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挽回面子典故?挽回面子的例子?情感问题解答,找映森唤爱“挽回面子典故”的正文如下:
情感目录一览:
- 1、为面子而奋发的典故
- 2、孔子被土匪抓住驳到哑口无言,出自哪里
- 3、谁知道古人关于面子问题的故事?
- 4、孔子的轶事典故
- 5、孔子相师这个典故讲的是孔子与谁?
- 6、唐武宗是怎么从太监手里挽回了皇权的面子的呢?
为面子而奋发的典故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韩信用兵讲究出奇制胜,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与韩信有关的成语故事约有三十个,下文将用十个常见的成语串联起韩信的一生。 一、胯下之辱 韩信未成名时,在街头碰到一个恶少,恶少看见韩信背着剑,就挡住韩信的去路对韩信说:要么砍我,要么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便从容的从恶少的胯下钻过去了,这个故事其实还有续集,后来韩信衣锦还乡,找到那个恶少,恶少吓的魂不附体,韩信一笑置之,还赏了他个小官做。 胯下之辱是韩信不与小人计较,一心谋大事的写照,这句话后来成为很多英雄或狗熊受辱之后的借口,“当年韩信也曾受过胯下之辱”。。,那意思好像受了辱反而似韩信般英雄,其实英雄跟受不受辱没关系,有关系的是受辱后的表现,是奋发图强,还是继续受辱? 二、一饭千金 还是在韩信未成名之前,韩信生活困苦,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个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太太就经常给韩信分点带来的饭吃,韩信非常感激,说:将来我一定要重重报答你。老太太说:一个男人都不能自食其力,我还能指望上你的报答吗?韩信听了非常惭愧。这个故事的续集是,韩信后来衣锦还乡,找到这位当年的恩人,赏赐千金。 一饭千金,是韩信知恩图报,有颗感恩心的表现,千百年来,直至今日,这个故事对于社会建设都十分有意义。 三、推陈出新 韩信初投刘邦,刘邦不太喜欢韩信这个胯下之徒,安排他去管理粮仓。韩信对于粮仓管理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把粮仓前后开两个门,前门进新粮,后门出旧粮,一方面粮仓通风,更重要的是粮仓的新旧粮食更科学的循环,不易造成霉变。 要不说,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韩信管理粮仓,即进行了一次伟大的仓储管理革命,直到现在,“前进后出,推陈出新”,对于仓储管理仍然十重要。 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韩信第一次从汉中出兵时,一面命令大将修栈道迷惑敌军,另一方面自己悄悄率军从陈仓小道杀出,出其不意,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韩信的首次用兵,非常成功,韩信也取得了上到刘邦,下到军士的初步信任。这也是三十六计之一,很经典的一个兵家军事故事。这一招在生活中也常被广泛利用,很多事情,我们看到的都是明修栈道。 五、背水一战 韩信率军领军队攻打赵国,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军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跟破釜沉舟差不多,也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不过这一招也得看谁用,三国时的马谡后来也想来一个“背山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军士们都很害怕,不战自乱,造成街亭之失。 六、十面埋伏 对于项羽这样的盖世英雄来说,遇到韩信,真是有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十面埋伏之下,四面楚歌,韩信就这样把项羽逼上了霸王别姬的英雄末路。 十面埋伏是韩信高超指挥艺术的更后一战,是项羽英雄悲壮的更后谢幕,也是古代琵琶弹奏更出名的曲子,更后还是张艺谋导演的,被网友嘲笑的一部电影名字。 七、功高震主 楚汉僵持的时候,有人劝韩信:你功劳太大了,将来皇帝难免猜忌你,不如就此自立为王,三分天下。韩信却想着平常刘邦对自己不错,不忍心背叛刘邦。没想到后来一语成谶,果然应验。 提到功高震主,我们会想到很多人,第一个却是韩信,后来的就是岳飞、徐达、年羹尧等。功高为什么会震主,其实也可以理解,自古拥兵自立的大将数不胜数,赵匡胤是更成功的一个,至于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乱世时期,大将称王的更是犹如过江之鲫。 韩信用兵智商高,政治智慧却不算高明,包括项羽,都玩不过流氓刘邦“面厚心狠”,当然伴君如伴虎,“既要有本事,又显得不是很有本事”不是那么容易。萧何就曾经故意抢占民房,惹起一片民怨,老百姓上告刘邦,刘邦听得萧何弄得民怨沸腾,非常高兴,就对萧何放下了警戒的心。郭子仪也曾让自己府门日夜大开,以示自己心胸坦荡没有阴谋。想当个能臣皆忠臣真不容易。 八、多多益善 韩信被贬淮阴侯后,一次刘邦和他闲聊,问起各位大将的带兵能力,韩信都说了具体哪个大将能带兵多少,刘邦问:那我能带兵多少,韩信说:大王能带十万。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那你怎么还被我抓住了?韩信:你带兵虽然不如我,但你会带将,这却是天生的本领。 多多益善的确是韩信的带兵能力,从对话中却也看出了韩信说话挺直率,不作假,竟敢当面说皇帝带兵不如自己,幸好在刘邦的逼问下后面又圆了回来。 九、鸟尽弓藏 韩信被刘邦捉拿捆绑后,说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狡兔死掉,猎狗就被煮吃了;飞鸟打完了,弓就被藏起来了,敌国破了,谋士就得死了。古往今来,这样的事有很多,如越王勾践对于文仲,吴王夫差对于伍子胥,还有上文功高震主那几位,都是如此。 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其实后期很谨慎,怕被陷害,经常托病不出门。直到后来萧何邀请他一起入宫,韩信推不掉萧何的面子,又想有萧何在,想必很安全,就和萧何一起入宫。刚入宫,萧何就不见了,韩信接着就被吕后抓起来,在未央宫处死,年仅三十三岁。 萧何曾经月下追韩信,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保荐之功,但韩信的死却也是他利用了韩信对他的信任,所以说,韩信其实是个很感恩的人,韩信要背叛也是是刘邦先对他不起,所以刘邦猜忌韩信是没道理的。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知己是萧何,两妇人是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和后来的吕后,这就是韩信的一生概括。 以上就是关于韩信更出名的十个“成语故事”,其实韩信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一个人能有这么多成语故事,充分说明了韩信的非凡与智慧,并由此而被历朝历代传颂缅怀。
孔子被土匪抓住驳到哑口无言,出自哪里
你说的是孔子与盗跖的故事吧。不是孔子被土匪抓了,而是孔子想说服这个土匪但是被土匪拨到了。全文如下:
《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原文: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为盗跖,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窃为先生羞之。丘请为先生往说之。”柳下季曰:“先生言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听父之诏,弟不受兄之教,虽今先生之辩,将奈之何哉?且跖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无往。”孔子不听,颜回为驭,子贡为右,往见盗跖。
盗跖乃方休卒徒太山之阳,脍人肝而哺之。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
拜谒者。”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昼哺之膳。”孔子复通曰:“丘得幸于季,愿望履幕下。”谒者复通。盗跖曰:使来前!”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盗跖大怒,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丘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孔子曰:“丘闻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此上德也;知维天地,能辩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今将军兼此三者,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而名曰盗跖,丘窃为将军耻不取焉。将军有意听臣,臣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使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盗跖大怒曰:“丘来前!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且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民,是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非以其利大故邪?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由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子以甘辞说子路而使从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杀卫君而事不成,身菹于卫东门之上,是子教之不至也。子自谓才士圣人邪,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教子路菹。此患,上无以为身,下无以为人。子之道岂足贵邪?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世之所谓贤士: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丘之所以说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则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过此矣,皆吾所闻知也。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去走归,无复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白话文翻译:
孔子与柳下季是好朋友,而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盗跖。
盗跖率领着九千徒卒,横行天下,侵暴诸侯。他们攻破大户人家的府库,抢走财物, 赶走牛马,带走奴婢。盗跖一味地抢夺钱财,一点也不顾及父母兄弟,甚至不祭祖先, 将仁义礼智丢在脑后。一听说盗跖的队伍过来,大国赶紧关上城门,派兵把守,小国告 急于邻邦,请求保护,人们都很害怕他。
于是,孔子对柳下季说:"为人父者,必能教育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育其弟, 养不教,父兄之过啊!如果父兄无法教育子弟,还谈什么父子兄弟之义呢?柳下季先生, 你是当今天下有名望的仁义之士,而你的弟弟却当了强盗,成为天下的公害。你无法教 育自己的弟弟,我真替你羞耻。看在朋友的份上,我替你跑一趟,凭着我的三寸不烂之 舌,管保他回心转意。"
柳下季说:"你虽然说为父兄者必能教育其子弟,但是如果子弟硬是不听父兄的教 育,又有什么办法呢?先生虽然辩才无碍,恐怕也无可奈何。况且跖这样的人,他的心 态就象涌泉之必出,飘风之必动,难以压制。他身强力壮,善于打仗,口若悬河,善于 辩论。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他不高兴就会出言伤人,你还是别去了吧!"
孔子不听柳下季的劝告,让长于德性的弟子颜回驾车,让长于言辩的弟子子贡陪同, 去游说盗跖。
孔子来到太山之北的盗跖的军营,看见盗跖的徒卒们正在用人肝当中午饭吃。孔子 下车对负责传达的士兵说:"我是鲁国的孔丘,久闻跖将军有很高的品德,特来拜见。"
传达兵将原话告诉了盗跖,盗跖听了大怒,双目圆睁,犹如明星,毛发竖立,顶起头冠,说:"这不就是那巧言令色,欺世盗名的鲁国人孔丘吗?告诉他:你作言造语, 虚构出周文王周武王这样所谓的贤君来欺骗世人。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 生是非,多辞谬说,周游列国,迷惑天下的读书人。谎称孝悌,假言仁义,而徼幸能封 为王侯,捞取富贵。象你这样罪大恶极的人,早就应该处以极刑!赶快离开这儿,不然 的话,我将把你的肝脏摆在我的饭桌上!"
传达兵出来将盗跖的话告诉孔子。孔子又说:"我与柳下季是好朋友,希望叩见将 军尊容。"传达兵又进去了,一会儿出来说:"进来吧。"
孔子急忙进到盗跖的住所,小心翼翼地叩头拜见。拜毕,孔子始起头,看见盗跖愤 怒地坐在地上,两腿伸前,按剑瞋目,声如乳虎,说:"孔丘!过来!你所说的顺吾意 则生,逆吾意则死!"
孔子说:"我听说,凡天下之人有三德。身材高大,相貌美好,少长贵贱,见而悦 之,为上德;知通天地,辩雕万物,为中德;勇悍果敢,聚众率兵,为下德。人若具备 三德之一,就可以南面称王。现在将军兼此三德,尤其是将军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 唇如激丹,齿如齐贝,而名为盗跖,我为将军感到羞耻。将军如果能够听我的话,去掉 盗之名,实行仁义,我情愿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让各国给您修 建方圆数百里的大城,分给您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然后各诸侯国罢兵休卒, 供祭祖先。这样,将军就可以成为圣人。"
盗跖一听,大怒道:"孔丘,你过来,那些可以用利禄来规劝,可以用言辩来谏说 的人,都是愚陋之徒,我柳下跖可不是那样的人。我身材高大,相貌美好,人见而悦, 是父母所生,即使你孔丘不说,我自己也明白。而且我听说过:喜欢当面奉承人的人, 也喜欢在背后诋毁人。今天你用大城众民来规劝我,不是将我做为愚陋之徒吗?大城众 民难道能长久保持吗?城之大者,莫过于天下。尧舜都曾经富有天下,而他们的子孙却 无置锥之地。商汤周武立为天子而后代绝灭。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所占有的权势与利禄 太大,而招来了别人的争夺吗?
我听说过:远古的时候,禽兽多而人类少,于是人在树上做巢居住以避猛兽的袭击。 他们昼食橡栗,暮牺木上。那时候人们不知道穿衣服以遮蔽身体,不分男女,裸体行走, 冬天冷了,就用夏天积累的薪取暖。他们夜晚睡觉则无恶梦干扰,白天行动则恬然安详。 那时候,男女之间没有固定的配偶,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人 们耕田而食,织布而衣,没有互相陷害之心。这就是至德之世。
但是,到黄帝的时代,这种高尚的道德就失掉了。黄帝是一个贪婪而好战的人,与 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人民死伤无数。到了尧舜的时候,就安排了许多官僚来 欺侮百姓。商汤将自己的君主流放,武王将商纣灭亡。从此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就成为天下的道德。商汤周武以后的君主,都是扰乱百姓的东西。
而你孔丘却将商汤周武说成是圣人贤君,让诸侯模仿,而且用你的口才替他们辩护, 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你不是为了以此来谋求富贵是为了什么呢?你本来是更大的 盗贼,而天下人却反而说我是盗跖,我看倒是应该将你称为盗丘!
你孔丘今天来教训我,倒先看看你教育的弟子吧!你用甜言蜜语哄骗子路跟随你, 让子路放下他的长剑,摘下他的高冠,装扮成一个儒生模样。人们都说,孔丘能止暴禁 非,但是,更后,你的高足子路还是图谋造反,欲杀己君,因事不成被剁成肉酱。难道 你的仁义道德还是好东西吗?
况且世人所敬仰的,莫若黄帝。黄帝好战,血流成河。其它你们编造出来的圣人哪 有一个好人呢?尧为不慈之父,舜为不孝之子,禹为了保住帝位而操劳成疾,汤将君主 流放,文王因谋反而被囚禁在羑里,武王杀死商纣。这六个人,是你所谓的圣人,实际 上都是见利忘义,强反情性的恶棍,哪儿讲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呢?
再看看你所说的那些贤士。伯夷叔齐兄弟,互相辞让君位,而辞别孤竹国王,来到 首阳山下,活活饿死,不得埋葬;鲍焦假装高洁,攻击世俗,抱木而死;申徒狄因进谏 不被重用,就负石自投于河,葬身鱼腹;介子推是一个愚忠的人,自己割下大腿上的肉 让文公吃,而后来文公背叛了他,介子推愤怒地离去,抱木而烧死;尾生与一个女人约 会于桥下,女人一直没有来,后来大水冲来,尾生为了守信还不离开桥下,抱住桥柱继 续等待,被活活淹死。这六个人的愚蠢,无异于猪狗,他们的可怜,无异于乞儿。为了 图个忠孝节义的名声,就将自己宝贵的生命轻轻地扔掉,可悲!可悲!
还有那些所谓的忠臣。什么王子比干,什么伍子胥。王子比干因忠而被剖心,伍子胥因忠而被沉于江水,自古忠臣不得好死!所谓的忠臣,实际上是天下人的笑料。
孔丘,你还用什么来劝说我呢?你若说那虚无飘渺的鬼神之事,则我不会相信,你若说这可见可闻的人事,则我比你清楚得多,你骗不了我。
现在,我来告诉你人之常情。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的欲望:目欲视色,耳欲 听声,口欲察味,意志欲得到实现。而人生在世,上寿不过百岁,中寿不过八十,下寿只有六十。当今天下,昏乱不堪,人生失意多于得意。一月之中除掉病、瘦、死、丧、忧患之外,能够无忧无虑,开怀大笑的只有四五天而已。天地是无穷的,而人生是有限 的。将有限的人生寄托在无穷的天地间,就象骏马在破墙的缺口之间奔驰而过,忽然而 已。在短暂的生命之中,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意行动,不能保养自己的寿命者,都是愚蠢之人。而你孔丘所说的这些就是愚蠢之行,是我所不取的。赶快滚开,不要再说了。你 所说的那一套都是虚伪巧诈之事,并不能全生保真,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谁知道古人关于面子问题的故事?
廉颇负荆请罪 为了国家放弃面子
勾践卧薪尝胆 为了复仇放弃面子
孔圉不耻下问 为了求学放弃面子
具体内容:
负荆请罪: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更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卧薪尝胆: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更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不耻下问: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孔子的轶事典故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公元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孔子于68岁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国更早的图书整理者,相传他整理《诗经》、《尚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孔子在整理文献中,创立了揭示文献“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录学方法。为《诗》、《书》作序,或附于书后,或临于书首,或另出单行,这在揭示文献的内容上起重要作用。孔子整理图书所定的《六艺》,对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在《别录》、《七略》书目分类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向他提建议,“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矣”。孔子通过国家的藏书,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 他所收藏的图书主要以《诗》、《书》、《礼》、《乐》、《春秋》等。《公羊解诂》载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说明在编定《六经》时,广泛搜集各国典籍。故后,“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更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孔子相师这个典故讲的是孔子与谁?
孔子与项橐。
简介:
一天,七岁的项橐和小伙伴们在路上玩筑土为城的游戏,正巧孔子率众弟子经过。他们只顾埋头游戏,没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车。
孔子弟子下车责备,项橐回答说:从古至今,只有车避城,哪有城躲车?孔子看小小的项橐说得头头是道,心里欢喜,便令弟子绕道而行。
孔子心想,这小孩聪明,我倒要考考他,便问: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
项橐想了想,回答说: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儿,空门没有门闩,舆车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
孔子听完,暗暗吃惊项橐的聪明。项橐接着反问孔子:鹅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雁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回答:鹅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雁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树心坚实。
项橐笑着说:不对!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竹子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竹心坚实吗?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
扩展资料
典故轶事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孔子
唐武宗是怎么从太监手里挽回了皇权的面子的呢?
唐朝中后期,王朝摇摇欲坠,外面藩镇割据,称霸一方,朝内宦官把持朝政,皇帝无权。
公元864年,年仅33岁的唐武宗病危,而后宫的太监们坐不住了。他们心里头更大的一件事就是——唐武宗还没有立太子。
他们知道,想要继续横行霸道,必须要能够把皇帝握在手心。因此,这个新皇帝,绝对不能是强势的皇帝。
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人——李忱。
李忱不是唐武宗的儿子,那么李忱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呢?
原来,唐武宗的儿子们都太小了,不适合当皇帝。宦官们想来想去,只好选择一个成年人,但却没什么头脑的人来当皇帝,因此选中了李忱。
李忱是唐宪宗的儿子,从小就少言寡语,搞得大家都以为他是脑子不灵光,导致说话有障碍。
尤其李忱的母亲在后宫的地位不高,大家看到它,都喜欢欺负他。而李忱面对别人的欺负,竟然从来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大家更是认为这就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人。
后来,李忱的“智障”在后宫就出了名。
有一次,唐文宗在举办宴会的时候说:谁能让李忱说一句话,他大大有赏。结果大家一拥而上,纷纷鼓动李忱说话,他就是一个字都不说。
太监一想到未来有这个傻子当皇帝,简直能活成神仙,于是赶紧把他推到了皇帝的宝座上。
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个傻子的心里,住着一位千古名君。
李忱上位后,很快就利用自己的手段,把唐武宗的心腹李德裕清除出了朝廷,结束了几十年的牛李党争。
不仅如此,他还控制的宦官势力,让原本指望着能更加横行无忌的宦官一下子失去了权力。宦官这时才发现,自己面对的傻子,竟是一个韬光养晦的大英雄。
李忱平时很爱读书,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官员的管理。在他的治理下,一度摇摇欲坠的唐朝竟然有了中兴的征兆,史称“大中之治”。而这位皇帝也得到了一个绰号,被推到了和唐太宗一个级别——史称小太宗。
【综述】挽回面子典故?挽回面子的例子?不懂就看,不知就学,更多关于“挽回面子的例子”的答案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