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挽回和维护民族资本的利益?如何挽救民族危机?映森情感整理,获取情感知识“挽回和维护民族资本的利益”的内容如下:
情感目录一览:
- 1、实业救国 是什么意思?
- 2、洋务运动展示了什么救国思想?
- 3、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为什么是挽留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是用西方政治
- 4、实业救国是什么
- 5、民族资产解冻的法律定性
- 6、民国初年"实业救国"思潮产生的背景和理由?
实业救国 是什么意思?
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的主要途径。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有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5条:改良各种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提出要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
扩展资料
1910年,清政府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梁启超竭力宣扬只有振兴实业才能救亡的论调说:“苟实业更不振兴,则不出三年,全国破产,四万万人必饿死过半”(《饮冰室合集·文集·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
辛亥革命后,一些敌视资产阶级革命的人甚至提出“舍政治而谋生计”的口号,鼓吹“绝从事政治之心,而专心致志以营生业”,这是一种否定资产阶级革命,为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北洋军阀势力篡夺政权张目的论调。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业救国论
洋务运动展示了什么救国思想?
洋务运动展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代表人物有张謇、张东荪等。
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他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张之洞虽然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但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他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有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5条:改良各种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提出要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哲学家张东荪也曾鼓吹“实业救国”。他认为,中国既然有贫乏病,那么开发实业就成为唯一的要求;在开发实业的要求下,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与日俱增,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要增强国力,要增强国力就必须开发实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近代实业家张謇等人和张东荪提倡“实业救国”的动机是不同的。前者反映了实业界和开明人士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自强救国的进步要求。他们兴办实业,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主张没有抓住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后者则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中国实行革命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托辞。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为什么是挽留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是用西方政治
首先你要明确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是指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领导戊戌变法的革命者,由于当时中国正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所以维新派开始期望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来挽救中国民族危亡,他们并没有意想维护清朝统治,而是想利用光绪帝来通过变法挽救当时落后的旧中国
实业救国是什么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
19世纪末提出,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他们宣扬此论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
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始终紧密联系,彼此不分。19世纪末,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这次失败深深刺激了国人。
小国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崛起,并实现了现代化转型的案例,使得它很自然地成为中国发展的模仿对象。一些人把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归结为彻底的革命,发达的工商业和良好的教育体制。
于是有志之士纷纷东渡学习革命,或鼓吹新式教育。而“实业救国”思潮也应运而生,商业是发展更好的驱动力。
扩展资料:
实业救国第一人张謇创办有纱厂、面粉厂,兴办学校,以他为首的“实业救国”论者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两者为国家“富强之大本”。
其时的中国“官吏提倡于上,绅商响应于下,收回利权之声洋溢国内。风起云涌,朝野咸有振作之精神。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
民国初年,主流的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的道路,这使得“实业救国”论以比较完整的形式出现。
适逢乱世,民国资本家从根基上就已然不再仅仅是为逐利而起,超越资本的理想让他们身上有了更为动人的光芒。
在内有顽固的封建势力,外有强国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的情况下,民国年间,新兴的民族资本家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更后这一理论归于失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实业救国论
民族资产解冻的法律定性
民族资产解冻的法律定性有以下内容:
1、民族资产解冻的法律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互惠财产权益问题的谅解和国务院关于没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非法财产的规定等法律及政策文件。
2、从法律效力上看,民族资产解冻属于国家的强制性措施,是针对历史不公,实现国家民族利益更大化的行为,具有法律效力。
3、从历史和道义上看,民族资产解冻是一项挽回历史公正和保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正义之举,同时也是符合我国宪法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行为。
民国初年"实业救国"思潮产生的背景和理由?
背景:
实业救国风行于20世纪之初,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也日趋高涨。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步发展,提高了资产阶级人物投资办新式工商业的兴趣。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加致命的威胁。
理由:
甲午战争之后,陈炽宣称: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续富国策•劝工强国说》),这可说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滥觞。20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论,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对于储金救国之感言》)。
【回顾】挽回和维护民族资本的利益?如何挽救民族危机?看完不再为情所困,更多关于“如何挽救民族危机”的问题关注映森:https://www.zshdch.com/