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挽回韩信?张良救韩信

万物惊秋 93 0

👉注意《在线测算》付款后显示结果!

【绪论】张良挽回韩信?张良救韩信?看透不说破,做到心中有数“张良挽回韩信”的内容如下:

情感目录一览:

张良在韩信死后是如何求得一线生机的?

韩信

公元前196年,史上第一位皇后吕雉与萧何设计,将韩信骗至长乐宫将其杀害,并诛其三族。韩信死时才35岁,正值一生中更年富力强的年纪,而在他遇害时,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并没有出手相救,而是无动于衷,这是为何?

"要挟"之举埋下君臣决裂的伏笔

事实上,张良之所以不救韩信,主要原因是他救不了,就算他有这个心思,也是螳臂挡车,因为在刘邦和吕后的心里,韩信的结局早就被决定好了,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必死无疑。

韩信之所以必死无疑,究其根本其实就是因为他太牛了,已经严重威胁到刘氏的江山和吕后的地位。韩信在跟随刘邦征战四方时,功勋显著,擒魏破赵、踏齐灭楚,可以说在汉朝的建立过程中,过半的功劳都是韩信立下的。任何一个朝代倘若拥有这样的功臣,都会是皇室的荣幸,但同样,也是悬在皇帝心口上的一把利刃。

汉初三杰

诚然,韩信是有巨大的野心的,但这份野心未必是想取代刘邦,自立为帝。因为早在汉朝建立之前,韩信就曾向刘邦提出过将天下分封给各个大功之臣的建议,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是想掌权的,他想做一个坐拥封地和爵位的异姓王。

这一点在日后楚汉决战之时,韩信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便可以证实。时值刘邦要与项羽决一死战,而刘邦要想赢,韩信是绝对不能不来的。

此时韩信身在齐国平定叛乱,面对火急火燎的刘邦,他提出了封自己为齐王的要求,迫于形势,刘邦无奈答应了,也正是此举为日后的君臣决裂埋下了祸根。

西汉初年七个异姓王势力范围

皇权之下的牺牲品

但真正置韩信于死地的是他自身的性格和刘邦的帝王心术。刘邦建汉称帝后,韩信作为功高震主的开国功臣,自然而然的也就对他产生了猜疑,更多的则是忌惮。

刘邦之所以忌惮一是因为韩信不仅能打,还很年轻。在多年的征战中,韩信的英勇奋战出生入死刘邦都看在眼里,尤其是在项羽死后,当世再无人能够在军事上与韩信掰手腕。可以想到,在刘邦百年后,若韩信起兵造反,那汉室会很可能不复存在,别的将领诸如彭越英布之流,若跟韩信对上,结局只有俩字——白给。

另外,刘邦在建立汉朝时已年过半百,其他诸如萧何、曹参之辈更是已经年过花甲,而此时的韩信,才刚刚30岁,正直血气方刚,这么年轻的一位开国功臣,想必是个皇帝都不会安心吧。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吕雉

偏偏韩信是一个不懂收敛的人,与其说不懂,不如说是不会。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自从项羽死后,当世已无人能与韩信在领兵打仗上一较高下,再加上曾经有过"胯下之辱"的耻辱,功成名就的韩信自然就心高气盛。

虽然韩信更后是死于吕后之手,但杀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没有刘邦的默许?何况在吕后心中,韩信这个人势必不能在刘邦死后为自己所用,严重阻碍了她想独揽大权的计划,况且她的儿子,即太子刘盈过于软弱,手无缚鸡之力,以至于刘邦想用"不类我"为由废除太子,而她本身一介女流也不可能与韩信争锋,所以只能先下手为强,以绝后患。

必死之局,足智多谋的张良也无可奈何

韩信的锋芒太过锋利,锋利到足以刺穿刚刚建立的汉室皇权,这决定了韩信是必死无疑的,也决定了他遇害时,张良是势必救不了他的。就算真的救下来了,也只能救一时而救不了一世,韩信更终的结局并不会因此改变,张良也会因此彻底得罪吕后,搭救不成,说不定还会把自己的命也搭进去。

萧何月下追韩信

值得注意的是,张良和韩信虽然同在刘邦麾下效力,但两人的交情并不深。他们之间的接触更多是出于工作需要,如和韩信共同整理兵书,序次兵法之类,除此之外并没有多深的交情。况且,就连和韩信交情匪浅的萧何都亲自参与杀害韩信一事,他这个局外之人好像并没有什么非救韩信不可的理由吧?

此外,在张良看来,韩信也不值得他去救。众所周知,张良是一个足智多谋、深谋远虑的人,面对树大招风不会收敛的韩信,饱经风雨的张良难道看不出刘邦吕后的心思吗?不会的,所以,纵使韩信功勋显著,但他张扬的性格和尖锐的锋芒让张良在心里对他的结局早有了判断,自然在韩信将死之际也就不会出言相救。

所以,张良对于韩信的死,更多的是一种对英雄落幕的怜悯和感慨,除此之外并无他处。

西楚霸王项羽

韩信孤家寡人无人能救

张良救不了韩信,那么有没有人能够救下韩信?很遗憾,答案是没有。韩信未发迹还在淮阴时,便穷困落魄、孤身一人,投靠项羽时,由于曾经受过"胯下之辱",所以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后来他投奔刘邦时,韩信也是孤身一人,在军中也没有发展自己的嫡系势力。

也就是说,韩信没有朋友,至少在精神层面上是的。这样的人,哪怕有一些好友,那这些"朋友"也是有具有强烈目的性的,陈平正是如此,他曾救过韩信,不是因为他和韩信关系多么铁,而是出于一种赌博心理,把他的资本押在韩信身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人,又怎能指望?

退隐江湖换得一线生机

韩信死了,更高兴的莫过于吕后了,因为她已经扫清了掌权路上更大的障碍,而刘邦此时已经身患重病,也没多少日子了。与韩信相比,张良虽然没有那么耀眼的军功,但作为刘邦的谋士,同样为汉室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朝廷中声名赫赫,但与韩信更后惨死的下场不同,张良更后是病逝的,落得一个善终。

吕后没对张良动手,是因为在刘邦想将她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废掉时,正是张良为她出谋划策,才使刘邦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张良就此赢得了吕后的好感,再加上他是个文臣,手中没有军权,对吕后,对刘氏江山造不成什么威胁,所以便活了下来。

西汉孝惠皇帝刘盈

日后刘邦对手握重兵的七个异姓王来了一次大清算,没有对张良、萧何这些文臣动刀,更说明了在刘邦心中,只有那些掌管兵权的开国功臣、异姓王才是汉室真正的威胁。

张良在晚年时选择隐居不问朝政也是世人普遍认为他能善终的更大原因,但这真的是张良的本心吗?他的祖父和父亲共辅佐过五代韩国君主,官任宰相大权在握,身为名门之后的张良难道不想续写荣耀?

张良在刘邦和韩信有矛盾时,是如何缓解二人关系的?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在垓下展开了一场决定命运的大战,更终项羽战败带着数百人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至此西楚霸王项羽的时代结束了,环顾宇内,再也无人可与刘邦为帝。灭掉项羽后,各路诸侯和将领纷纷劝进,拥戴刘邦称帝,建立大汉帝国。

刘邦至自公元前209年起兵,前后八年时间就成了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而刘邦成功的更大原因还是他手底下有一大批誓死追随他的文臣武将,为了感谢天下诸侯和一些功臣宿将,刘邦称帝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论功行赏,给他们一个名分。

不过,刘邦的分封是分几次进行的,第一批次大约二十多人首先被封王、封侯。萧何、韩信、张良等功劳更大的人都位列其中,张良虽然从未领兵攻城略地,但刘邦素来视他为军师,给予他的封赐更厚,并且让他自己在富庶的齐国挑选时三万户为食邑。

要知道,萧何是西汉开国第一侯,他的食邑不过也是万户。而张良毕竟不是沛县嫡系,而是半路空降,虽然在刘邦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出谋划策,但这样的封赐实在是过于丰厚了。幸好,张良是个极有智慧的人,也深知刘邦的内心。如果接受刘邦的建议,在齐国自选三万户,那么无疑将成众矢之的,不会落得好结果。

因此,张良坚持不受,而刘邦巴不得所有的功臣都像张良那样推辞,道理再简单不过,江山说到底是老刘家的,地盘能少分外人那更好不过。于是顺水推舟,封张良为留侯,让他和萧何一起受封。

头一次,不知是刘邦没有想好还是别有用心,受封的功臣只有二十余人。这显然太过小气,远远不能满足那些追随他百战余生的功臣宿将们,也达不到论功行赏的目的,甚至还会因分封不均引发事变。毕竟人都不是圣贤,将脑袋别在裤腰带,整天过着刀口上舔血的军旅生涯,到了更后谁不想跟着沾点光,弄个一官半职。

起初,这些功臣宿将们还算老实,不过是背地里争功,希望能引起刘邦的注意。可刘邦迟迟不见动静,大家的情绪逐渐低落,事态也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这时,只有张良看在眼里,忧在心中,在他看来,分封功臣确实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谁的功劳大一两句话也谁不清楚,而要想核定所有人的功劳又是一件费时费力的活儿。

不过张良认为,分封难度虽高却也不能久拖不决,说什么也要让大家心里有数,凡是有功的早晚都有名分。可是张良这份心思刘邦不清楚,而作为臣子也不好去评判他人的功劳大小。于是,左思右想,张良决定再出奇谋,让刘邦主动表态。

有一天,刘邦召来张良商议国事,却突然发现有很多人坐在地上窃窃私语,刘邦心生疑问便询问张良他们在做什么。只见张良心平气和,一脸无事地对刘邦说:"这事还用问我?难道陛下不知道他们正在商议谋反吗?"刘邦大吃一惊,如今天下初定,已无战事,谁还要造反呢?

张良这才慢慢地和刘邦拉起话茬,说这些人不是救过陛下的命,就是在战场上杀敌立过大功的人,如今您成了天子,而他们却一无所获。尽管他们也知道陛下早晚会论功行赏,可毕竟僧多粥少,陛下不可能将天下全部分给功臣,所以他们中有很多人担心得不到封赏,而且还会借这以前的错误诛杀他们,所以只能选择造反这条路了。

刘邦听张良这么一说,才觉得事态严重,可毕竟有功之人太多,不可能一下子满足大家的愿望。于是刘邦询问张良有何计策。张良说这个也好办,只要陛下将众人认为有大过失的人封为侯,那么就能解决这个难题。这对于刘邦来说再好办不过,都不用细想,眼前就有一个,那就是几次让他恨之入骨的雍齿。只要将他封为侯,大家就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不会受封。

谁这么大胆?敢把李鸿章的嫡系被虐,堂侄被杀,大舅哥被整惨!随即,刘邦下令封雍齿为什方侯,消息传到众人耳中时,大家这才放下心来。连雍齿那样受陛下痛恨的人都能封侯,以他们的功劳就更不用说了。一场因争功、分封而引起风波,在张良的谋划下,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韩信被杀,张良为什么坐视不管?

韩信被吕后捕杀,张良坐视不管就是对自己更大的保护。难不成他能站出来为韩信报仇?大家都是历史书上大书特书的聪明人,做事得考虑自己能得到啥,张良出来帮助韩信图啥?为了得到全家掉脑袋套餐?还是被韩信封为万户侯?要说封侯,张良已经是万户侯啦。从来都是专升本,没听说有人愿意本降专。总不至于韩信造反成功当了皇帝提拔张良当太子吧?要说韩信被杀之后张良再去替韩信说话,那不是上赶着让刘邦感受什么叫双喜临门吗?

张良在刘邦打败项羽一统天下之后就功成身退了,虽然他没有彻底躲起来,但是表现出来的姿态告诉所有人他对世俗的事情没兴趣,大家不要去打扰他。张良先是推掉了三万户的食邑,再打感情牌要求食邑留县,以示忠心不忘本;除了刘邦遇到难题的时候出出主意外,基本上借着体弱多病的缘由,常年在家辟谷修道,以示无野心,对权力不感兴趣。如果当时有记者问张良如何看待韩信被杀,我估计张良的回答是我没看,我当时不在场。

刘邦坐江山之后就基本上没有张良的戏份了,所以我们这里也没必要细说张良的故事,我们来细细聊聊韩信,这位世间罕有的真战神。

韩信为什么不能留

刘邦在公元前202年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时候已经54岁了,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萧何53岁,卢绾54岁,樊哙等沛县老兄弟们也都40多岁了,项羽的年龄永远定格在30岁,这一年的韩信29岁,刘邦的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当时的太子这一年8岁。七年后的公元前195年,刘邦死了。在刘邦死的前一年,吕后把时年36岁的韩信杀了。我把这么多人的年龄列出来你们发现了什么?如果不杀韩信,刘邦死后谁能镇得住韩信?沛县老兄弟们岁数也大了,另外沛县老兄弟们的忠诚度也不见得靠谱。韩信的年龄优势太大了,岁数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的刘邦实在难以对韩信放心。

为什么说沛县老兄弟未必靠得住,我们先来看看刘邦的沛县老兄弟都有哪些人,有萧何、夏侯婴、周勃、曹参、樊哙、卢绾。萧何跟韩信那是老熟人啦,当初就是萧何替韩信摁得灯转的身,萧何先生堪称韩信的导师;夏侯婴是个忠厚的人,可惜他只是个司机,没有统兵打仗的能力;周勃的能力不错,他后来为汉家王朝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铲除诸吕后让谁来当皇帝,周勃是有私心的;曹参的能力不错,但是远不如韩信,而且曹参曾经有一段时间归韩信统制,韩信用兵如神绝对是令曹参佩服的;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吕后的妹夫,樊哙从来没有跟韩信有过从属关系,但是韩信去樊哙家做客,樊哙都对韩信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且和韩信说话都是称臣并尊称韩信为大王,韩信的威望有多高可想而知;至于卢绾,他后来也被判刘邦跑到匈奴了。

韩信在军中有着绝对高的威望,在每一个大汉将士的眼里,韩信是一个神。再加上又比其他大人物们都年轻很多,这样的人一天不除刘邦和吕后就一天不得安宁。打盹的老虎也是老虎,谁也不敢保证老虎醒来会不会咬人。关在笼子里的老虎远没有死老虎让人安心。为了刘氏的大汉江山,兵仙韩信必须死。

韩信造反有没有成功的可能

有人说韩信没有造反的可能,因为韩信要是想造反肯定趁自己手里有兵的时候就造反了,为什么还要等到手里没有一兵一卒在长安过得像软禁一样才造反呢。四百多年后的高平陵事变,司马懿用行动告诉世人,造反不一定非得率领千军万马才能干成。利用平时积累的威望和人脉在更快时间内控制都城,掌控权力中枢也可以成功变换大王旗。

我个人认为韩信大概率是真的造反了。刘邦拖着虚弱的身子御驾亲征去平定造反的陈豨,按照司马迁的《史记》所说,陈豨去带兵之前单独拜见过韩信,而韩信跟他约好了起兵造反之后韩信在宫里响应。韩信的计划是陈豨起兵造反,韩信带着门客把牢里面的犯人放出来作为自己的人马,攻下武库拿上兵器和盔甲把手下人马全副武装起来再去控制住司马门。

当时陈豨造反,刘邦御驾亲征的时候韩信装病没有跟着去,整个大汉更有威望的刘邦不在宫里,用兵如神又有超高威望的韩信只要控制住司马门,事情就成功了一大半,为什么控制司马门这么重要呢?因为司马门里面是皇城,只要控制住了司马门外边的人就进不去,没有宫里的命令城外的军队擅自进入司马门就是死罪。你可能要说城内有禁军,是的城内的确有禁军,但是大部分禁军是没有武器的,武器都在武库,没有命令擅自打开武库是死罪。

带着亲信获得一定数量的人口组成军队,拿下武库,占领司马门,再把吕后和太子控制住,之后以吕后和太子的名义对外发布信息。当时几乎所有级别较高的武将家属都在长安,韩信不怕没有武将加入他。对于很多文官武将而言,谁当皇帝不重要,反正他们要当身份显贵的封侯将相。

韩信若是在长安城内造反确实有成功的可能性,只是这个可能性有多高我们不得而知,毕竟刘邦当时没有死。造反这项高风险高回报活动,从来都没有提前彩排,除了主谋之外其他人都是临时参演,成不成就这一次。韩信的临场发挥能力从来都很强,相信他具备控制皇城的能力,可是外线的陈豨能否撑得久并且搞掉刘邦就不好说了。

可是还没等韩信这位导演兼编剧开始表演,剧本就泄露了。那位当初举荐他的萧何又一次约他,只是那次是登台表演,而这次是谢幕。

萧何为什么要出卖韩信

韩信还处在密谋造反的阶段就因为得罪了一个门客,从而导致计划泄露,而韩信自己还不知道事情败露。吕后得知韩信密谋造反的计划后顿时慌了神。因为吕后知道没有刘邦的长安城里就数韩信威望更高能力更强,关键是韩信的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以及韩信的个人能力不需要怀疑。于是吕后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召萧何进宫。

吕后把萧何召进宫里有两个作用,一是避免萧何跟韩信勾结,二是让萧何这位大聪明给她出主意。吕后的手腕从这里就能看出来,这个女人不寻常。

这时候留给萧何的机会不多了,只能在韩信和刘邦中二选一。如果选择帮助韩信收拾吕后,萧何将获得当场去世的礼包,之后还会追加灭三族的豪华大礼包。这时候不论萧何内心对刘邦对吕后的忠诚度是多少,他都没得选,他只能选择配合吕后让好朋友韩信谢幕。公元前196年的冬天,一代英豪,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无声陨落,之后被诛杀三族。他身上很多传奇故事和他的族人随着那个冬天的雪一起被掩埋,历史的车轮在此重重碾过急速向前奔腾,前方还有更多英雄的故事要上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介绍一下“韩信受辱胯下,张良纳履桥端”的故事

1、韩信受辱胯下

韩信在投奔刘邦之前非常潦倒,不愿种田,又没有人推荐他做官,自己学做生意又以亏本告终,因此常常是寄人篱下,甚至乞讨为生。有一天他身配长剑来到一个集市,突然有一群青年拦阻了他的去路,其中一人对韩信说:“我看你长得人高马大,还佩戴长剑,好像是个英雄好汉,其实你只是一个胆小鬼而已。”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那人更加来劲了,缠住韩信不让他走,还坚持说:“你相信不相信我说的话?不相信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杀了谁,如果你胆小不想和我比武又不想死,就从我裤档下爬过去。”

韩信注视着那人,心想,我要杀了他,简直易如反掌,但是杀这样一个无赖不但不能证明我的才能,反而有损我的清白,而且一旦杀了他,他的同伙肯定要缠住我不放,万一再被官府抓起来,那么这一辈子就完了,我不能和他一般见识,和他斗这口气。

想到这里,就伏下身从那人裤档下爬过去了。集市上的人都哄堂大笑,以为韩信真的是因为胆怯才爬过去的。

2、张良纳履桥端

张良隐藏于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时,有一天在下邳一座桥上遇一皓首老人,登桥时一只鞋坠落桥下,他便冲张良说:“小子,去把我的鞋捡来!”张良一听,不由想动怒,可仔细一瞧,这老人有七八十岁的高龄,便心生怜悯,下桥把老人的鞋捡起。

老人又晓起脚,对张良说:“给我穿上。”张良想索性好人做到底,便屈腿帮老人把鞋穿上。张良以礼待人,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

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交给张良一本书,嘱咐道:“你读透此书,将来可为帝王之师!”说完飘然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此书便是《太公兵法》,张良勤读不缀,果然成为奇才谋士,辅佐刘邦夺得了天下。

扩展资料

清代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训》

节选原文:

与人相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颜子犯而不校,孟子三自反,此心翕聚处,不肯少动,方是真能有容。一言不如意,一事少拂心,即以声色相加,此匹夫而未尝读书者也。韩信受辱胯下,张良纳履桥端,此是英雄人以忍辱济事。静修之言曰:误人更是娄师德,何不春生未唾前?学人当进此一步。

译文:

与人相处,必须有由我来容忍别人的想法,不必苛求被别人所容忍。颜回被别人侵犯而不计较,孟子每天数次自我反省,这种心思集中不轻易波动,才真正能够有容人之心。一句话不如自己的意,一件事稍微不顺自己的心,就对人施以严厉的声调、脸色,这是没有涵养、没有读过书的人。

韩信能忍受从别人胯下钻过去的耻辱,张良能在桥头为人穿鞋,这是英雄之人用忍受耻辱来求得事业成功。刘因说过:更误人的是娄师德,为什么不教人在别人没有撕破脸皮之前就与人交好呢?读书人应当在这个问题上做得更好些。

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孙奇逢认为关键在于要“以我容人”,而不在乎“为人所容”,为此他列举了颜子、孟子、韩信、张良之类的贤人、英雄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排除其与世不争的消极因素来看,其严于律己的一面是十分可贵的。

朋友间、亲友间、兄弟姊妹间、父子间若要相敬如宾,友好团结,必须以“我应当容人”来严于责己,若无自我批评,有了矛盾都把责任推给对方,则“友好团结”必荡然无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胯下之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纳履

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先上结论,这题目个人认为有些扯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所谓的见天不杀,这种观点并不见于正统史书,而是来自隋唐时期的历史演义或者明清时代的小说家言。

再说,这说法是比较荒谬的,众所周知,如果刘邦真的给韩信有这么一道命令,难道刘邦想杀韩信的时候?他会顾及到自己曾经下的这道命令吗?完全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这个命令是他自己下的,他理所应当,有足够的权力将这条命令取消,就如同QQ群里面的管理员与群主之间的关系,群主,给予一个成员管理员的权限,但群主依旧有取消这个管理员管理员的权限。

而且还有一点,操作这件事情的是吕后,这一点毫无疑问,那么吕后作为刘邦的妻子会顾及到这到所谓的保密条约吗?当然不可能会顾及到,如果真的会顾及到,那么也不会出现,后来刘邦想要废太子而做不到的事情了。

历史上所谓的君王的承诺,往往都是更不可靠的,这种所谓保你不死,所谓的丹书铁券,所谓的免死金牌,都是纸糊的,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因为他的操作者是君王,君王说它有效,它就有效, 君王或者君王的代表,如果说他无效,那么它就一点效果都不会有。

那么正统史书上真实的情况 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事实上,早在当年楚汉争霸过程中,刘邦就对韩信起了杀心,有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不符合常理啊,明明韩信在刘邦手里,在楚汉争霸时期得到了无与伦比的重用,怎么现在又在说刘邦早就对韩信起了杀心了?

那么,这里就要给大家讲解一下当年的具体情况了,在当年楚汉争霸的过程当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事实上却是一件可以动摇整个历史进程的大事,当时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之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刘邦对他自然是非常满意的,而项羽自然是非常头疼的,韩信在攻下齐国之后,派人送信给与项羽对峙的刘邦,当时的刘邦已经在紧急召唤他赶快前来支援了,他却不慌不忙的像刘邦讨封赏,什么样的封赏呢?

他居然要整个齐国,要刘邦给他封一个代理齐王,刘邦知道后非常的愤怒,几乎就要立刻加以拒绝,并且喝斥,关键时刻,刘邦的谋士张良萧何赶快劝说他,让他衡量好三方实力,刘邦更大的优点便是知人善任,且能够虚心接纳一些合理的意见,所以刘邦很快调整了自己的警句,假装大方的大手一挥,说了一句:大丈夫要封王就封真正的王,你小子看不起我吗?做什么代理的齐王呢?就封你为真正的齐王!在军事上可以说天纵之才,而在政治上极端幼稚的韩信大为感动,进而卖力的进攻项羽。

刘邦的军事才能远远比不上韩信,三番四次的被项羽率领大军打到崩盘,更惨的一次直接被项羽打到几乎没有任何军队了,刘邦想了一个什么办法?他直接假扮使者混进韩信的军营,直接将韩信的军队一把夺走。

此后随着项羽败亡,韩信的军权逐步被刘邦瓦解,不给韩信一点组建自己班子的机会,刘邦后来听说韩信正在谋划谋反,于是诈称游云梦泽,结果却再次混进了韩信军中,将韩信给绑到了京城,降为淮阴侯,这当中流露出来的杀意难道还不够强烈吗?刘邦真不是那种坦坦荡荡的真君子,当时不和韩信计较,等到天下安定之后,在慢慢算总账而已,更后在正史上,刘邦平定叛乱回京之后听说吕后把韩信搞死了,态度也是“且喜且怜”,不曾对杀害韩信的吕后做出任何像样的处罚——难怪韩信死前大喊“悔不听蒯通之计“!

【总结】张良挽回韩信?张良救韩信?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更多关于“张良救韩信”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

在线情感咨询,二级心理咨询导师

标签: 张良挽回韩信

👉注意《在线测算》付款后显示结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复制成功
微信号: 13410881630
添加老师微信, 1对1情感疏导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