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淇县感情挽回?河南郑州情感挽回公司?不懂就往下看,情感精细讲解“淇县感情挽回”的内容如下:
情感目录一览:
- 1、传说商纣王,并非死于朝歌大火之中?是否属实?
- 2、有谁知道含英咀华或良金美玉的成语故事?
- 3、说说历史上那些身世传奇的女诗人(一)
- 4、有没有人认识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同济大道西段 一个87年属兔叫李亮的男生,我很想找到他。
- 5、吊唁春秋卫国危亡诗篇《诗经·墉风·载驰》原文注解与鉴赏
传说商纣王,并非死于朝歌大火之中?是否属实?
殷纣王五十二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一战,纣师由于前卒倒戈,战争上败涂地。纣王身死国亡,六百年殷商社稷,毁于一旦。但有关纣王的死,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
“甲子曰,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赴火而死。”
司马迁在《周本纪》中也说:
“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根据司马迁的这一记载,则纣王是在牧野兵败之后,反走登于鹿台,被火烧而死的。这就是纣王被火烧说的来源。由于司马迁的这一记载,关于纣王的死,后世多从此说。但司马迁的这一说法,不无令人可疑之处。如司马迁所说,纣王必是在牧野兵败之后,感到日暮途穷,反戈无力,愧对其列祖列宗,遂登鹿台被火烧而死。既是如此,纣王为什么不退走王宫,死于宗庙,一表其愧对其列祖列宗的心迹,而却登上鹿台被火烧而死?鹿台是纣王藏财聚宝的地方,难道是舍不得他的财宝,才赴鹿台而死,但被火烧而死,又何能有助于他财宝的保存?且以纣王的为人,刚强自信。他决不会因一次战争的失败,而即自寻死地。何况牧野的占败,纣王是不甘心的。他自信有翕在天,他不相信一个地方百里的小国,会把他打败!从而心灰意冷。被火烧殉国,何况纣王还有他的野战军呢?所以司马迁的纣王兵败被火烧说是不可信的。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结纣王的死,也曾提出过不同的说法。且看《史记·齐太公世家》说:
“十一年正月甲子。拆於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
《史记·鲁周公世家》也说:
“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
根据司马迁的这一记载。可知在当时,有关纣王的死,除被火烧说外尚有被武王擒杀的说法。司马迁的这个说法,是否空无所据?我们且看早于司马迁的史书,对纣王的死是如何说的。
“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左传·昭公》
“纣无待之备,故杀。”《墨子·七患》
“武王胜殷杀纣。”《墨子·辞过》
“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墨子·非攻》
“昔者,武王之攻殷诛纣也,……。”《墨子·明鬼》
“武王杀纣于鄗宫。”《尸子》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
“武王亲禽受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下之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竹书纪年》
“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韩非子·初见秦》
“而武王擒纣于牧野,……”《韩非子·喻老》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
“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於牧野而纣为禽。”《吕氏春秋·简迭》
“汤、武有放、杀之事。”
注:成汤放桀於南巢,周武杀殷纣於宣室。”《吕氏春秋·当务》
“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吕氏春秋·贵因》
“纣居於宣室,而不反其过,而悔不诛文王于 羑里。”《淮南子·记论训》
“武王甲卒三千,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淮南子·本泾训》
从上述史料,可知司马迁在《齐太公世家》和《鲁周公世家》所说纣王是被武王擒杀的,是有根据的。但早于司马迁的史书所说纣王的死,除说纣王是被武王擒杀外。也有说纣王是身斗而死的。如贾谊的《新书》说:“纣走,还走寝庙之上,身斗而死”。在司马迁后世的传说中,也有说纣王是战死的(见《封神演义》)。但不管是史书还是传说,都没有说过纣王是被火烧而死的。我们不知道司马迁在《史记》的《殷本纪》、《周本纪》中根据什么说纣王是被火烧而死的!总之,根据史书所记,纣王的死,不外在班次:一、被火烧说。二、擒杀说。三、战死说。这三说中被火烧说是不足信的,身斗于玉门外是可能的,被武王所擒杀,怕是纣王身死的真正原因。试申述:
牧野之战,纣师虽因前徙倒戈,战争溃败下来,但纣王的军队,不单是奴婢和战俘,还有自由民和宿卫军。他们于前徙倒戈后,虽然被迫且战且退,但在玉门外,他们必然被纣王重新组织起来与周师作背城战,以挽回失败的战局。这时在巍峨的玉门关外,必然曾展开一场惨烈的争存亡的战斗。但见战车驰骋,烟尘弥漫,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双方撕杀之烈,拼搏之惨,天地为之列光,鬼神为这饮泣。尸横遍地,沧河水赤。但由于纣王的前军,参加了周师的阵列,使周师的战斗力,大大地加强。玉门关一仗,纣王又打败了。不得已展开一场惨烈的撕杀,这由今天在鹿台捡到的铜镞为证。但由于武王的甲士个个都是披有“阙巩之甲”,这种甲是箭穿水透的。尽管凭险顽抗的纣师矢飞如蝗,也奈何不得步步进逼的周军。纣王只得撤兵朝歌寨,但在撤兵朝歌寨途中,纣王被周兵所擒获。被擒的纣王,据说先被囚于宣室,后来终于被周武王所杀死。
因而我们认为,纣王是被周武王擒杀的说法是可信的。
有谁知道含英咀华或良金美玉的成语故事?
并不是所有的成语都有典故,有的只有出处,楼主还是换两个成语吧!
如: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南柯一梦
这个成语来源于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一梦”有时也指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无缥缈。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 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 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 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 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哀鸿遍野
解释: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爱屋及乌
解释: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原文中所谓“余胥”,是指地位更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这段记载,与《说苑》所载内容相仿。不过“余胥”一词写作“胥余”,两者的含意也不一样。“胥余”已不属胥史等级,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隶或刑徒了。例如商纣王时的“太师”箕子,因对纣王不满,被囚禁而装疯,甘当奴隶,所以《庄子》称他为“胥余”。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国更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做“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安步当车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 正以自虞。”
释义 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故事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 “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 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 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 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 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 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 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 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 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 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 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 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 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 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 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 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 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 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 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 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 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安然无羔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说说历史上那些身世传奇的女诗人(一)
一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诗人的数量不知几何。虽然只有一小部分是女诗人,但无疑也不是个小数目了。只是她们大多尚未被人们所认知。那么,历史上第一位具体可考的女诗人是谁呢?
她就是许穆夫人。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姬姓,卫公子顽(卫昭伯)和宣姜的女儿。出生于春秋时期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有此名。
她在《诗经》里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诗中描写了许穆夫人自己少女时代留恋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异国,却时常怀念养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泉水》写夫人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种种活动及寄托她的忧思。
更*的《载驰》则反映了这位传奇女子的英雄气概。当时北狄侵卫,许穆夫人闻知祖国被亡的消息,异常悲痛,决然驰驱至漕,归唁卫侯,并要控于大邦,拯救卫危。半路上,被许国的大夫追上迫回后,夫人对此十分愤怒赋《载驰》一诗,痛斥了许国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达了一个女子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当齐桓公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派公子无亏率兵救援卫国,使卫国避免了一场灾祸。此后,卫国又得到复兴。全篇如下:
在诗经众多的诗篇中,女诗人其实并不算少。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就明显来自一位女诗人。可惜的是绝大多数诗人(无论男女)并未留下姓名。而《毛诗序》等诸多解说又多有穿凿附会。
我们今天能知晓的《诗经》中极负盛名的女诗人当推庄姜。
庄姜是春秋时齐国的公主,姜是齐国皇族的姓,因为嫁给了卫国国君卫庄公,人称庄姜。更早出现在《诗经》里的一位美人,出身贵族,侯门之女,且美丽非凡。庄姜因为出身高贵,嫁得也是国君,出嫁时很是风光。有诗《硕人》为证:
其中“手如柔荑”句堪称我国古代赞美女性容貌诗句中的一座高峰。也足以想知庄姜倾国之色。
即便如此,庄姜日后的生活并不快乐。由于婚后无子,遭到冷落,而古代诸侯又多朝三暮四。卫庄公后来娶了陈国之女厉姒,再娶了厉姒的妹妹戴妫。卫庄公脾气暴戾,对庄姜非常冷漠。在凄凉落寞之中,庄姜和卫庄公的小妾戴妫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我们难以知道两人之间经历过什么。唯有一首被称为“万古送别之祖”的《燕燕》可以想见两人之情谊深厚:
此诗写于两人分别之时,深婉沉痛。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那个音信难以传递的年代,每次分别都可能是诀别。我们不禁惊叹庄姜真可谓是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又为其身世浮沉而惋惜。据朱熹考证,她所作之诗还有《终风》、《柏舟》、《绿衣》和《日月》几首,但存在争议,尚不能完全确认。
二
汉代期间,《诗经》为传统的民歌继续发展。这时期也有不少没有被记录名字的女诗人。私以为,其中更为*的当属《上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至于那首《白头吟》,“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也是其中代表,本来也是民歌,被一些小说家附会为卓文君所作。代表汉代诗歌更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样强烈的女性情感告白。
说到汉代被记载下来的女诗人,需要先提及的是刘邦宠姬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这是一首为刘邦所作的汉代祭祀用歌,全诗共十七章,内容以歌颂初创的汉朝为主,古奥典雅。
汉武帝时,远嫁乌孙的公主刘细君在茫茫的异国他乡则留下了沉痛的诗篇《悲愁歌》:
她仅在乌孙过了五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欲返乡而不得,便匆匆香消玉殒。
这时期取得了较高历史评价的女诗人是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2年)。她是汉成帝刘骜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她也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团扇歌》。
《团扇歌》全诗如下:
这首诗显然是落寞的嫔妃生活中的一段脚注。汉成帝自宠爱赵飞燕姐妹后,日益疏远了她。班婕妤进而以团扇自比。此后团扇成为一个*典故而为历代文人所引用,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即出自此典故。
与刘细君经历类似,而坎坷过之的女诗人是蔡文姬。虽然很多人已经从《三国杀》和《王者荣耀》中知道她了,却不一定了解这位大才女的漂泊之悲。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孩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由于只是赎回了她本人,无奈母子诀别。曹操后将其嫁给董祀。史称“文姬归汉”。
起初董祀对其感情淡漠。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琰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而董祀也改变了对蔡文姬的态度,两人从此恩爱有加。
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代表作是记叙她不幸遭际的《悲愤诗》二首和古琴曲《胡笳十八拍》,哀婉动人。《悲愤诗》从“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写起,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也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
三
至于两晋南北朝的女诗人,名气较大的则有以下几位:
左棻,大文豪左思之妹,因才华过人而被晋武帝司马炎纳入后宫。但实则做为花瓶,因容貌丑陋常年不得宠爱。传有和哥哥左思回赠诉苦的《感离诗》和《离思赋》。
谢道韫,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而成名的才女。后嫁与王羲之平庸迂腐的儿子王凝之,婚姻并不美满。她在那个以清谈为风尚的时代,对玄理有很深的造诣。原有诗文集两卷,后已亡佚。现仅存《泰山咏》和《拟嵇中散咏松诗》,前者是玄言诗,后者则感慨命运无常。
刘令娴,相比其他几位女诗人,她和夫君徐悱的婚姻还算幸福,虽然分隔两地,至少是两情相悦。常与其夫君以诗互相传递情意。有诗为证:
徐悱之《赠内》:
刘令娴之《答外》:
另有一首颇有情趣的诗《光宅寺》:
相比那些抒写身世和诉说思念的诗,此诗颇有情节性和画面感,又给人以含蓄的遐想:一座幽静无人的寺庙里,男女两人先是在长廊暗送秋波,进而瞧瞧走入殿里“逢迎”......
此诗因颇符合当时贵族对宫体诗的崇尚而名噪一时。另一方面,古代女性尚且远不如当今这般大胆开放,因此多受后世保守道学家的批判。
徐悱死后,她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祭夫徐敬业文》,全文如下。
鲍令晖,能诗文,尤长于拟古之作,*文人鲍照之妹。 钟嵘评论为:“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 拟古 》尤胜,唯《百愿》淫矣”。因家境贫寒,从小与哥哥鲍照朝夕相伴。自鲍照为官上任以来,他一直心心念念着妹妹。这年,他来到江州就职,便迫不及待地写下一封“超绝笔墨蹊径”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诉说自己此行之所见所感:
并告诫她:
鲍令晖则答复哥哥:
此后某年,鲍照还是没有在春天如期归来,鲍令晖进而写下一首《示行人》,淡雅、质朴而感人:
韩兰英,吴郡人。与鲍令晖齐名,事迹不多。宋孝武帝时献《中兴赋》,因才识被赏入宫。后长期任职宫中,为博士,教六宫书学。宫中以其年老多识,呼为“韩公”。钟嵘赞云:“兰英绮密,甚有名篇。”可见其文采。可惜的是文集已佚,目前仅存诗一首:
苏蕙,字若兰。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十六岁出落得亭亭玉立,嫁于秦州刺史窦滔。二十一岁时爱情遭遇危机,为了挽回夫君窦滔的情意,创作了流传千古的织锦回文诗《璇玑图》。一代女皇武则天亲自为了作序,记叙了这段传奇故事:
《璇玑图》集回文诗之大成,总计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各二十九字,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甚是绝妙。自诞生以来,无数文人学者为其倾倒,苏轼更是欲模仿而不得。
(苏曼殊 1915年作 璇玑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未完待续。
有没有人认识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同济大道西段 一个87年属兔叫李亮的男生,我很想找到他。
我也很想帮你找到他 但是过去的事情 现在已经无法挽回 如果继续这么回忆下去 会有更多的事无法挽回 从现在开始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吊唁春秋卫国危亡诗篇《诗经·墉风·载驰》原文注解与鉴赏
诗经·墉风·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而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樨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题解
许穆夫人,姬姓,名不详,是卫公子硕和宣姜的女儿,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人。约生于公元前690年(周庄王七年、卫惠公十年)左右,卒于公元前656年(周惠王二十一年、卫文公四年),多才多艺,且有胆识。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
这首诗写于狄人灭卫之后,卫人迁于漕这个地方,大概在卫国灭亡第二年,即公元前659年。卫懿公生性懦弱无能,独好鹤,穷其国力以求名贵品种,还荒诞地封其爱鹤“将军”、“大夫”等爵位,其昏庸无道可见一斑。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北狄见卫国国政混乱,人心怨愤,于是出兵攻打卫国,而卫国国人不满卫懿公所为,将士们不愿为昏聩的国主卖命,纷纷溃散。虽然这时卫懿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虽战死却“不去其旗”,但还是没能挽回失败的命运。卫军更终全军覆没,卫国灭亡。当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赶到漕邑,吊唁祖国的危亡,写下了这首《载驰》。
句解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悼卫侯。挥鞭赶马路遥远,到达漕邑时未久。许国大夫跋涉来,阻我行程令我愁。“载”,语助词。“驰”、“驱”:孔疏“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唁”(音yàn),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此处不仅是哀悼卫侯,还有凭吊宗国危亡之意。卫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卫戴公申。“悠悠”,远貌。“漕”,地名,毛传“漕,卫东邑”。“大夫”指许国赶来阻止许穆夫人去卫的许臣。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而不臧,我思不远。
竟然不肯赞同我,哪能返身回许地。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怀宗国思难弃。“嘉”,认为好,赞许。“视”,表示比较。“臧”指好,善。“思”,忧思。“远”,摆脱。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閟。
竟然没有赞同我,无法渡河归故里。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恋宗国情不已。“济”,止。“閟”(音bì),同“闭”,闭塞不通。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樨且狂。
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言”为语助词。“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蝱”(音máng),贝母草。采蝱*比喻设法救国。“怀”意为怀恋。“行”,指道理、准则,一说道路。“许人”,指许国的人们。“尤”,责怪。“众”,指“众人”或“终”。“樨”为幼稚的意思。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芃”(音péng),草茂盛貌。“控”,往告,赴告。“因”,亲也,依靠。“极”,至,指来援者的到达。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考虑上百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之”,往,指行动。
评解
全诗共分四章,不同于《桃夭》、《相鼠》等篇每章句数、字数甚至连意思都基本相似,本诗富于变化,思想感情也复杂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的叙事抒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现实所引起的内心矛盾出发。所以诗歌的形式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变化,形成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节奏。
许穆夫人那始终不渝的救国之志、爱国之心,在马车上飞驰的宗国大爱、骨肉之情、高远胸襟与果决的气度,以及诗中所彰显的刚强、果决、有胆有识的巾帼英雄形象,甚为恣肆。这样的真挚情怀,自然是更能够感动人的。许穆夫人的诗流传开来,齐桓公闻得,感其心而派公子无亏帅车300乘、甲士3000人,帮助卫人防守漕邑。后来,又联合诸侯迁卫都于楚丘,使卫国得以灭而复存,从此又延续了400多年。
屈原
作者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字灵均。他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郢都也为秦兵攻破。此时,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亡。
【概述】淇县感情挽回?河南郑州情感挽回公司?情感困惑联系客服,更多“河南郑州情感挽回公司”的解读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