不死者。小气毒小,虽不死,也须生病。以故爱生气之女人的儿女,死的多,病的多。自己喂,雇奶母喂,都是一样。生了大气,万不可喂儿奶,须当下就要放下。令心平气和,过半天再喂。喂时先把奶挤半茶碗倒了。奶头揩过再喂,就无祸殃。若心中还是气烘烘的,就是一天也喂不得。喂则不死,也须大病。此事古今医书均未发明,近以阅历方知其祸。女子从小就要学柔和谦逊,后来生子,必易,必善,必不死,必不病。凡儿女小时死病,多一半是其母生气之故。少一半是自己命该早死。天下古今由毒乳所杀儿女,不知有几恒河沙数,可不哀哉!

从大师发《毒乳杀儿之广告》一事,可以看出大师完全是从利益众生的立场为出发点的,根本不顾及别人说闲话。不管是谈胎教、节欲报身,还是谈论产妇念观音和毒乳杀儿,都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离苦得乐」的。

印光大师的胎教思想与传统的胎教思想虽稍有差异,但其精神基本一致,悉皆主张欲为人母者应束身培德,以使胎儿禀受正气,这也正反映了他「修己以治人」的教育理念。教育的对像,从狭义而说,仅指子女而已;从广义而言,还包括父母、兄弟、夫妇等。只不过于父母言孝,于兄弟言友爱,於夫妇言和顺而已。究其实义,都是教育,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修身治己,故云:「教子女,当于根本上着手。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忍辱笃行;以身为教,以德为范。」印光大师的家庭教育思想直接源于他「即出世而入世」的积极救济本怀,他融佛法教育理念入世俗教育事相中去,而又摄世俗教育事相归佛教教育理念中来。所有这些,与他的幼承庭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总结】印光大师挽回?印光大师经典语?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更多关于“印光大师经典语”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

在线情感咨询,二级心理咨询导师

标签: 印光大师挽回

👉注意《在线测算》付款后显示结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复制成功
微信号: 13410881630
添加老师微信, 1对1情感疏导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